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新书推荐】《不浪漫:赵孟頫传》

2022-08-22 15:40阅读:
【新书推荐】《不浪漫:赵孟頫传》


谨以此书纪念赵孟頫逝世700周年;前朝王孙的荣辱纠结,书画巨擘的无奈隐衷


编辑推荐


三教勘荣辱,隐忍一书生。
旧朝宗室贵,新元南士轻。
雅债终身累,愁绪几人听。
佳偶世人羡,谁解画外音。


作者自荐


他的一生涉及北士与南士、艺术与权谋、家族与皇朝、道德与律令、官场与文坛的重重冲突和考验,他的生命体验要比碑铭上记载的那个光辉形象更复杂。他的苦衷和快乐、屈辱与荣耀都藏在一幅幅书画流动的线条里,躲在书稿图籍的字里行间。


书名:不浪漫:赵孟頫传

作者:周文翰
ISBN978-7-302-60433-4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定价:159.00元
出版日期:2022-07-01

内容简介:



赵孟頫是元代最有声望的书画家,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闪耀巨星之一。本书从繁杂的史料中剥茧抽丝,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探究了元代的文化生态和官场、社会,追溯赵孟頫的家族、婚姻、出仕中的诸多难言之隐和沉痛的无奈,分析他书画创作的演变线索,呈现这位前朝皇室宗亲、官场上的“被动者”如何成为一代艺术巨擘,使读者理解他之所以成为他的原因。所有人物、场景、引言都基于元代、明初的史料,没有任何文学性虚构,有助于读者重新认识赵孟頫,重新认识元代。


作者简介:



周文翰,艺术和建筑评论家、作家。曾先后担任《财经时报》《新京报》文化记者,后赴印度、西班牙、东南亚等地旅行兼从事文化考察。2011年至今从事文化研究和写作,同时为《金融时报中文版》《新京报》《人民文学》《经济观察报》《艺术家》《亚洲眼》《TAZ》等国内外媒体撰写文化、艺术、收藏、博物学方面的专栏文章和评论。曾先后在北京、深圳、佛罗伦萨等地策划多个跨界艺术展览。已出版《中国艺术收藏史》《艺术家的永恒花园》《时光的倒影:艺术史中的伟大园林》《花与树的人文之旅》《不止美食:餐桌上的文化史》《废墟之美:亚欧大陆上的建筑奇观》《文徵明传:苏州的风雅传奇》等著作。

目录:


一  南人北上:侧身天地一儒冠 1
二  青葱岁月:我昔放浪江湖间 35
三  初涉官场:时倚阑干望日华 99
四  旋涡边缘:凄凉朝士有何意 153
五  济南波折:奔走尘埃竟何补 175
六  京城受辱:朔方苦寒气又偏 193
七  闲居三年:已无新梦到清都 203
八  入朝写经:古墨轻磨满几香 221
九  杭州十载:画舸西湖到处游 235
十  艺术之变:周南大雅当谁从 255
十一 心向禅林:千古不磨唯佛法 275
十二 一步登天:身外何因更有名 299
十三 翰林学士:人物车书南北混 321
十四 钧天一梦:梦想田园霅水头 363
十五 生前身后名 383
附录 赵孟頫的官职和俸禄 392
参考文献 393
跋 396


内文选读:



│序│ 与古为新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中国文艺源远流长,传统深厚,几千年来一代代艺术家留下了内容丰富的诗文书画作品,引发了无数专家学者角度各异的解读,所有这些作品以及对它们的研读阐释,构成了一幅动态的艺术史、文化史。
听闻文翰君有志为宋、元、明三代的文艺巨匠苏东坡、赵孟頫、文徵明等写传,我亦有所期待。中国艺术的一大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艺术家往往有综合的文化修养,集诗文书画创作于一体。这三位文人艺术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是中国文化的灿烂天河中闪耀的星座,其创作对中国的艺术史、文化史有重要的影响,实有必要以21世纪的史学观念、美学视野、跨界思维追溯他们的人生和时代,写出今人对他们的鲜活理解。
这三位艺术巨匠有一些共同点,比如都兼擅书画诗文,都喜好鉴藏、园林、游览,也都在生前就享有盛名。可是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面对的文化命题也有所差异,因此他们的人生和作品也各有特色。
苏东坡,是与孔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同列的文化巨人。他的作品闪耀着时代精神的光华,无论是诗文书画、话语方式还是生活态度都对中国宋代以来的文化有巨大而持续的影响,今天的中国人依旧对他感到亲切。他曲折的人生、博雅的知识、达观的性情,总是让人回味,值得一写再写,似乎永远无法穷尽。
赵孟頫,元代南北书画艺术交融的集大成者,继承多种书体风格而又别出心裁创造了“赵体”,并以书入画,是“文人画”的重要奠基者,对元末以来的绘画艺术有巨大的影响。可是专业以外的人,大多仅仅知道他的名字和几件代表作,对他的人生际遇、艺术面貌不甚了解。元代的社会文化状况对许多人来说也比较陌生,值得各界研究者深入挖掘。
文徵明,和他的老师沈周构成了“吴门画派”的双子星座,是承前启后的山水画大家,对明代中期以来的文人画有巨大影响。他的书法也是明代的佼佼者,至今还有诸多影响。这位艺术家和苏州这座城市的关系也值得深入研究,吴门画派的兴起背后体现的艺术和商业、艺术和城市崛起的互动关系也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艺术,每个时代的艺术总以杰出作者和经典作品为代表,伟大的艺术家既来自那个时代,又能超越那个时代的一般状况。他们或者集大成,或者开宗立派,或者独辟蹊径,或者别有情趣,对后人有无尽的启示,如此才可谓“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境界。
我历来提倡立足“大文化”“大历史”看待文艺创作和研究,觉得创作者要有认识的高度、思想的深度、视野的广度、表达的精度,以扎实的创作功底和精深的文化素养为“厚积”之基,在创作过程中锐意追求“薄发”之境,登广博之峰而造文艺之极。上述艺术家的经历可以说就是生动的例证,我想这些前贤的人生、作品对今天的艺术家、作家、读者也会有许多积极的启发。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可以用来说明传记的重要作用。它给一幅动人的画、一篇精彩的诗文补充了大背景,让我们得以审视艺术家的一生,看到他的家庭生活、社会关系、时代氛围的方方面面。先了解他的人生,再来看那一幅画,读那一首诗,会有更透彻的认知,更震撼的感受。
文翰对文化史有相当的研究,之前已经写过《中国艺术收藏史》等通识著作,能沉下心来写这几位重要人物的传记,可以说是从“纵观”变为尝试“横切”,这需要慢工出细活,从原始的文献入手,抽丝剥茧,研究传主和周围人物的关系,体会特定时代脉搏的起伏,如此才能绘出众多主角、配角细致入微的群像,由点及面呈现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我觉得这几本书是求真意、有新见之作:求“真”,是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文化生态中严肃审视,勾勒形貌,点染精神,写人物的成长、内心的挣扎、命运的遇合,紧要处间或为之心中一沉;见“新”,是以当代的历史和美学观念看待三位艺术家和他们的时代,以视觉化的文字风格描画历史景观,探究前人容易忽视的侧面,叙述中不时让人眼前一亮。
惟愿诸君读之、鉴之,若有所得,诚为美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范迪安

引言人间俯仰成今古

在后人眼中,赵孟頫是“风流儒雅,冠绝一时” 1 的文化巨擘,是元代文化和艺术的典范人物。
机缘巧合,落魄王孙赵孟頫得到举荐,进入大元皇帝忽必烈的视野,成为少数获得出仕机会的江南文士之一。他的故事从这里开始。经历了元代前期的各种风云变幻,他成了元代中期官位最高的文学侍从官僚之一,成为时人乃至后世眼中元代最著名的书法家、画家、鉴赏家。
如此,他的成功犹如一幕激动人心的戏剧,他和才女管道昇的“完美婚姻”也余韵悠长,令人遐想……
这就是剧情的全部吗?
在元代,赵孟頫生在南方,恰好还是宋朝宗室赵氏后人,这是他的命运的基点。
他的一生涉及北士与南士、艺术与权谋、家族与皇朝、道德与律令、官场与文坛的重重冲突和考验,他的生命体验要比碑铭上记载的那个光辉形象更复杂。他的苦衷和快乐、屈辱与荣耀都藏在一幅幅书画流动的线条里,躲在书稿图籍的字里行间。
现在,请跟我一起回到大元,踏入湖州、杭州、大都的街头巷尾,去寻觅这位貌似潇潇洒洒的前朝文士。他生活在一个不浪漫的时代……
周文翰



│跋│

十年前我撰写《中国艺术收藏史》时,惊讶地发现虽然吴道子、赵孟頫、倪瓒、黄公望、文徵明等艺术家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伟大人物,可是关于他们的传记却没有几本,而且有些明显是“传记小说”,虚构了许多戏剧化的故事,而非严肃可靠的“传记”。写完那本书后我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有了给这些艺术家写作传记的想法,我称之为“艺术大师传记系列”。后来还在系列中增加了王羲之、苏轼以及扬州八怪的几位,我觉得他们不仅仅创造了一些新的作品或者说艺术形式,而且关联到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议题,对后人的影响也比一般的书画家更大,值得今天的人一再回味。于是一边搜集和阅读他们的诗文集、史料,一边断断续续写起来了。
我习惯“多人并进”的写作,就是把自己写作、阅读过程中的想法都记录下来,慢慢再形成更为成熟、系统的书稿,所以经常是今天在写文徵明,明天就写起了赵孟頫,后天又随手记下了关于吴道子的趣事。总之,这十年来,我断断续续都在干这件事,写作的摊子铺得挺大,烂尾工程也挺多。最近几年在亲友、编辑的鼓励下,才下决心把这些作品一一收尾和交付出版。
这个系列我最先开始写的是《文徵明传》,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多次到苏州旅行,那里的紫藤、花窗、拙政园、太湖水等具体的事物给我生动鲜明的印象,似乎让我可以摸到16世纪日常生活的影子。我对朋友戏称自己写的是有关“鸡生蛋”“蛋生鸡”的传记,侧重追溯苏州为什么出了个文徵明,之后文徵明又带给了苏州什么样的影响。如今的苏州古城给人“旅游景点”的感觉,许多人都喜欢苏州园林的安静雅致,却很少有人意识到,16世纪的苏州在东南、在全国的地位就如同20世纪时上海在东南、在全国的地位。在当时它是一个繁荣喧闹的经济、商业、文化出版中心,在这重要背景下,沈周、唐伯虎、文徵明才有可能成为那个时代江南最著名的视觉艺术家。
写作过程中,我发现苏轼、赵孟頫创造的观念和话语不时出现在文徵明的笔下、口头,文徵明和儿子也是多件赵孟頫作品的收藏者、题跋者。
他们还把自己收藏的赵孟頫致明本信札十一通的一部分请刻工温恕、章简甫刻石,列入他们的《停云馆法帖》卷八。文徵明以“神仙中人”称呼自己的老师沈周,其他人又以此称呼文徵明,这也是元代对赵孟頫的一个关键性“称呼”——发现自己写的几个历史人物彼此有许多关联,这算是写作的乐趣之一。
之后写《苏轼传》,到六七万字的时候颇感吃力,就暂停下来。那段时间读厌了三苏的文字,就在临睡前翻《赵孟頫文集》,算是换个口味放松一下。赵孟頫的一生好像比苏轼要平顺,文字大多也温雅平淡,可是个别的诗文字句却让我有“惊心动魄”之感,流露出不易觉察的隐痛。进一步研读《元史》、周密的《癸辛杂识》、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熊梦祥的《析津志》等文献,对元代初中期的政局、社会生活有了大概的认知,再回头看赵孟頫的诗文,看他的亲友撰写的赵孟頫行状、墓志铭,发现那里面隐藏了不少暗语,还有许多他不愿、不敢置词的空白……如果把这些一一揭示出来,足以颠覆我以前认知的那个赵孟頫。
于是我暂时放下苏轼,转而写赵孟頫,一个不太浪漫的人,一个才子真实而残酷的命运。他是“被动的成功者”,他是从一品的翰林学士承旨,是元代中期最著名的文人艺术家,却无法明言自己的诸多苦衷,只能在给佛教师父的信札中不断忏悔。
这本书严谨地从元代的基本史料出发,对赵孟頫一生的重要经历、有关传言进行了分析,这些“背后的工作”有些体现在注释中,部分内容参考了最近三十年元史学者、考古学家、艺术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书中都一一给予注明,尤其是从任道斌、陈高华、王连起、赵华四位先生的有关研究中所得启示尤多,在此特别致意。
需要强调的是,这本书里没有任何虚构情节。这里面提及的所有人物、事件、建筑、风俗、引用的言论都有元明时期的原始文献为证,并无文学性的虚构。仅仅是个别场景中对人物的内心、彼此的关系从当时的清理出发做了些许推测。
在正文中,我试图以“视觉线索”推进叙事,所以详细写了赵孟頫眼中的大都、杭州、湖州,写了他三次来往大都的路途上可能的见闻,尝试让这本传记具有某种“视觉性”。比如他第一次到北京时正值大都建成不久,我以他的视角描述这座新城的建筑、风俗以及活跃的四方人士,有些是赵孟頫自己诗文中明确提及的,有些则是根据同时代的文献给予“补充性复原”。比如大都的大圣寿万安寺的白塔是当时大都第二高的建筑,也是元朝皇帝极为重视的一座寺庙,赵孟頫不可能没有注意到它,可是他却没有在诗文中提及这座寺庙,我在书中提供了一种基于史料的推测和解释。
写作这本书也在不断唤起我的记忆。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时经常去积水潭闲逛,那里在元代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我也去过很多次“北土城”,那是元大都的北城墙残迹;如今我住在东五环外亮马河和坝河交汇的地方。我常带着儿子去河边,看他往里面扔小石子玩,一天偶然了解到这里竟然是当年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刹那间感觉自己顿时也“古老起来”,有了些许感慨:许多年前,赵孟頫就从我眼前的运河上乘船经过。
元代是一个容易被今天的人误解的时代,因为它的时间比较短,蒙古统治者也不太重视汉文文献的撰写和保存,没有留下太多文献让后人研究。可是现在看来,元代尽管受到许多失去出仕途径的文人的恶评,可是在那个时代,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似乎都过得比明朝舒适——元代农民缴纳的税收继承了金、南宋的制度,总体而言要比明代的税负低很多,商税堪称轻微。
相比之下明代对农民、商人的征税很重,民众还要承担繁重的徭役,以致明代人也不得不承认“前元取民最轻”(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元代江南地区的农业、商业、手工业乃至对外贸易都相当发达,赵孟頫恰好活跃在当时经济最繁荣的太湖流域和杭州,他也和这里的社会各界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赵孟頫是太湖流域乃至江南地区第一个享誉全国的书画家,不仅对之后的元四家,而且对整个明清的书画艺术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赵孟頫一生有许多隐约其辞的苦衷,对此今人或许可以有“了解之同情”。他和家人都对他的前期经历、家族、婚姻等有所遮掩,不管是为了个人前途、家族名声还是避免政治祸患,都在人性可以理解的尺度之内。
在那个时代,不仅仅他一个人如此,如同样从南方北上的才子冯子振,也对自己出仕元朝的缘起、早年在集贤院的经历故意“语焉不详”,尽管他面对的社会压力并不比赵孟頫更严重。
本书章节名称中的七言诗句都是从赵孟頫的诗作中摘出的,可以形容他那一阶段的状态。希望这本传记可以帮助读者认识赵孟頫这个人的多个侧面,也能对元代文化生态有更加丰富的理解。             
周文翰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