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当年第一个到中学任教的博士:人大附中求职记

2010-08-01 07:32阅读:
梦里江河引言:
这篇文章很老了,根据文中描述,应该写于2000年左右,作者彭晓可能是我国文革后第一个到中学任教的博士。人大附中当时在北京并不是最有吸引力的中学,但刘彭芝校长是最有魅力的校长,刘校长后来还把彭晓的博士丈夫也拉进了人大附中。当时报上批评人大附中引进博士是浪费人才,现在北京一所好的中学能每年都收到上百份博士求职信,引进博士并不难了,难的是引进适合当中学老师的博士,并发挥好他们的作用。
网友说我博客文字太淡,看不清楚,特将其加粗,欢迎提出意见。


人大附中求职记

来源:人大附中 作者:彭 晓 时间:2002-03-17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不知不觉中我已在校园里度过了二十一个春秋。如果把幼儿时期在妈妈任教的课堂里度过的时光也算上,几乎就是一生的时光了。这辈子,似乎和课堂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小时侯,爸爸总说妈妈的工作是个费力不讨好又吃灰的工作,确实也是。爸爸好不容易休假一次,每次做好饭,却总不见妈妈按时回家。看着满桌子热气腾腾、香味缭绕的好菜而吃不上,我们兄妹也不喜欢妈妈的职业:这些笨头笨脑的乡村孩子,有什么好教的?乡村办学条件差,人口素质低下,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关于上学的目的,多数都停留在会认几个字,会算个帐的份上。几年里出一个中专生,就要十里扬名,当老师的也要津津乐道若干年。我暗地里对自己说,长大后我可不做老师。因此,1989年高中毕业时,我没有填报任何一所师范大学。当年我考到了东北大学。之后,一口气从本科读到硕士,再读到了博士。


应该说,上大学后的这十年,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十年。在这十年里,我历经了哥哥因车祸离开大学课堂,妈妈得癌症离开小学讲台等家庭变故。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我从大二起,开始干起了家教。也许是认真,也许是天赋之所在,我干家教干得很出色,桃李遍布沈阳。有同学开玩笑,说我是“沈阳第一家教”。我笑笑,不以为然。硕士毕业那年,要不是因为考上博士,我就去武汉的一所大学当老师了。又过了三年,我博士即将毕业,再次面对择业时,我师母的一句话影响了我的选择:“你很擅长教学生,对学生进行竞技比赛的辅导也很在行,你何不去中学呢?”我心有所动。


按照惯例,我准备好了简历和给求职单位人事处或领导的信件,将其发往经过我筛选而看中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中学。高校和研究机构我比较熟悉,但对北京的中学却不太了解。当时我在清华大学做博士课题,便向同办公室的老师们打听北京的好中学有哪些?他们告诉我北京四中和人大附中是最好的。


9月29日我发出了一批求职信。真没想到,10月1日——国庆节的上午,我竟接到了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亲自打来的电话,她在电话里很直率地说:“我知道你的相关情况了,我对你很感兴趣,人大附中可以满足你的所有要求,帮助你实现自己的愿望。我知道,你的求职信肯定同时发往了很多单位,但我真诚地希望你延迟判断,先到人大附中看看,好吗?”

刘校长还将自己的一切联系方式告诉了我,让我有事直接和她联系。应刘校长的邀请,我于10月8日到人大附中参加了在该校举行的海淀区的一个现场会,对人大附中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通过这次现场会,我深深感受到了人大附中从校长到教职员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虽然人大附中的领导很希望我能来校工作,但人大附中在招聘教师问题上又是极为严谨的。当时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和数学组组长为我安排了试讲。试讲那天,教务处、学校聘请的教学顾问和数学组的很多老师都去听了课,就连刘校长也在百忙中去听了课。当天下午,刘校长就给我打电话,表示人大附中欢迎我来校工作,并约我再次面谈。再见面时,刘校长很亲切,以她的经历来激励我,还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忠告。

事实上,当时有很多单位——也包括北京四中都同我联系了,有些单位还要给予我很优厚的待遇。但是,人大附中是最快做出反应的,而且是校长亲自出面!而且还是在国庆节放假的日子里!


刘校长没有吹嘘人大附中如何优秀,而是设身处地地为我的求职提出中肯的建议,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不同凡响的策略和工作作风。另外,人大附中的师生也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试讲前,数学组组长刘景波老师将自己的教材和部分参考书借给我,还让我听他的课,给了我很多帮助。来校工作后我才知道,这就是人大附中教师的风范——一方面严格,另一方面又乐于助人。几次到人大附中,校园里总有学生向我打招呼:“老师好!”我被人大附中深深地吸引了。

1999年4月,博士毕业后,我义无反顾地到人大附中工作了。从此开始了我新的人生之路。

相关博文:
名校博士中学老师与孩子们的第一年亲密接触

人大附中博士们为何不跳槽?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