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五百年未开放的大高玄殿——北京古建(三)

2023-06-29 11:13阅读:
五百年未开放的大高玄殿——北京古建(三)
“炉香缥缈高玄殿,宫烛荧煌太乙坛。白首岂期天上景,朱衣仍得雪中看。” 这是《雪夜诏旨高玄殿》诗的后半阙,乃大明嘉靖朝首辅夏言描绘奉嘉靖帝诏,来到大高玄殿斋醮时的情景。
大高玄殿山门在北京景山前街,东距紫禁城神武门三百米,西距北海公园南门二百八十米。由于山门封闭,大多数路经此处的游人并不知道镶嵌在路北红墙之上的三座门后面,是一座具有近五百年历史的明清两朝最高等级的皇家道观。
大高玄殿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后经明清两朝的不断建设,至清末形成了占地面积一万三千米,建筑面积五千余米的道观。建成之初是为皇家、内官、宫女演习道场科仪的场所。正殿内供奉道教“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清朝时,道教地位有所下降,但大高玄殿仍然是皇家道观,每逢初一、十五日,拈香行礼,祭天祈雨。
乾隆时期大高玄殿自南而北是南牌楼、东西牌楼,东西习礼亭、第一道山门、第二道山门、大高玄门、钟楼、鼓楼、大高玄殿及其东西配殿之阐玄殿和演奥殿、九天应元雷坛及其东西配殿之天乙之殿和涌明之殿、乾元阁坤贞宇及其东西配殿之伏魔殿和北极殿,主要建筑一十八座。
大高玄殿诸多建筑中三座牌楼、习礼亭、乾元阁坤贞宇、象一宫特点独到。
三座牌楼。大高玄殿建成之初在山门建有东西牌楼,乾隆年间重修时增加了南牌楼。三座牌楼均是三间四柱九楼黄琉璃瓦。南牌楼两侧白玉石题额前曰“乾元资始”,后曰“大德曰生”,为乾隆帝所书。东牌楼两侧白玉石题额前曰“孔绥皇祚”,后曰“先天明境”;西牌楼两侧白玉石题额前曰“弘佑天民”,后曰“太极仙林”,为严嵩所书。
民国之初,南牌楼摇摇欲坠,遂予拆除,1937年复建。1956年改建景山前街,将三座牌楼、两座习礼亭和四周围墙拆除,构件送月坛公园保存。1960年京西山脚下的一所学校为保护文物美化校园,将东西两牌楼构件拼装,改建成“弘佑天民“坊,立于校园湖畔。2004年南牌坊复建:黄琉璃瓦屋面,明楼次楼为七踩斗拱,边楼、夹楼为五踩斗拱。汉白玉夹杆石,青白石基础,梁架绘大点金龙锦枋
心旋子彩画,雕龙贴金画板,柱间雀替。汉白玉前后额题为乾隆时原物。
大高玄殿虽不开放,但在紫禁城护城河北岸,近观南牌楼之金瓦祥光耀人两目。在西岸,远眺紫禁城水光清碧之护城河,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之角楼,黄琉璃瓦和玺彩画之南牌楼,身影端庄之万岁山万春亭,皇家仙境之缥缈风光顿觉无两。
两座习礼亭。习礼亭仿紫禁城角楼,重檐三层,一层四角,二、三层各十二角,和为二十八角,歇山十字脊,奇巧秀丽。当年中官以其纤巧,呼为九梁十八柱。习礼亭的华贵与繁丽成为最高等级的道教礼仪建筑。习礼亭在1956年拆除后,其所在位置今是繁忙的景山前街马路,复建已无可能。在老照片上看习礼亭,仿佛角楼飞落在景山与紫禁城之间。
乾元阁坤贞宇。这是一座上圆下方的两层建筑,形制独特。上层建筑顶部为圆形攒尖顶蓝琉璃瓦,象征蓝天,称'乾元阁'。阁内的金龙藻井,富丽堂皇,属顶级藻井。下层建筑为方形覆黄琉璃瓦,象征大地,名'坤贞宇'。乾元阁坤贞宇内分别有乾隆帝御笔:乾元阁、坤贞宇。这座古建筑在大高玄殿内具有标志性。
象一宫。供奉有'象一君','象一君'一座嘉靖帝身穿道服的金身像,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寺庙文化中是绝无仅有的。康熙时期象一宫尚在,乾隆时期象一宫改为伏魔殿,光绪和民国时期伏魔殿已无存。现《大高玄殿文物保护规划》最终确定象一宫原址为办公区。
大高玄殿现属故宫管理,曽传开放,但时至今日仍是山门紧闭。2023年4月17日实地探看时东门恰巧运货打开,拍下了施工中的乾元阁坤贞宇照片。询问工人得知,由于三年疫情,修葺滞后,估计2024年有望开放。
大高玄殿真身不得见,只有细观院外景色。第一道山门,青白石须弥座,汉白玉护栏,缠枝莲石刻,券洞式大门,绿琉璃贴板,斗拱密布,绿琉璃履顶,鸱吻吞脊。小小山门如此壮丽,足见大高玄殿的宏伟了。路南侧复建的“大德曰生”枋,与紫禁城神武门、北城墙、角楼成为景山前街一大景观。
大高玄殿东侧,院墙巍巍耸立,金瓦琉璃大殿的庑殿顶,在墙根数棵三百年古柏的掩映下,将两条悠长的垂脊展现在人们眼前,垂脊上排列着仙人骑凤、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鳌龙。恰此时一只金乌骄傲的立在高大的殿顶鸱吻之上,不鸣不叫,望向紫禁城,颇有神鸟远眺之态。金乌乃大清满族的神鸟,紫禁城每座院落内神杆之上的吊斗,每天都会装上皇家祭祀用猪时剔出心肝脾胃肾肠等下水供养神乌,以保佑大清江山万年。
大高玄殿的兴建与嘉靖帝崇信道教密不可分。嘉靖帝之父兴献王朱佑杬崇信道教,嘉靖帝受乃父影响,一生以修习道术为务,多在紫禁城西侧的西苑修建道教色彩浓重的宫室修习道术。《明实录》记载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于西苑建大高玄殿,奉事上玄,至是工完,将举安神大典。”熟料大高玄殿建成仅五年部分殿宇毁于大火。由于这场大火,史上产生了方皇后陷于火中,嘉靖帝不予施救任其烧死的传闻,正史载方皇后乃病逝。
此传闻源于“壬寅宫变”。嘉靖帝按照道法,命众多宫女采集晨露与桑叶并食,而后以其经血炼丹服用,以达强身延寿之效。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几名宫女不堪折磨,在王宁嫔主使,宫女杨金英带领下,趁嘉靖帝熟睡于曹端妃宫院,且曹端妃离院为嘉靖帝取丹药之际,用绳索欲勒死嘉靖帝,由于慌乱误将绳子打成了死结,嘉靖帝吓昏。
此时一个胆小宫女,跑出报告了方皇后。方皇后率太监将宫女们制服。嘉靖帝将查凶交方皇后办。曹端妃本无参与证据,但方皇后妒其“媚惑”圣上而获宠幸,定其罪为知情不报。将王宁嫔、曹端妃及涉事宫女全部凌迟。此事件发生在壬寅年,故称“壬寅宫变”。后嘉靖帝知端妃冤,但也未惩办方皇后。由此演绎出嘉靖帝心恨方皇后,见方皇后身陷火海而不救,以解其冤死曹端妃之恨的传闻。“壬寅宫变”五年后,嘉靖帝带领方皇后等在大高玄殿斋醮,小道士用火不慎,致火势蔓延,方皇后陷于火海,太监报闻嘉靖帝,嘉靖帝望火不语,方皇后死于火海。
曹端妃死后,嘉靖帝派人至端妃老家无锡,为其修建灵堂,以示抚恤。端妃父曹察趁便将宅第改成全金丝楠木的“昭嗣堂”。“昭嗣堂”大门面北而向,寓端妃父母遥望京城,等待端妃魂魄归来。现“昭嗣堂”保留完整,是难得的明代建筑。
逸闻一则。明《先拨志始》记载了一则发生于大高玄殿的奇异之事。万历帝有八子,但在立皇太子一事上却颇费周章,长子朱常洛为皇后王氏所生,王氏乃宫女出身,且是万历帝一时兴起而幸之,产下皇长子,由此万历帝不甚喜爱皇长子朱常洛。皇贵妃郑氏为万历帝所宠,因此亦喜爱其所生皇三子福王朱常洵,有心立为皇太子,但废长立幼不合皇家仪轨,群臣也是其势汹汹,上奏不能废长立幼,因此皇太子迟迟不立。宠妃郑氏依凭万历帝的宠爱,再三乞求立福王朱常洵为皇太子,万历帝也是心下应允。一日郑贵妃为把立自己儿子为太子事确凿下来,乞求万历帝专程来到大高玄殿,让万历帝在殿内焚香,御书誓约,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并将御书封藏于玉匣,郑贵妃保存。在万历帝经过十数年与朝臣的立谁为皇太子的斗争后,无奈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之后万历帝命人至郑贵妃处寻来玉匣,只见匣上封缄完好,但启开看视时却吃了一惊。《先拨志始》记载“内所书已蚀尽,只存四腔素纸而已”,万历皇帝对此“悚然异之”,自此后再也未到过大高玄殿。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