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孩子让母亲的生命回到最初状态

2019-08-05 21:39阅读:
我们回到新生儿出生的时候,心理学习惯认为,刚出生2个月的婴儿并不知道自己与母体已经分离,依然处在一种类似在子宫里与母亲共生的状态,称之为共生期。问题是,是谁认为孩子懵懵无知呢,是成年人还是婴儿。婴儿的心理感受是成人以成人的心理结构来观察的,认为婴儿与人缺乏有效交流,因此无知。一个成年人是否还能够以婴儿的知觉去感受孩子值得怀疑。
共生期如果在生物学层面要好理解一些,指婴儿完全依附于母亲,不能不以寄生式的方式来生活,婴儿的心理动力是如何控制母亲以保障自己活着。心理层面的共生是指婴儿没有自我感,不知什么为他,什么为已。其实真正的情况是,婴儿出生后天赋具有你、我这两种主体与客体感受,但没有他这样的概念,这符合婴儿自恋的心理特征。婴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分子,如果现在仍然坚持婴儿不知晓母体与自体之间的区别那就是成人的自恋了。在多胞胎的养育中可以观察到婴儿会争夺母亲,吸引母亲对自己的关注,而非仅仅被动地接受母亲。如果婴儿在与母亲的关系中,表现出主动与选择,那么心理上他与母亲间已经存在一种客体感觉了。事实上,刚出生的婴儿对母亲就有一种主动连接的倾向,哭是一种语言,笑也是一种策略。儿时经常可以在电线杆上看到这样的字:“天灵灵,地灵灵,我家有个哭夜郞……”不少孩子出生后断断续续哭100天,哭意味着失去了什么,意味着与母体分离。
现在科技发达,可以记录婴儿与母亲之间的行为与表情特征,感觉母亲实际上是被婴儿控制着,母亲的情绪跟婴儿的情绪同步。美国一些学者研究婴儿语言,发现婴儿的表情具有一些跨文化的特质,他总能让母亲知道他要什么,是否渴了、饿了、要尿了、拉臭臭了、想睡了、要抱了。这样的表达与母亲知觉间的交流效率很高。有必要相信怀孕与刚生育的母亲的认知会有一种不能自主的退行,退行到儿童的知觉水平,让人觉得母亲的智商倒退了。
生育孩子后母亲会自动地出现一些心理退行,在孩子面前会放弃成人世界的感受与言语,力图与孩子达成互动。母亲会自然地用孩子的语言跟孩子说话,咿咿呀呀的、重复的单音,丰富的表情,激
发孩子的感应。很多母亲并不知道养育孩子需要什么,生完孩子后却仿佛启动了一种自动化过程,自己的身心产生了许多改变。跟先生说话一样,面对孩子时说话、表情另一个样,母亲的内心回到了一种类似孩子的状态,生命回到原初状态,她可以去感受孩子,而不是去理解孩子。她通过感受决定对孩子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有时自己也解释不清楚为什么这样或为什么那样。不用通过交流,也不需要语言,只有感觉。觉得孩子要尿了,结果孩子就尿了。如果你让这个母亲说什么,她也许会给你一些解释,比如,今天孩子水喝得多,或者天气比较凉,其实是她的身体知道。为什么知道?每个母亲对孩子的感受都不同,用身体的感觉去和孩子相处,往往是孩子需要的。最所刻板的妈妈像拿着菜谱炒菜一样照着书本去带孩子,一定会带出麻烦来。
养育孩子时,母亲如果不能体验到这种与婴儿交流的同质性,多半是忙于工作或者不经常陪伴孩子。认为婴儿懵懵懂懂的人,一定不会对婴儿做些什么。3个月前的婴儿需要巨大的关注,母亲的目光、母亲对婴儿投注的依恋情感、母亲的照料、母亲悦纳孩子的情绪都是与婴儿的交流形式。婴儿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懂如何表达与回应,他的回应是自满的表情,吃、睡、拉的规律,成长的速率,以及笑笑的模样。母亲对孩子的依恋先于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依恋是心理上的熟悉、安全、满足的感受。如果母亲不依恋孩子,孩子也会出现拒绝母亲的情绪与行为。
(李子勋《早教的秘密》节选)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