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百年前的北京市中学

2020-07-16 23:12阅读:
百年前的北京市中学
(北京市立第一中学。网络图片)


百年前的北京市中学
光绪庚子年(1900)后清廷实行新政,其中之一即引进西方现代教育制度。中国古代的教育自成系统,即各省府州县设有官学,县以下民间有塾馆。同时各省府州县皆有书院,以及殷实大户办有家塾。这套系统主要有三项功能,一是教人识字普及教育。二是应试科考进入仕途。三是着重实学及学术研究。而此套系统与西方近现代教育体系及学术分科区别较大。
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袁世凯等督抚联名奏请朝廷废除科举,兴办新式教育。慈禧太后即刻颁谕诏准:着即自丙午科(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着责成各该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慎择师资,广开民智。
科举废除,京师设立新式学校自不容缓。
昔年北京之中学校(即现在所谓中学)分为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普通中学三种。初级即现在的初中,高级即高中,普通即包括初高中。清廷行新政而兴学,北京作为国都自得风气之先。而当时京师各中学堂多为清室皇族而设,如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的爱新觉罗八旗中学堂,改为八旗高等学堂;宣统二年(1910)分别设立左、右翼八旗中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顺天府(类似今北京市政府)创办顺天中学堂。此四所学堂于民国鼎新时(1912年)皆改为隶属京师学务局,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市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中学。
鉴于朝旨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慎择师资,广开民智,普及教育开启民智成为当务之急。清朝末期那几年间,官方为了培养初等教育师资,抓紧设立了几所师范学校,无暇顾及创办中学。民国前,北京的中学多由外省旅京人士创办,有顺直学堂、畿辅学堂、願学堂、东三省公立学堂、江苏学堂、浙江学堂、安徽学堂、山东学堂、河南学堂、福建学堂、江西学堂、湖北学堂、广西学堂、广东学堂及求知中学堂等。
15所皆系中等教育学堂,即中学,多创办于1901年之1906年之间。其中河南、山东、安徽、求知等学堂校名沿用至民国后。有些则更改校名继续开办,如福建学堂易名为全闽春明女子中学,江西学堂易名为豫章中学,顺直学堂易名为燕蓟中学。江苏学堂、願学堂分别改为江苏小学校、願学堂小学校。浙江学堂、广东学堂、广西学堂、湖北学堂、东三省公立学堂于民国初停办。当时北京亦有各教会所办书院小学等相继改组或扩充为中学。
至民国元年(1912)北京公、私立中学共有25所,五年后增至36所。截止民国二十七年(1938),北京市户籍人口150馀万。北京公立中学(包括市立、国立、省立直隶省,1928年改名河北省))共七所,即市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中学校,市立第一、第二女子中学校。国立中学二所,即国立北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校。省立中学一所,即河北省省立北京高级中学校。其馀皆系私立中校,计56所:
私立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校、私立競存中学校、私立镜湖中学校、私立燕蓟中学校、私立励志中学校、私立嵩云初级中学校、私立汇文中学校、私立进德中学校、私立华北中学校、私立崇德中学校、私立盛新中学校、私立明德中学校、私立育华中学校、私立成达中学校、私立西北中学校、私立平民中学校、私立华中学校、私立中国学院附属中学校、私立今是中学校、私立上义中学校、私立三基初级中学校、私立山东中学校、私立大同中学校、私立大中中学校、私立四存中学校、私立弘达中学校、私立孔教初级中学校、私立燕京大学附属初级中学校、私立育英中学校、私立成城中学校、私立崇实中学校、私立豫章中学校、私立艺文中学校、私立中法大学附属孔德中学校、私立北方中学校、私立志成中学校、私立求实中学校、私立定一中学校、私立中法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校、私立中法大学附属西山温泉初级中学校、私立立达中学校、私立光华女子中学校、私立翊教女子中学校、私立惠中女子初级中学校、私立慕贞女子中学校、私立两吉女子中学校、私立全闽春明女子中学校、私立培根女子初级中学校、私立笃志女子中学校、私立觉生女子中学校、私立协化女子中学校、私立贝满女子中学校、私立佑贞女子中学校、私立崇慈女子中学校、私立光华女子中学校、私立中法大学附属西山温泉女子初级中学校。
另外,北京有市立、私立师范学校各一所;市立、私立职业学校九所;市立、私立职业补习学校32所。
市立第一中学校历史悠久。该校源于清顺治朝的八旗官学,位于安定门内郎家胡同,场地及建筑皆具规模。光绪二十三年(1897)改为经正书院,五年后改为宗室觉罗八旗中学堂,又二年后改为高等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为京师公立第一中学校,隶属京师学务局。民国十九年(1930)始称北平市市立第一中学校,二十六年(1937)冬,易名北京市市立第一中学校。
该校设初中一二三年级各二班,高中一二三年级各二班,全校学生近400人。教师授课采用启发式,学生侧重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各种学科及实际问题。高中授课兼用注入式。学生训练分为思想、行动、生活三个方面,教师加以精密训导。体育课除了正课教授外,注重球类及田径等基本练习。校内体育场面积四亩,校舍五亩。设有教室、礼堂、办公室、接待室、音乐室、实验室、劳作室、图书室、游艺室、休息室、教员宿舍、学生宿舍、饭厅及厨房等。图书室有中外书籍54370馀册。教学仪器标本1000馀件,教具挂图200馀件,体育用具600馀件。
市政府每年拨经费48000馀元。学生每学期缴纳学费10元,杂费3元,体育费2元,宿舍费8元,图书费2元,预偿费2元,制服费5元,新生保证金5元。
私立育英中学校,位于灯市口大街,始创于清同治元年(1862)。当时风气未开,新式学校尚被视为异端。开办初期该校免收学费,而且对贫苦学生酌予资助,但学生数量仍不足30人。当时称育英学校,无中、小学之分。民国后,该校逐渐具有规模,有学生150人。民国十七年(1928)呈请教育部备案,此后学生增至400馀人。两年后经教育部批准,添设高级中学,采用三三新学制,学生增至740馀人。
该校设教务部、训育部负责教育;设庶务部、会计部负责管理。截止民国二十七年(1938),初中一年级有六个班,二年级五班,三年级四班。高中一二年级各四个班,高三年级三个班。全校学生1400馀人,皆为男生。教学方面,教师指示学生课前预习教材中要点及参考书,学生须提交预习作业,师生在教室内或课外共同讨论问题。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团体意识与个人之间互助修养,严格教室及宿舍管理。该校体育课以普及为目的,有各种体育团队七八十个。北京市历年联合运动会及球类比赛,该校皆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
民国二十七年(1938)该校全年经费93950馀元,来源系中外各界捐助、产业利息及学费。学生每学期缴纳各项费用约30馀元。
百年前,朝野皆重视教育。其主为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国民道德,训练自治能力,增进生活知能,以造就健全国民。国民接受教育之机会一律平等。此宗旨干净利落,未有额外以及奇奇怪怪的说法。
百年前,公立学校所需经费由政府拨款。教育经费最低限度:中央政府预算总额中教育经费为15%,省以下政府预算总额中教育经费占30%(参见1935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修正))。民国三十五年(1946)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比例改为:不得少于中央政府预算总额15%,不得少于省政府预算总额25%,不得少于市县政府预算总额35%。同时,政府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以国民经济进展随时提高待遇。
对于私立学校,政府予以奖励或补助。出资兴办私立学校可算慈善事业,其目的在于教化育人,开启民智以强国,很少以盈利为目的。办学本身亦很难盈利(至少短期内)。若单纯为盈利,有多种行业可供选择,惟独办学实难有利可图。
百年前,官民合力开创了北京市现代中等教育先河。其所创办的中学格局纯洁,规模初具,所育人才颇可圈点。昔年北京中学的数量与质量,皆匹配这座数百年古都,亦无愧其全国文化中心之地位。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