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彭凯平:如何熬过艰难的2024?

2024-03-04 06:46阅读:
当下,中国经济正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时代的洪流汹涌澎湃,无情凶猛地拍打在每一个人身上。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诸多可以载入史册的事件。


疫情全面放开;ChatGPT引燃我们对于科技进步的忧虑;俄乌冲突未了,巴以冲突又起;A股3000点保卫战反复打响...


桩桩幕幕,使多数人对未来迷茫、焦虑、痛苦不安。


正如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说:


“中国人民正经受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集体阵痛,除了生理上的痛苦。对我们影响最深的是,心理上造成的伤害,这个伤害是千变万化、长久、深层的。


这种伤害,让你我陷入痛苦的泥潭,自怨自艾、难以自拔、无法向前,失去行动的勇气,而原地踏步。”


我们迫切的需要一种向上牵引力,一种积极的力量,将我们拉出泥潭,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找到幸福和快乐。


近日,彭凯平教授在《幸福的种子》新书发布会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度解读,并给出重拾快乐,找到幸福的方式方法。


以下为彭教授的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作者:彭凯平
来源:笔记侠
转自:正和岛


时代需要积极的力量


一、社会所关注的心理话题


1. 压力与抑郁


青少年的迷惘、年轻人的焦虑、中年人的危机,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几乎每个人都在超负荷地运转,很多人就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的心情。


去年的一些流行词——内卷、emo、丧,这些都反映出了这样一个问题——2023年,我们活得不容易,有很多压力,有很多抑郁。


2. 低欲望


在社会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人们在某种程度上逐渐对自己生活的信心开始下降。远离自己的欲望、追求和梦想,不太喜欢表现自己,变得比较低调、压抑、内敛。


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消费降级的趋势。


旅游的人,开始找便宜的地方;读书的人,开始找免费的书;买东西的人,去拼多多比价。


这说明当下没有了以前那种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状态,低欲望成了比较大的社会问题。


还有一个让我们非常吃惊的现象,中国的结婚率、生育率都在下降,谈恋爱的比例也在下降。


我们那一代人,虽然活得很穷,但也还愿意和同龄的异性一起活动、交流,不一定是谈恋爱,起码可以结伴而行,而现在好像是互不理睬。


相比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中华民族其实不具有特别的宗教信仰,也不是特别讲利益,我们其实是热爱生活的民族。


如何让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同胞重新开始热爱我们的生活、欣赏生活?


3. 信息茧房


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构造的世界中,我们看到的、得到的、听到的,都是我们相信、选择的结果,最终造成了信息茧房。


本来,我们的教育、宣传以及媒体都应该培养对世界、对社会有完整的、清醒的、全面的人。


但因为我们生活在自己构造的世界中,大量的信息都在精准投射,进而造成了我们的认知壁垒,让我们无法完全或者完整认识到真正的世界是什么样。


4. 自我认知


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第一印象,是各种心理测试,包括NBTI、大五型人格、卡特16型人格,以及血型、星座等等。


而现在有更多的年轻人,都在谈论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塑造自己更好的品格或者性格。


2024年及以后的生活中,如何帮助自己的亲人或者自己应对压力,远离抑郁,如何让我们重新热爱自己的生活,如何打破我们的认知壁垒,如何真正认识到真实的自我,这可能要回到积极心理学的一些建议中来。


二、大脑的负面信息加工优势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讲,人其实容易关注、容易相信、容易应用那些负面的信息,这就是人类大脑的消极偏差或者称为人类大脑的负面信息加工优势。


1. 关注负面,生存机会越大


因为人的大脑如果只相信好的信息,那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假设700万年前,人类的某个先祖正走在非洲的草原上,突然看见前方风吹草动,如果他自动假设的是好的事情,去接近风吹草动的地方,但风吹草动也许是野兽出没,靠近就会被猛兽吃掉。


但如果他自动假设的是坏的事情,他可能远离那里,反而有可能活下来。


为什么我们人类感觉到幸福不太容易?


就是我们的大脑更容易关注那些消极、负面的事情,因为负面的事情能够保护自己,而关注好的事情,只会让我们活得好一点点,但如果不关注这些负面的事情,我们自己的命都可能没有。


所以,从进化角度讲,进化选择所剩下来的人,其实是有大脑的负面信息加工优势的人。


2. 坏印象比好印象更容易形成


罗伊•鲍梅斯特在《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一书中,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很多社会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人类大脑有负面信息加工优势,坏印象比好印象更容易形成。


比如你和一个人聊天聊得正开心,对他印象越来越好,分手时他突然用手指抠了一下鼻孔,然后用那只脏兮兮的手跟你握手,前面所积聚的好印象就在一瞬间被摧毁得一干二净。


3. 坏言行比好言行更影响人际关系


洛萨达比例揭示了沟通的黄金比例——5:1(5句好话配1句坏话,效果更好),如果全是好话,大家肯定不信;如果全是坏话,则容易伤人。


所以,说坏话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远大于说好话的影响。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不幸的原因总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还因此项研究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创建了心理经济学,即用心理学解释分析人类的经济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经济现象,它和负面信息加工优势有很大关系,这个现象被叫作价值方程不对称。


假设你丢了50元钱,基于大脑对负面信息的加工优势,你会伤心半天;而你捡了50元钱,你则会很快遗忘。


经常有人说这句话——“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就是因为“吃肉”的好处容易忘掉,没得到的好处容易记得,“斗米恩,升米仇”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4. 防御性悲观主义


以上的事例都说明,人类大脑容易有消极性偏差,这也是2023年出现很多负面心理状况的重要原因,我把其称之为“防御性悲观主义”。


所谓“防御性悲观主义”,其实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很多人其实特别想成功、想发财、想幸福,这样积极的动机其实非常强烈,但是又害怕失败,包括社会的评价、自己的面子、尊严等。


很多中国人其实生活在防御性悲观主义的压力之下,为了证明失败不是自己能力的问题,有些人就会创造一些理由出来,用这些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失败,而这些理由往往就会成为我们失败的原因。


有些人参加重大比赛喜欢掉链子,总是肚子疼、腿抽筋等等,后来发现,很多其实都是心理问题。


为什么?太想成功了,太害怕失败了,结果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就下意识地成为自己不跑或者跑不好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解释。


金庸在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描述了一个人物——西毒欧阳锋,欧阳锋特别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总是骂别人,攻击别人。


为什么?正如欧阳锋所言“最好应对别人拒绝的方式,就是先拒绝别人”。所以,他是怕别人来拒绝他,他就用攻击别人的方式先拒绝了别人。


比较严重的防御性悲观主义就是“自残”(self handicapping),为了让自己能够自我安慰,就自己伤害自己。


比如,明天要考试了,担心自己考不好,就故意让别人知道自己肚子疼、看电影了,自己给自己设立了一个障碍,让我们不能超越这些障碍。这就是消极倾向性的一种极端的反应。


我讲这些的目的,是要证明——积极是一种理性。


换句话讲,追求幸福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让我们不幸福,其实是我们的感性,是人类大脑的特性,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闻到一个不好的味道,看到一个丑恶的画面,听到一曲扎心刺耳的话,甚至看到两国交战打得不顺你的意,你都会觉得难受、别扭。


其实那些跟我们没关系,但是我们觉得有关系,因为这个消极心理其实是感性,是自然,是大脑的加工特性,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三、保持乐观主义心态


我们要追求幸福,追求理性,学习科学,要保持乐观主义的心态,才能平衡人类大脑的负面信息加工优势。


莱布尼茨认为,乐观主义是一种天然的、理性范畴的认知方式。


因为大脑是消极的,只有利用人类大脑前额叶的理性来强迫自己理性地、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认识这个世界,才能平衡大脑的负面信息加工优势。


可能有人说我是在灌输“心灵鸡汤”,我不认为这是“心灵鸡汤”,因为让我不开心很容易,让你开心却不容易。


你以为像阿Q那样没心没肺就好了吗?不,阿Q不幸福,也不积极。


那些所谓本能的东西,其实是让人类不开心的。而要我们开心,就需要有意识的奋斗。所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进化心理学发现了人有消极偏差容易生存,而积极心理学发现人有积极的反应才会让我们过得更好。


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积极是社会精英的一种道德责任。他发现,人类社会那种自私、龌龊、攻讦、抑郁、戾气等都是很容易产生的。


大家不要以为社会一直是顺顺当当的,其实各种磨难、打击,甚至恶意的攻讦、诬陷、勾心斗角都是很常见的。


如果我们这些还算活得好的人,不主动地追求积极的一面,不去传播积极的理性,不实践自己积极的样子,这个社会很容易堕落下去、沉沦下去。


如果我们这些热爱生活、喜欢读书的人不活出积极的样子,这个社会就没有希望,充满艰难,充满痛苦。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费孝通先生曾说: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承靠的是士大夫。


士大夫是谁?就是热爱中国文化,承载中国文化的那些文化人、知识人。要想让中国文化活得好,我们就得以身作则,把活得好的样子活出来。


积极的人就得活出积极的样子,幸福的人就得活出幸福的样子,如果我们随波逐流,逢场作戏,把自己委屈成不开心的、不快乐的、不幸福的样子,以此迎合社会上、网络上那种悲惨的、暴戾的风气,那我们这个社会就没有进步的希望。


如果大家活得好的话,一定要把这种好的样子活出来,让别人追随、模仿、羡慕,这时候才能真正传递正能量。


寻找幸福的密码


一、恐惧管理,重新挖掘幸福的力量




1. 恐惧管理与积极心理学的关系


1986年,美国堪萨斯大学的三位心理学家杰夫·格林伯格(Jeff Greenberg)、谢尔顿·所罗门(Sheldon Solomon)和汤姆·匹茨辛斯基(Tom Pyszczynski)共同提出了恐惧管理理论。


这个理论看起来和积极心理学没多大关系,其实应该算是积极心理学早期的理论之一。他们认为,人类的终极焦虑,是大家都没有意识到的“死亡焦虑”。


为什么人有“死亡焦虑”?因为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会死的生物。


这种死的必然认知与不想死的求生欲望之间就产生了张力,这个张力就让我们感到了一种焦虑。


所以,我们现在谈到的很多焦虑、烦恼,本质上讲,都应该是死亡焦虑的一种体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恐惧管理理论”,恐惧管理有很多手段,今天我们从几个角度来讲如何重新挖掘自己幸福的力量。


2. 恐惧管理的手段


第一,逃避。


逃避,就是眼不见,心不烦,假装这个社会没问题,假装事情很好,这就是典型的阿Q精神。


让自己否定现实、不关注现实,远离所有让我们产生焦虑的事情,其实很难,因为这个问题仍然存在。


第二,近端防御机制。


近端防御机制在意识层面告诉我们自己:这个事情很小,不算什么,或者用以前的幻想来解决问题。


弗洛伊德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让我们退化到小时候喊爹喊妈、求爷爷告奶奶的状态。


但你也会发现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大家都是成年人,靠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更容易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


第三,让自己忘掉或者做很多事来麻痹自己的认知附和。


这也是人类经常采用的方法。


很多人心情烦躁的时候就去酗酒,然而“借酒消愁愁更愁”;或者继续工作让自己忘掉痛苦,或者拼命想别的事情,但这样的做法其实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严重。


第四,亲密关系。


依靠人类爱的力量、关系的力量让自己超越焦虑、恐惧的状态,产生幸福的感觉。


哈佛大学组织了一项以“探寻健康快乐”的生活线索为目的的研究,这项研究持续了85年。


起初,研究人员只对哈佛大学的大学生到成年期进行了跟踪研究。同时,又挑了同样数量的波士顿地区的穷人家庭的孩子。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也想看一看不同的阶级出身和阶级意识会不会影响到一个人一辈子的幸福。


哈佛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数是资本家的孩子,而波士顿的研究对象不过是普通工人的孩子。


虽然哈佛大学的新生最终出现了一位总统(肯尼迪),也有几位大法官,而波士顿普通工人家庭也出了大法官,只是没有出总统而已,因为总统只是偶然现象。


结果,历时85年的研究证明了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我们所认为的阶级意识,其实对人的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决定一个人一辈子的成就和幸福的,不是人的出身。


不会因为家里穷,就一辈子都没希望,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积极的心态,寒门其实照样可以出贵子。


哈佛的研究发现: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幸福的第一要素是亲密关系。


很多富家子弟,因为风流,因为出轨,因为对自己的配偶不好,结果家庭就很混乱,离婚率特别高,其实活得并不开心,连寿命都不长。


而那些穷人家的孩子,如果早早就有了这种爱的体验、爱的关系,反而过得很好。


今天,我们在一起享受思想的快乐,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幸福的快乐,这可能是我们延年益寿的一种极好的方法。


为什么亲密关系对人类有那么大的意义和作用?除了切磋温暖的知识、关系技巧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科学道理:


人在感受到关系亲密时,大脑容易分泌出一种神经化学递质——催产素(oxytocin),催产素让我们全身温暖,嗓子发紧,眼泪都会流出来,这对我们的焦虑情绪有特别的缓解和抑制作用。


第五,要有自尊。


自尊并不是自信,而是我们对自己的有用感、能力感的自我评价。自尊高低或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但自尊不稳定对我们的影响是极大的。


在西游记中,沙和尚智商不高,任劳任怨挑着担,所以活得很开心。


自尊最不稳定的其实是猪八戒,猪八戒一会觉得自己很厉害,一会又觉得自己很差,所以他才容易被人PUA,才容易受到伤害。


二、挖掘人生的意义感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