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蔫姜其人

2020-08-14 06:52阅读:
井上靖的《孔子》一书,是借着蔫姜的讲述向读者阐述孔子的为人之道、孔子的思想以及理想的。我在读这本书时以为蔫姜是井上靖先生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张老师通过博客的评论告诉我,蔫姜“确有其人,是现在天下蔡姓始祖”,这让我对其产生了好奇。
有关蔫姜的资料几乎没有,我按照张老师所说的“蔡姓始祖”的信息去查找,找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克纣以后,周文王第五子叔度分封于蔡国,称为蔡叔度。武王死后,蔡叔度参与武庚叛乱,事败被放逐。叔度之子胡,率德驯善,周公旦举荐为鲁国卿士,后又复封于蔡,称为蔡仲胡。至蔡平侯时,迁于新蔡,昭侯迁于州来(寿州)。春秋后相承二十三世,公元前447年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名“蔡”为氏。南北朝时,后周赐蔡氏改姓大利稽(鲜卑族复姓), 至隋代复旧。” 根据这一记载,蔡氏的源头可追溯到西周。
周武王姬发一母同胞的兄弟共有十人。他们的母亲名叫太姒,是文王的正妻。她的长子是伯邑考,以下依次是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最小的是冉季载。十兄弟中只有武王发和周公旦德重才高,是辅助周文王的左膀右臂。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候,将弟弟叔度(周文王的第五太子)封于蔡。蔡叔度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奉命共同帮助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纣王之子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姬涌继位,称成王。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周武王的弟弟中管叔鲜最长,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他
最有资格摄政,因此周武王的遗命被他认为是遭到了周公旦的篡改,加之周公旦制定的礼制严格限制诸侯势力,引起了周武王群弟的不满和猜忌。蔡叔度和管叔鲜串通武庚及东方夷狄民族,进行反叛,但没有成功,遭到周公旦摄政的周王室正统势力的严厉打击。叛乱被镇压下去之后,武庚、管叔鲜被处死,蔡叔度被放逐。不久蔡叔度死于被放逐之地、蔡国几近灭绝。
蔡叔度的儿子蔡胡没有追随父亲的反叛活动,能遵守文王的德训,后被周公旦启用,派他到周公旦自己的封国——鲁国,去辅佐自己的儿子伯禽,因蔡胡政绩卓著,被周公旦尝识,奏请成王,复封蔡胡于蔡国,以行蔡叔度的岁时祭祀之礼,此时蔡国是周朝的重要封国之一。蔡国在上蔡定都经历了五百年、十八代,曾多次遭受楚国,以及齐国的入侵。其中比较严重的有十三代蔡哀候时,受到楚文王的侵扰,蔡哀候自己成了楚国的俘虏;第十八代蔡国国君被楚国谋杀,蔡国再次走到亡国的边缘。
第十九代国君蔡平候以答应蔡国作为楚国的附庸国为条件,才确保了蔡国的继续生存,并迁都新蔡。23年之后,蔡国应吴国的邀请,联合伐楚,一举成功,进楚国都城郢。但好景不长,12年后又遭到了楚国的报复。公元前494年,楚国大军进攻蔡国,包围了蔡国都城新蔡,并提出将蔡国都城迁至楚国内地的要求。在楚军包围的严峻形势下,蔡昭候策划投靠吴国,与吴国密谋出其不意地引吴兵入境,并与吴国达成协议把蔡国都城迁至属于吴势力范围的州来(今安徽省境内凤台),称为下蔡。但并不是全国都迁,一半人可以作为遗民继续留在新蔡。大约两年之后,楚国著名大夫叶公诸梁,在楚内地建立了一座新城——负函,收容尚未迁至州来的那些无辜的蔡国遗民。这个叶公就是我们在寓言故事中听到过的“好龙”的叶公。
蔡国迁都州来本想依靠强国吴国的庇护,不料夫差所统治的吴国被勾践的越国所灭亡。吴国灭亡后,蔡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乱世中支撑了20多年。公元前447年,蔡国又遭楚惠王攻打,在位仅四年的蔡元候弃城而逃,下落不明,蔡国终于断了宗庙香火,国家灭亡。蔡国前后共历经二十六代将近六百年。亡国之后,子孙以国为姓,这就是蔡姓的来历。
蔫姜于公元前516年出生于蔡国都城——新蔡,当时正值蔡昭候时代。他家世代在王城拥有铸造货币的作坊,祖父、父亲、叔父一生都从事这项工作,他本人因少年丧失双亲,没有子承父业,而做了与水利有关的工作。
蔡昭候迁都州来时,他作为遗民继续留在新蔡,后来听说楚国要收容尚未迁至州来仍住在新蔡的遗民到楚新城负函,他不愿去楚国,于是离开新蔡避到宋都商丘,在商丘北部的一个农村里从事水利工作,将济水的支流分三路引入农田。这工作完成后,在准备回宋都时,正好遇上孔子周游列国的游说团从卫国出来经过这里,准备从这里经宋国去陈国,要找几位随团工作人员。蔫姜无事可做,申请加入并被雇用,当时他25岁。
此后蔫姜一直跟随者孔子周游列国。在前往宋国的途中,获悉有人想加害于孔子,于是绕城而过,没有宋国的都城商丘而直接去了陈国。在陈国呆了三年之后,因为吴、楚两国争霸,陈蔡两国成了角力的战场,被迫离开陈国,沿着汝河经过蔡国的古老都城上蔡,再继续南下经过新蔡,最后抵达为收容蔡遗民而新建的负函新城,在这段路上蔫姜担任了向导的角色。他们在负函一待就是四年,一直期望能见到楚昭王,但没想到只看到了运送楚昭王遗体的车辆。公元前484年,孔子回到鲁国,开始了他晚年的教育生涯,蔫姜一直伴在他的身旁。
在《孔子》这本书中,井上靖用他那细腻的文字刻画了很多令人难忘的场景。
场景一:蔫姜初见孔子。在一个黄昏,蔫姜在一个大丘陵的脚下,遥望着远处星散着的数名汉子。其中一位袖长人物领先缓缓漫步,其余五六人作为侍从者相随在后。这个地方就是齐桓公当年会盟诸侯的葵丘。“葵丘之盟”的内容之一是:相约不筑曲防,以免黄河为兵家利用。在春秋时代延续不断的战乱中,无数小国被吞并消亡,整个中原如地动天摇般急剧变化,而葵丘会盟缔结的盟约却被列国恪守了两百年,黄河幸免于兵祸决堤,无数百姓得以保全性命和家园。“葵丘之盟”在书中被多次提及,其隐含着的一个基本判断让孔子心存乐观:“葵丘盟约直到今日未遭毁弃,如此看来,焉得创造不出一个安和乐利的王道天下?国与国间岂会建立不起和谐的交融?这样的世代安可不至?”这种基于人性的“仁”应该就是孔子周游列国的不竭动力吧。蔫姜逐渐领悟到孔子思想的精髓,似乎与这第一次的遥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呢。
场景二:电闪雷鸣之夜的孔子师徒。在一个电闪雷鸣之夜,寻常人皆慌乱避雨,蔫姜走入屋内,却见孔子及弟子们在土屋一隅端端正正地坐着。“当电光闪现,端坐的这些人便明亮地浮现出来。就着这个雷电交加的夜晚,鄙人生平第一次明白过来,世上竟也有自己想都不曾想过的一种人,人不知其何所思、何所为,只知面对天摇地动的雷电与豪雨,既不思躲避,也不图保身。彼等自管端坐那里,坦然迎接风雨雷暴。要说在这趟旅次中,鄙人曾为此来路颇为不明的一行人所动,应是此刻。”蔫姜下定决心此后要跟随孔子,就是从这一时刻开始的。
……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享年73岁。孔子死后,蔫姜在孔子墓旁服丧三年,然后归隐山林。传说蔫姜归隐山林时曾带一个名叫孔玄的女子一同进山,当时三十八岁的蔫姜与孔玄在深山老林里结为夫妇,生养五男一女。
在当时,平民是没有姓氏的概念的,只有名,如果出生在蔡国,最多只能说自己是蔡国人。因蔡国亡国,蔫姜和所有的蔡国遗民获姓“蔡”。所以说蔫姜是天下蔡性的始祖也是有道理的,当然这始祖不止是蔫姜一个人而已。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