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文字是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2020-05-01 15:17阅读:
诗词的花朵“精讲班”拍课链接(点击进入)
诗词的花朵“精讲班”试听课(点击进入)
非常小店(点击进入)
文字是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注:这是谢辰东妈妈的一篇《诗词的花朵》班第五课后的感言,认识十分到位。语文的教育,最后都要归根于美学和思维。所谓思维,就是逻辑,所谓的美学,在我看来,便是素养。所谓的文学素养,我想,可能就是用文字塑造美的能力或从文字中发现美的能力吧。
这节课老师介绍了苏轼和秦观两位词人。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作品题材广阔,奔放豪健,夸张比喻“开豪放一派”先河。而秦观的词体现了他出身贫苦,
仕途不顺,洒脱不拘,才华横溢的风格。苏轼和秦观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苏轼多次鼓励秦观应考,并把他推荐给当时的宰相王安石。所以秦观同时受到了苏轼和王安石的多重信任,也得到了王安石和苏轼的指点,进步很快,考上了应试。
这次课老师讲了三个重点:
第一,单独的景,单独的人,单独的桥,单独的水是没有意义的,要多个要素的组合才会有动态美、意境美。老师通过给我们展示一系列的图画,让我们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一个高明的摄影家,文学家,绘画家。写一个景,不是写单独的景,一定要有另外的东西去比称,去烘托,去相互的作用。说白了,单个的词没有意义,只有词和词之间要素的搭配才会有感情,有意境,有美感。也只有这样子才饱满、丰富、立体。
第二,要学会营造一种朦胧的感觉,朦胧的意境,无论是绘画还是摄影还是写作。朦胧美一直是美的主题。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摄影作品,总是烟雾缭绕,飘渺迷茫。
第三,人就是景中最美的景,要学会在景中要有人,同时在人中要有景,看上去是不搭尬的,但给予我们的想象、联系是无尽的。
最近给孩子看视觉中国出品的相片,我们在许多的作品当中,都发现具有以上三点的共性,多个要素的组合,朦胧美,景中有人,倒影等。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们的发现美,审美的能力大大提升了。
由此我又想到最近看的新东方家庭教育中的一篇文章,说的是李子柒弹棉花的视频,5岁的小孩看了20多遍。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会迷上李子柒?作者深究发现,在李子柒的视频里能学到太多的东西,也就是视频里深藏着的生活美学。吴冠中先生说过,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中国孩子最缺的不是知识,缺的是审美教育。
或许李子柒在某种程度上,恰好弥补了中国孩子这方面的缺失。因为她的视频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美!在一个慢节奏的、如仙境般的、原始的乡村里,李子柒将人们的目光引向白云聚散的山峦、鸡鸣狗吠的村落,以及木屋、稻田、百鸟、蝉鸣......尽管物什简陋,木铲、大锅灶、未加装点的屋墙,却一点也不显粗糙,反透出一股浓浓的自然清幽,颇有些返璞归真的意味。木心先生曾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而李子柒的出现,引发了更多人“美”的觉醒。所以,我常感叹,老师开设的课程,旨在训练和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老师的这种前瞻性,在当今的课外的所有辅导班中算是开了先河了。可以这么说,我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让我们一起跟着老师在文字的修行上走的更远。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