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组建区域“教共体”能产生“1+12”的连锁效应

2022-03-25 11:03阅读:
组建区域“教共体”能产生“1+12”的连锁效应

组建区域“教共体”能产生“1+1>2”的连锁效应


王营(特约评论员)2022-03-18 17:38


日前,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嘉兴市的51所支援校与衢州市51所受援校签订协议,组成该省首批跨地区开展城乡教育共同体(简称“教共体”)结对学校。


根据协议,支援方与受援方将开展两地师徒结对、异地跟岗锻炼、线上线下示范课等活动。支援校至少安排3名优秀教师按13比例与受援校教师建立师徒结对关系,双方开展联合教学活动不少于5次。受援校至少安排一名教师在支援校异地跟岗锻炼,时间不少于一个月。支援校向受援校开展同步课堂或送教下乡示范课累计不少于10节,共享1门用于课后服务的线上拓展课程。双方开展集体研修不少于10次,开展学生集体交流不少于1次。


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升教师质量。斯坦福大学的哈努谢克教授的研究结果显示,原本相同程度学力的孩子,如果由水平高的教师任教,那么孩子可以在1年内学到1年半的知识;反之,如果教师的水平不高,孩子就只能学到半年的知识。因此,哈努谢克教授得出结论:面对遗传
或家庭资源等不利境况时,水平高的教师拥有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巨大潜力。


管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公式——“1+1>2”,即通过优化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将两方面的力量进行整合,给组织带来更大的收益。浙江省通过建立首批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学校,扎实开展支援方与受援方两地师徒结对、异地跟岗锻炼、线上线下示范课等活动,为受援方学校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进而提升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实现区域教育由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转变,最终实现双赢,产生“1+1>2”的连锁效应。其在提升教师质量方面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为优秀教师的快速成长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美国教学专家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提出了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两个基本途径:一是营造优质教学环境,二是教师之间营造学习共同体,从他人那里反观教学。师徒结对开展教学活动,作为师傅的支援校优秀教师,在组织每次教学活动前,要认真备课,围绕教研专题,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研究和再提高的过程,他们也能从徒弟身上反观自身教学存在的不足,有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二是为全体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专门探讨了“教师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他提出,教师要团结互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经常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薄弱学校由于办学经费紧张,许多教师很难有机会参加上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种交流研讨活动。“教共体”开展的送教下乡、线上线下示范课、异地跟岗锻炼等活动,让受援校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观摩到相对高水平的研究课、样板课。特别是在评课环节,教师们可以畅所欲言,交流的过程也是对新理念内化和吸收的过程。


三是可以降低教研的重心,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说:“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者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至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您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教育科研无疑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但由于历史原因,薄弱学校教师视野狭窄、教学思想陈旧,几乎难以吃透教材,更谈不上搞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教育科研。组建区域教共体,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开展集体研修,有利于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以“小课题”为主要形式的“微研究”。这类研究不需要研究者有多高深的理论知识,研究专题也不需要教科研部门立项审批,更不需要专家验收,而是秉持“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的科研理念,把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现实困惑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既能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又能激发教师的科研兴趣。


(作者王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黄激流编辑,张杰审校,邢梅监制。此为蒲公英评论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