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平说春秋33.(齐国)燃起火炬接待人才

2019-07-09 11:45阅读:

听书:http://www.ximalaya.com/manage_album/9328566

管仲识才用才有一套。但是可是,“才”不到你身边,你如何去识才用才?因此,识才之外,还需要想办法揽才。
管仲很明白,成就霸业仅靠上述五个人还不行,还需要大量的具体做事的人。为了大开贤路,召集天下人才,在管仲的建议之下,齐桓公还以庭燎之礼招纳各国人才。
庭燎,庭中照明的火炬。春秋时期天子和国王在接待外国使者或商讨国家大事时,要在大庭中燃起火炬,叫“庭燎”,《周礼·秋官·司烜氏》:“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 就是说,凡讨论国家大事,必燃起火炬,这火炬在树在门外称大烛,树在门内称庭燎。明代宋濂 《孔子庙堂议》进一步解释说:“古者朝覲会同与凡郊庙祭饗之事皆设庭燎,司烜(xun,掌理火禁)共之,火师监之,其数则天子百,公五十,餘三十,以为不若是则不严且敬也。”从此可以看出,这是很高规格的礼仪。齐桓公为了招纳人才,用这种礼仪接待。今天看来,这事稀松平常,但是在当时,可是轰动性的事情。因为周朝是讲文明,尤其是重礼仪的王朝。等级森严,什么人用什么礼仪那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僭越。这是王朝的中心思想和核心理念,所谓的礼崩乐坏,指的就是有人不按这种规矩出牌,并且不按规矩出牌形成了一种趋势。如何这种说法成立,那么管仲齐国的这种不论级别,只要有才就行庭燎之礼的做法或许就是不按规矩出牌的源头之一。
我们或许都听过商鞅立木的故事。说商鞅为了取信于民,厉行变法,就制造出一起轰动全国的事情。他在城南门放一根木头,贴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十金,在当时是笔不小的钱(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指的是铜)。我们可以大致算一下:秦国一斤是16两,相当于253克。十金是2530克。穿越到今天,一克金相当于300多元,十金就是80万左右。给这多么报酬,而付出仅仅是把木头从南门弄到北门,傻子也不会相信!在今天这就相当于让你在操场上跑一圈,给你十万块钱,明摆着是忽悠人、看人出洋相的,民间的说法是“捣信球(傻子)摸电线”,自然没人干。商鞅看没人干,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五十金,今天是400万左右,太诱惑人,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上当就上当吧,于是,一个有劲的傻小子把木头搬到了北门,让人瞠目、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太不真实了!这一举动令多
少人羡慕不已!后悔不已!这一轰动事件树立了商鞍变法的公信力,五十金买到了公众的信任,商鞅真得很聪明。
聪明的事情总能流传。商鞅立木几乎家喻户晓。但是比商鞅立木更早的庭燎揽才却鲜为人知。然而,商鞅或许也是从这个故事中吸取的灵感吧。
庭燎揽才的故事来自于《说苑·尊贤》,故事说:
齐国设庭燎之礼接待来齐国的士人以后,整整一年,没有一个贤士前来。好在一年以后,终于东野地方有一个地位低下的人前来求见。齐桓公很是高兴,立即接见。他满怀喜悦地询问来人有什么才能。
来人回答说:“我会九九算术。”
齐桓公一听心里凉了半截,当时,在齐国会九九算术的人很多,没有什么稀奇的。就像今天人说我会玩电脑,但玩电脑实在不算是什么本事。齐桓公调笑他说:“九九之术也能算是一技之长拿来见我吗?”
东野之人回答说(很文艺):“大山不拒绝细小的石头,江海不拒绝细小的溪流,所以才会成为大山、大江、大海。《诗经》中曾说:‘先民有言,询于争荛’。教导人们施政要广泛征询意见,包括那些割草打柴的人。九九之术固然不算什么高深的学问,但如果您也能以礼相待的话,还怕比我高明的人不来吗?”
齐桓公觉得东野之人说的很有道理,就按照庭燎之礼,燃起火炬接待了他。
一个月后,四面八方的贤士接踵而至。
为接待好各诸侯国的客人,齐国国内每30里设置驿站,贮备一些食品,设官司管理。凡诸侯各国来的官吏,派专人用车为他们负载行装。若是住宿,派人替他喂马并以所备食品招待。如待客标准与收费标准不当,则要治管理者的罪。齐桓公还规定,凡国内官吏引荐其他诸侯国来的齐国做事的人,引荐得好,看所荐对象能力的大小,给予赏赐。引荐的不好,也不追究。
齐桓公还走出去派人四处招揽人才。“为游士八十人,奉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于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管子·小匡》)最终,使得齐国人才济济,辅助齐桓公完成霸业。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