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平说春秋35.(齐国)尊王攘夷

2019-07-11 12:46阅读:
听书:http://www.ximalaya.com/manage_album/9328566
康有为说管仲是他那个时代的俾斯麦,那么管仲都做了什么事呢?他干的事,是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齐桓公的霸业故事很多。概括起来,就是尊王攘夷,制止兼并篡弑。

1. 尊王

挟天子以令诸侯,既是口号也是策略。
王就是周天子,周天子已经从一个令人敬畏的周老虎,变成了周猫猫了,但是天命观还在,宗法体系还在,周天子毕竟是天子,是姬姓的正宗,大宗,是姬家正宗的传承者。诸侯国的一切法理上都来自周天子,因此虽然已经不是老虎了,但仍然是一面旗帜,只有拥护周天子,才有话语权,才能得到别的诸侯的拥护。否则即使你一时强大,别的诸侯也不会把你当根葱,你只能去装蒜。
称霸在当时只能是在周天下的大格局下争当管事的老大。霸就是伯,伯就是老大。这个老大不是天子,是天子家里的老大。因此,霸权与王权是差着级别的。称霸就是让盟国奉为天子脚下把持天下的长兄,与今天的意义可能有点不一样。
齐国富强以后,齐桓公就急着想称霸,他对管仲说:“咱们国富民强,可以会盟诸侯了吧?”意思是说,齐国现在强大了,赶快把诸侯们请来开个会,尊我为霸主。
管仲比较冷静,他告诉齐桓公,说:“当今诸侯,很多都比齐国强盛,比如南面有楚,西边有秦国、晋国,但是他们之所以不能称霸,是因为他们只知道自己逞能,自称英雄,却不知道尊奉周天子。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周王室东迁以来,诸侯不去朝拜周天子,就像家里,父亲病弱,就不把他当回事,不知君父,这样的国家即使强大,诸侯又怎么会尊奉他为霸主?”管仲告诉齐桓公,“您要想做霸主,就必须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有了这个旗号,海内诸侯必然望风归附。”
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早出处。要想称霸,必先尊王,尊王成为当时一面正义的旗帜,有了这面旗帜,就站在了道义的高峰,就可以讨伐不臣,可以怎么做怎么有理。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劝告。
果然,齐桓公打出尊王的旗帜后,名正言顺了,诸侯响应者多了。
齐桓公六年(前680年),齐桓公准备讨伐宋国,本来是解决宋国的内乱,但这有管闲事的嫌疑,为了师出有名,在管仲的建议下,打出尊王的旗号,齐桓公先派人带着丰盛的礼物去朝拜周天子,然后说宋国不尊重周天子,随便废立国君,请周天子兴师问罪。
r> 齐国的这一举动,让周天子很感动,多少年来,周天子已经不怎么受诸侯们待见了,现在终于有诸侯国主动帮助周天子了。周天子想借齐国的力量来树立天子威望,很快答应齐桓公要求,并派大夫单伯带部分兵力,会同齐、陈、蔡三国合兵伐宋。
天子的军队表明了天子的态度,这样,齐桓公从管闲事变成管正事,名正言顺地讨伐宋国。宋国看到齐国有周天子的旗号,不想背负抗御王师、与天子作对的罪名,请求归顺王室、与诸侯和好。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办法的确有效。
第二年冬天,齐桓公又拉着周天子的代表单伯,约集卫、郑、宋三国国君在“鄄(juan)地会盟”。各国看到周天子支持齐国,就纷纷参会,并推齐桓公为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尊王,尊天子,天子有了难处,你不能不管,称霸的另一面,就是你的社会责任大了。责任大了,很多闲事就要管,谁让你要称霸呢?
公元前648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带联合戎人、翟人合谋侵周王室的国土。虽然是野蛮人进了周天子的领土,但那是周天子的兄弟领进来的,是天子和亲兄弟之间的家务事,这样的事不好管,但也不能不管,尤其是齐桓公打出尊王的旗号之后,再不管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了。诸侯都不傻,都长着眼睛。因此,齐桓公派管仲去处理这样的事情。管仲能怎么办,他只能到周王室,为双方讲和。说起来是讲和,但实质上帮助周天子。因为有强大的诸侯在,野蛮人不敢怎么样。
有了这样的经历,周天子想用上卿之礼接待管仲,管仲叩头而拜,坚持以下卿之礼拜见天子。
又过了几年,前644年,戎人攻打周王室,周王告急,请求支援,这个时候,还得齐桓公挺身而出,召集诸侯组成“联合国”的维和部队驻守周王室,震慑那些不听话的戎人。
这大体上可以说是尊王。齐桓公最有故事、最受人称道、最长志气的还是攘夷。

2. 攘夷

攘夷,今天的意思是抵御外国侵略,过去的意思是抵御野蛮的不开化的民族的入侵。攘,是排斥。夷,指华夏文明之外不开化的部族。夷在这里是泛称。带有贬义和歧视。中国古人从来就不掩饰对不开化民族的瞧不起。发展到后来,那些比自己更发达的民族也以夷称之。当真的发现这些人很厉害,又是漂洋过海来的,不同于过去的夷狄后,又改称这些人为洋人。后来“洋”就有尊重和区分的含义,至少洋人的称谓多少带有羡慕与赞许的暗含。
歧视与哈洋都与当今社会的价值观是冲突的。当今社会的价值观是人人平等。民族与民族是平等的,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平等的。
中国从古到今都是强调等级的。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个礼仪的基础就是等级,没有等级哪来的礼仪?礼仪是依附于等级的,大家都一样了,在传统中国人看来那才是没懂礼。因此,礼仪是等级的外化。这个外化的礼仪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什么等级穿什么颜色的服装,奏什么样的音乐,实行什么样的礼。今天最为形象的就是排座位,没有等级,怎么排座位,不排座位,还讲不讲礼仪?那不是乱套了吗?
因此,在中国一定要有等级,有大小,然后,才有礼仪。没有等级,没大没小,礼仪就没有根基和依托。既然有了等级,称谓也就不一样了,这本身就是礼。文明发达的国家就成为君子之国、道德之国、礼仪之邦。而文化落后的国家就成为蛮夷、夷狄、戎狄或化外之民。
为什么叫蛮夷、夷狄或戎狄?因为中国古人对不同方向的野蛮部族的称呼是不同的。东部的称夷,北边的称狄,西部的称戎,南部称蛮。当然这些部族在生活习惯、生存方式、长相与行为方式方面也是不同的。东部的夷人一般跟鸟有关,夷人大都崇拜鸟。最为典型的是凤凰。中国人的图腾,所谓龙凤,凤本来是夷人的图腾,无所谓阴阳。但是夷人被同化后,夷人的图腾也就成为阴性的了。这一方面说明夷人对华夏文化的影响深刻,另一方面也说明华夏文明的包容。北部的狄和西部的戎大概都与犬科动物有关。我们从汉字的偏旁部首就可以感受到。西部北部都是狼图腾的部族。南部的部族却与虫有关。所以称蛮。
一般说来,在商周时期,夷人最多,也最难对付,因此,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蛮之说,这些蛮族住在四海,他们都向往中间那块风水宝地,那就是中国。《尔雅·释地》所谓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中国的图腾龙的形象中,大概可以看到这些部族的图腾,凤凰、飞鸟、狼、鱼鳞、牛马等等。
在周代以及以后的很多时代,华夏民族周边的这些游牧、文化不发达的民族给华夏诸侯带来了许多麻烦。在周人看来,他们一直是麻烦的制造者。西周就是因为那些狼图腾的人而灭亡,周幽王及其太子死于西戎之手。周王室东迁以后,一方面,夷狄之乱有所缓解,另一方面,周王室已经不是最富有的主了,或者周王室已经不是攘夷的主要责任人了。因此,夷狄对周王室的骚扰少了些。但是,它们对其诸侯的骚扰却不减,只要存在这么一股力量,就总是要做出点事的。因此,一些诸侯小国,尤其是边缘的小国日子有些难了。
但是,时势造英雄,诸侯们有了齐桓公,有了管仲。
多亏了管仲。孔子曾说过,如果不是管仲,我们都是左衽之人,也就是说我们都将成为野蛮人。齐桓公称霸对于震慑这些野蛮部落还是起了作用的。 
齐桓公十二年(公元前674年),齐桓公出兵伐戎狄,虽没取得什么实质性效果,却赢得了“保卫华夏、攘除夷狄”的好名声。在战略上取得了的利益,齐桓公攘夷的故事主要在救燕、存邢和重建卫国方面。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