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它们是“上帝”在澳门的“居所”,每一份信仰,都值得被尊重

2021-01-15 11:28阅读:
自从1553年葡萄牙人在澳门登陆以来,他们就肩负着一个神圣的使命——传教。在天主教传教士眼中,无论走到哪里,不仅要传递上帝的圣名,还要让当地人皈依自己的宗教。西方宗教认为,教堂是上帝在人间的居所,所以西方城市里最华丽、最中心的建筑一定就是教堂。葡萄牙人在澳门定居后,就得在这里给上帝“盖房子”。
于是,一座座教堂在澳门拔地而起,成了澳门半岛文化遗迹的一部分。
它们是“上帝”在澳门的“居所”,每一份信仰,都值得被尊重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葡萄牙人在澳门传教不像他们颠覆南美大陆那样血腥,因为葡萄牙人直到鸦片战争之前,都仅仅在澳门有居住权。不仅没有主权,而且还要遵守明、清政府的规则。对于华人是否信奉天主教,他们只能是“你开心就好”的态度。另外,天主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存在是合理的,无论是否信奉宗教,我们都应该尊重这一份信仰
在不信天主教的澳门华人眼中,教堂也就是个“洋庙”,他们才不会去管教堂有什么用。于是,澳门的教堂在葡萄牙人决定澳门的事务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堂广场成了市民集会、狂欢和从事各种文娱活动的场所。道路网以教堂广场为核心,形成网状的放射状环路系统。澳门半岛也被分为5个教区,就以圣安多尼堂、风顺堂、大堂等著名教堂命名,给街区增添了几分安宁、神秘和宗教的色彩。
它们是“上帝”在澳门的“居所”,每一份信仰,都值得被尊重

我本人并非教徒,但之前在国外旅行时候,很喜欢看各种教堂,因为好看啊。欧洲的教堂动辄就修建个大几百年,甭管是巴洛克式还是哥特式,内部都极为华丽。抛开宗教不谈,教堂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不过,在教徒眼中教堂并非景点,那是他们祈祷、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国外大多数教堂都不收门票,但对游客的态度也比较冷淡,尤其是不喜欢到哪儿都要各种拍照、大声喧哗的游客(大声喧哗应该到哪儿都不受欢迎吧)。所以,有些教堂就直接挂出禁止拍照的标识,澳门也不例外,澳门甚至还有直接拒绝游客入内的教堂。这一篇我就介绍澳门几座主要的教堂。
它们是“上帝”在澳门的“居所”,每一份信仰,都值得被尊重
和欧洲华丽的教堂相比,澳门的教堂只能用“简朴”二字来形容,因为没钱。教堂的建造费用几乎全部来自教会的募集和捐赠,所以欧洲教堂才修了那么久,有点钱就修一点儿,没钱就让上帝“凑合住着”。当然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没那么多人工。举个例子吧,火灾前的巴黎圣母院,两座钟楼原本设计的是像科隆大教堂一样的尖顶,但因为没钱了,修到平顶的时候就只能竣工。当时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并不算富裕,所以教堂也就平淡无奇。对我这种看遍了欧洲教堂的人来说,反倒有一种“小清新”的气息。
它们是“上帝”在澳门的“居所”,每一份信仰,都值得被尊重
欧洲的大城市都有N座教堂,但只有一座是“主教座堂”,澳门也不例外。主教座堂指的是在教区里设立的具有特殊地位的教堂,内设主教座位,供主教主持仪式等。1575年,天主教在澳门设立了主教辖区,除管辖澳门地区外,还一度短暂管辖中国和日本的宗教事务。有“圣名之城”的澳门曾一度成为天主教在远东地区的传播中心。
它们是“上帝”在澳门的“居所”,每一份信仰,都值得被尊重
澳门的主教座堂离议事亭前地、板樟堂前地都很近,步行即可,是澳门天主教最重要的教堂之一,其全名是“圣母圣诞主教座堂(Catedral Igreja da Sé)”,又名“大堂”,当地华人曾俗称其为“望人寺”或“大庙”。教堂前身是1576年开始建造的一座小型木造建筑,1622年(明朝天启二年)以三合土重建,后遭台风吹毁,多次修建。1844-1850年间由澳门土生建筑师何塞·托马斯·阿基诺(Jose Tomasd’Aquino)设计重建。今天看到的是1937年用钢筋水泥重建的,耗资超过10万澳门元。外表庄严纯洁,内部(听说)清丽简约,跟葡萄牙本土的教堂是没法比。
它们是“上帝”在澳门的“居所”,每一份信仰,都值得被尊重
教堂正门入口处门楣处刻有拉丁文字“SS.M.V. MARIAE NASCENTI”,意为“本座堂奉献给童贞玛利亚的诞生”。自开埠以来,澳门总督都在这里举行就职典礼。
它们是“上帝”在澳门的“居所”,每一份信仰,都值得被尊重
教堂门口贴有不欢迎游客入内的提示,我收起相机本想溜进去看一眼,出来个老奶奶,指着我的裙子拒绝我入内,意思是我裙子太短了。的确,教堂都不欢迎着短裤、短裙或吊带衫的人入内,并非澳门这样。我也只能从之前查到的资料里,想象内部的样子:主祭坛空间深远,设计简单,彩色玻璃窗上绘有圣母玛利亚诞生和十二使徒的画像。祭坛下面掩埋着16、17世纪的主教和圣徒遗骨,为教堂带来无限的光荣。
它们是“上帝”在澳门的“居所”,每一份信仰,都值得被尊重
时间:07:30-18:30
交通:2,3,3A,3X,5,7,10,10A,11,18,21A,26A,33到新马路/营地大街(西行)

大堂前的广场就叫“大堂前地”,相传是澳门首场弥撒的举办地,周围有不少葡式风格的建筑,还有反映当年葡萄牙占领澳门期间,当地人社会生活的瓷砖壁画。这里有人像雕塑、喷泉、座椅、十字架……游客和当地人都喜欢坐在这里享受阳光。无论从宗教角度还是历史角度,大堂本身及周围的建筑物都有极高的价值。
它们是“上帝”在澳门的“居所”,每一份信仰,都值得被尊重
但凡是教堂,都喜欢叫个“圣XXX”,意为献给宗教里的圣人,澳门各种教堂也不例外,圣这个圣那个,极为绕口。距离大三巴不远,白鸽巢公园南面花王堂街的圣安多尼教堂(St. Anthony's Church)献给天主教供奉的“婚姻主保之神”圣安多尼(St Anthony of Padua),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在天主教里圣安多尼相当于“月下老人”,葡人的婚礼大多在此举行,所以华人称其为“花王堂”。
它们是“上帝”在澳门的“居所”,每一份信仰,都值得被尊重
它们是“上帝”在澳门的“居所”,每一份信仰,都值得被尊重
圣安多尼教堂始建于1558-1560年间,与望德堂、风顺堂同为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但澳门早期教堂多经历烈火洗礼,圣安多尼堂也不例外。教堂的历史已被简要地记载在门前的饰板上:建于1638年,毁于1809年;重建于1810年,再次毁于1874年,重修于1875年。今天看到的是1930年重修后的规模。
它们是“上帝”在澳门的“居所”,每一份信仰,都值得被尊重
它们是“上帝”在澳门的“居所”,每一份信仰,都值得被尊重
时间:07:30-17:30
交通:大三巴牌坊附近,白鸽巢公园南门对面。

如果想继续看教堂,就得从半岛西部往西南方向溜达了。“风顺堂区”就来自于这里的“风顺堂”,其学名为“圣老楞佐教堂”,始建于1558年,是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之一。
它们是“上帝”在澳门的“居所”,每一份信仰,都值得被尊重
圣老楞佐 (St. Lawrence) 是罗马教会(RomanChurch)七位六品副祭之一。他的职位非常重要,掌管教会的财产,负责救济穷人,算是“首席财政官”吧。他在公元258年古罗马皇帝瓦勒良(Valerian)清理异教的活动中殉教,被活活烧死,葬于罗马郊外。在葡国人心目中是庇佑平安,赐予风信之神。
它们是“上帝”在澳门的“居所”,每一份信仰,都值得被尊重
教堂初时仅是一座简陋的木屋,1618年第一次重修,巍峨壮丽,美轮美奂。此后经过1803、1846年两次修建初步形成今天的规模,由澳门本地建筑师多玛斯·亚奎诺设计。
南湾海滩未开发之前,建筑主体矗立于海边。在以风力为动力的帆船时代,远洋航行是非常危险的,往日葡萄牙人出海,都视风信而定行止。葡籍水手的家人就常聚集在圣堂前的石梯上,静候家人平安归来。《澳门记略》载:“西南则有风信庙,蕃舶既出,室人日跂其归,祈风信於此。”所以华人称其为”风顺堂“,意为祈求风调雨顺。1892年教堂又经历一次重修,但没有什么大的改动。1954 年,高德华神父(Costa Vaz) 再次筹措资金装修教堂内部。
这一地区曾是澳门的高档住宅区,西望洋山和妈阁山在本堂区南部。澳门特区政府总部(前澳门总督府)和一些政府部门也位于此堂区。时至今日,教堂虽然沿街,但耸立于高台之上,无论是否为教徒,来此的人都渐渐收起浮躁之心,心生虔诚。周围绿树环绕,清幽怡人,隔绝尘世的喧嚣,虽地处闹市,却不失宁静清幽。
它们是“上帝”在澳门的“居所”,每一份信仰,都值得被尊重
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装潢,它都是澳门教堂中最气派堂皇的。教堂为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基础上带有巴洛克风格。外立面上的山花总高约18 米,两座对称的钟楼高约21米,中间山花层叠。平面呈拉丁十字。
它们是“上帝”在澳门的“居所”,每一份信仰,都值得被尊重
堂内陈设雅致,气度非凡,中间是跨度为15米的中厅,无柱廊阻隔,覆盖木制拱顶,从天花之上垂下数个华丽的枝型大吊灯,又具有东方艺术色彩;两旁设置多个小祭坛供奉天主教圣徒。主祭坛以彩色玻璃窗为背景,科林斯式立柱为装饰;四周彩窗上《圣经》题材的复杂图案与简洁明快的现代造型相互结合。
它们是“上帝”在澳门的“居所”,每一份信仰,都值得被尊重
时间:星期一至五 07:00-18:00,星期六及日 07:00-21:00
交通:9、16、18、28B路风顺堂街(9路仅上行方向,16,18和28B仅下行方向)
==================
【作者:沙漠玫瑰】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200余座城市。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