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秦彻妈妈:凡事多问为什么是接近智慧的法门

2020-05-08 10:32阅读:
秦彻妈妈:凡事多问为什么是接近智慧的法门

走近道德经拍课链接(点击进入)
诗词的花朵“精讲班”试听课(点击进入)
非常小店(点击进入)
对于老师的“乱说”,我是着迷的。
老师的乱说,是跳出知识的束缚。不故弄玄虚,而深入浅出,是把古人的智慧变成指引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明灯。
人们向来都把《道德经》当
成一门玄之又玄的学问,深不可测,非常人所能及。寒假陪着孩子看过一点其他老师的道德经的释义,感觉不是我想要的,看到三十几章,实在看不下去了,也就搁置了。突然听说非常老师要讲道德经,对于我跟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天降及时雨。读了近百遍的道德经,正想解经却无门呢。
听了一节课,果然脑洞大开。
我们通常理解的道,是客观的规律,老师告诉我们它还是事物的本质,是真相,但是说出来又不是那个道了。用定义讲出来,其实只是这个道本事的一部分,不可能完全准确表达。文字只是方便之门。
所以我们平时的学习不能满足于对语言文字定义规范的理解,不能简单地满足于“明白、知道、晓得”。当我们把定理定义背得很清楚的时候,并不说明我们知道了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因为定理是文字,而文字的表达是有局限性的,它所能展示的只是这个现象的一部分。好比盲人摸象,好比我们想用语言去描述大象……
反思自己,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当中,经常是一句“知道”,“我懂了”,“我会” ,“我都做出来了”…… 正是这一句句的回答关闭了探究真理探究道的大门。
人之初的初有多初?根本没有一个准确的起始点,没有一个准确的界限,老师提醒我们一定要往前追溯,追溯再追溯。
继续反思。作为父母,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不说满身是毛病吧,至少)有令我们不满意的地方的时候,我们是否问过自己,这个毛病(现象,缺点,坏习惯)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平常我们对孩子大吼大叫的时候,是不是只看到了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结果?那因在哪里?在孩子?在自己?在某一个节点?在日积月累?
最喜欢老师的串讲,以经解经,同出而异名,智慧是相通的。无不是真的无,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它是一种特殊的有,是天地之始,有和无只是名字而已。如果我们面对任何现象,任何事情都能够探究本末了解终始,那也就接近智慧了。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讲到这里,我想到了一句话,今天的自己是由三年前的自己决定的,自己三年后的样子又是由现在决定的。老师讲过一个关于百年才能长成的名贵木材的故事,告诉我们能把握的最早的时间就是现在,所以在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我们要什么?我们希望三年后,n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那么现在也许就不会太迷茫了,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孩子该学什么。
从无形当中看到有形,从有形当中看到无形。所谓的有,是可以用我们的感官感知的。而无形的抽象的东西,让我们体会到其中的奥妙。老师提醒我们,要让有形的东西回归到无形当中,才能够体会它的奥妙,比如宇宙、地球,我们是否可以描绘一下他形成之前的状态?比如山水,我们能够看到他的轮廓,感受到水的流动、清凉,这就是常有欲以观其徼。它有边界有轮廓,有型。有形无形,形象抽象,我们是否可以相互切换?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思维的升级。有和无 是同出而异名的,如果我们真的能明白……
玄之又玄,深入探究,我们对待学习,对待知识是否有这样的态度?挖掘、发现、创造。
课上老师举例提醒我们,对于司空见惯的东西,可能真的忘记了提问,尤其是我们成人。作为家长,当孩子问这个花为什么是红的?为什么小草冬天明明枯萎了、不见了,可是春天还会发芽?为什么竹笋长得那么快?当孩子用心发问的时候,我们是否把这些问题当成一个问题?还是敷衍了事地告诉孩子,这是自然规律,这是基因决定的……
当我们告诉孩子答案的时候,我们希望孩子是什么样的态度呢?满足于你告诉他的答案?答案是一个句号,答案关闭了孩子的探索之门。当我们有了标准答案,那我们所期待的深入思维,深度思维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提醒自己,当孩子再向我们提问的时候,我们还要急于告诉孩子标准答案吗?当孩子学了一个真理,一个公式 去解一道题的时候,我们是否需要鼓励孩子再换一种方法,换一种思维试试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连问几个为什么,深入的问几个为什么,这种深入的探究,深入的思维,是接近智慧的一个法门。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