新浪博客

澳门日报:叫得响的名头

2020-12-24 09:46阅读:
叫得响的名头
作者 王兆贵


  如今的马路,早已不是马或马车的驰驱之路,而是机动车的通衢。不论在大街小巷、桥梁隧道,还是国道省道、高架高速上,跑的都是五花八门的汽车。名为“马自达”,听起来似乎与马有关,其实不过是英文字母“Mazda”的音译而已。
  资料显示,马自达全称马自达株式会社,英文“Mazda Motor Corporation”,是一家在东京证交所上市的日本跨国汽车制造商。这个商标跟创始人松田重次郎有关,但并不等同于“松田”,不能译成松田汽车。松田重次郎不想为公司起个纯日文名,所以没有像丰田和本田那样,直接用自己日文名的英文拼写作为商标,而是翻阅了英文词典,查找一个最接近自己姓氏英文拼写的单词,最终定名为“Mazda”。
  “Mazda”的发音跟“松田”的日语“マツダ”一样,译为中文“马自达”也很流畅。但是,并非所有的车标都像“马自达”那样,译音与表意均佳,有些品牌还颇费周折。比如说,宝马与奔驰。
  宝马车标的缩写字母“BMW”,全称“Bavarian Motor Work”,中文译名是巴伐利亚汽车制造厂。在德语和英语中,“BMW”的发音都是这三个字母连读。“BMW”进入中国后,译名为宝马,不知谁人首创,我猜这人应该是个有传统文化素养和丰富联想力的翻译。
  在汉语中,“宝马”一词的早期记录,据说是“汗血宝马”,被誉为马中极品。唐诗人韦应物在《长安道》一诗中写道:“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作为文学艺术语汇,诗人笔下的“宝马”“香车”,泛指华贵考究的车骑。到得宋代,辛弃疾描绘元宵夜景的“宝马雕车香满路”,则让“宝马”一词家喻户晓。
  江阴有个马文化博物馆,这里陈列有各式各样的仿古马车,可供体验驱使;蓄养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品种的
活体名马。作为镇馆之宝,其中有匹汗血宝马,通体金色,身材健美,眼瞳天蓝,价值不菲。
  将“BMW”翻译为“宝马”,极尽座驾之美誉,堪称信达雅之经典。后来,“坐宝马、开奔驰”已成为人们含有艳羡语气的口头禅。
  那年到访德国时,曾路过设在慕尼黑的宝马总部,建筑外形类似层层叠叠的发动机,只是远远地瞟了几眼,日程关系,没能走近参观。顺访期间,却有幸参观过位于斯图加特的奔驰博物馆。
  三层六千多平米的奔驰博物馆呈螺旋盘桓格局,或为平铺,或为斜挂,展出有梅塞德斯-奔驰最早到最近型号的各式产品,并收藏了很多过去使用过的豪华车辆(包括奔驰公司为名人度身定做的汽车,如日本天皇和德国皇帝的座驾、德国战后首相阿登纳及教皇的专用车),还有很多赛车和破纪录车辆的引擎(如一级方程式奔驰车队的赛车),基本上覆盖了奔驰公司的发展史。
  在离开奔驰汽车博物馆的路上,我想起了一个早就听说过的关于“奔驰”译名的传闻。“奔驰”由“Benz”音译而来,据说早期曾被译为“本茨”,港澳译作“平治”,台湾则译为“宾士”,还曾被戏称为“笨死”。直到出现“奔驰”这个译名,才开始流行开来。不知奔驰公司与宝马公司是否意识到,他们的汽车所以能在华夏大地上驰驱,正是汉语的丰富表现力和翻译的形象联想力帮了他们的大忙。
  话又说回头,如今的汽车销售商,在品牌系列的命名上一味追求新奇大,车标冷僻、生涩而又难记,怎么可能叫得响?为何不到传统文化中去找灵感,激发出有创意的名头呢?(文/王兆贵)


澳门日报:叫得响的名头
  附注:本文发表在《澳门日报》2020年12月24日新园地,主编郑国伟。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