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听和看,哪种学习效率更高?

2019-11-14 07:37阅读:
明代学者丁自申有《读书右箴》一文,开篇说道:“耳读书而聪,目读书而明,心读书而一,神读书而清……”把“耳读书”放到第一位。无独有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也说过,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听”的转化效率,是“看”的两倍!
其实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体验,拿过一篇文章,草草一看,只能大致了解其内容主旨,却难免遗漏掉一些重要内容;而听人读一遍,声声入耳,字字入心,能给人留下清晰完整的长久记忆。难怪古今学者都强调“耳读”“听读”,这应是一种被人们忽视的读书方法。其实古人强调诵读,即调动各种官能参与学习,已包括眼观、口诵和耳听……
听读又是一种受限最少的读书方式,解放了我们的眼和手(持书、翻书)。不过在古代,听读则是奢侈的,要有专人读给你听,大概只有帝王才能享受吧,而且双方都要老老实实坐在那儿,所受限制比自读还要多。——然而拜现代科技所赐,一个人只要带上手机,听读几乎可以在任何时空环境下进行,如上下班的通勤车上,工间小憩或饭后茶余,散步时以及健身器械上,也可在睡前来一次亲子共聆(您打个盹也不防),教师在课堂上也不妨给学生放上一段……
30年前,我写《中华文学五千年》时,因为追求一种祖孙夜谈的效果,在行文时尽量追求口语化,而且每写一节,总要录下来,自己听听,再放给孩子听。孩子如果听不懂,我就要改写;那时录下的带子,至今还留着,有满满的一匣。
《中华文学五千年》当年能畅销,并得了畅销书奖,应该便与这种口语化写作有关吧。该书不久还出了插图版及繁体字版,先后再版五次。最新一版由三联书店推出,书名易为《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在结构形式及内容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及增补,用责编王海燕博士的话说,咱这一部,几乎是另起炉灶的新书!。该书17年底(准确地说是12月)发行,至今不到两年,已是六印,总数达5万套、20万册,说明还是受欢迎。
前不久,三联中读的老总
俞老师、杨老师等,在海燕博士的陪同下莅临寒舍,动员我参与“中读”(口号是“快慢之间有中读”)的有声书创作活动。我备感荣幸之余,又顾虑重重——毕竟年届古稀,诵读能力下降,又因咽炎困扰,音色不佳,恐难胜任……不过盛情难却,我还是答应试试。于是就有了这档三联中读品牌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100讲》音频专栏。
能跟现代传媒的青年俊彦们合作,还是很愉快的,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学识,也领略了年轻人的工作魄力和行事风格,自己也仿佛变得年轻了……
一部藏在手机里、口语化的、想听就听的中国文学史,目前正在作活动,原价199元,只售99元。宣传语里写着:“一讲还不到一元!”这话听起来,真是有点五味杂陈啊!
听和看,哪种学习效率更高?
(本博客文章均为首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插图来自网上,谨致谢忱)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