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关于小儿发热及与发热相关的8个问题

2020-12-17 08:54阅读:
导读本文介绍小儿发热及与发热相关的8个问题。希望家长遇到小儿发热时,能够更加理智地就医,选择合理的就医时机,合理地使用“退烧药。
人的正常体温保持在37左右,当细菌毒素,病毒等进入人体时,体内产生致热物质,而引起发热。一般认为: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0.4为高热,超过40.5以上为超高热。很多研究显示适度发烧可以提升免疫系统的效能,人生病的时候发烧,算是一种保护性的本能反应,目的在加强我们对于疾病的抵抗力。
小儿发热虽然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但对其认识及治疗尤其是婴幼儿发热往往有些误区。本文以下介绍与发热相关的8个问题。希望家长遇到小儿发热,尤其是发热伴有热性惊厥时,能够更加理智地就医,选择合理的就医时机,合理地使用“退烧药。
1 认为发热程度越高,病情越严重 
临床上经常遇到因高热急诊的患儿,但精神状况良好表现者病情一般不会重,发热是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发热越厉害,说明人体的反抗能力越强,对于<3个月的婴幼儿,由于免疫功能尚没有发育成熟,抵抗力不强,即使有严重的肺炎,也很少出现高热。因此,发热程度并不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如果5、6个月的小儿,虽说高热40,只要精神状况良好者病情一般不会太严重,否则一定会表现在精神上,很可能会精神萎靡或者嗜睡,不愿意吃东西,也不愿意喝水。
需要说明的是,确实有很多严重感染性疾病会伴有持续的高热,应该注意。
2 遇到发热就给退热药
遇到发热就给退热药,甚至给于激素治疗这是不科学的。是否使用药物退热一定要根据发热的程度。37.5~38低热对人体是一种保护,>37则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如果经过物理降温后,体温仍>38.5则最好使用退热药物,因为患儿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容易引发热性惊厥。持续高热,会导致人体氧气和营养素消耗增加,从而加重各个脏器的负担,容易造成重要脏器的功能失调,特别是心脑血管。超高热(>41)可以导致脑细胞损伤,出现昏迷甚至死亡。脑炎、中暑导致的超高热都是紧急状态,需要积极处理。
3 发烧真会烧坏脑子?
小儿高烧会烧坏脑子,很多家长对此深信不疑。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发烧本身并不会对脑子造成损伤,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发烧会烧坏脑子,是因为一些病毒、细菌等感染会引起发热,而这些感染,可以引起脑炎、脑膜炎导致损伤脑部,甚至会引起神经系统的后遗症。这种损伤是因为损伤脑部后产生的,并不是所有的发热都会造成脑损伤。像低血糖、中毒、代谢性疾病等不一定有发热,但也会引起脑损伤,因此,靠体温来判断是否会造成脑部的伤害也是不科学的。不过这并不意味发热i就不用注意,因为持续高热易引起反复的热性惊厥,对孩子的脑部是有影响的。一般来说,如果孩子体温没超过38.5,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或给孩子服用牛黄酸,中药一类退热药物。一旦发热超过3天不退,或服用退烧药后仍不好时应及时就医。
4 热性惊厥 会有后遗症吗?
热性惊厥(以往热性惊厥称之为“高热惊厥”)主要是与发热相关的热性惊厥发作,多发生于3个月~5岁之间的儿童,须排除颅内感染和已知其他疾病引起的惊厥发作,曾发生过无热惊厥者其伴有发热的惊厥也应排除在热性惊厥之外。孩子出现过热性惊厥,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是否会智力受损。绝大多数惊厥对智力的影响都不大。而且,多数孩子在一次发烧的进程中只会发生一次惊厥,很少有孩子在一个热程中反复惊厥的。此外,热性惊厥和体温也不是正向相关,孩子以前发生过高热惊厥,下次再发热即使体温比上次更高也有可能不会出现惊厥。因此,有热惊史的孩子,只不过是惊厥发生概率相对高些而已,家长也不必过于焦虑。实际来看,惊厥是一个急重症的发作。幼儿发生惊厥持续的时间并不长,绝大多数在1至3分钟内都能得到缓解。有可能救护车抵达的时候,孩子的惊厥已经发作完毕。这种情况也建议家长带孩子前来就医,检查是否为单纯热性惊厥所致,因为幼儿神经系统感染也是热性惊厥的原因之一,应该及时排除。
5 怎样实施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对于发热是简单却有效的措施,很多人了解退热的物理方法,比如多喝水、温水擦拭等,但到具体实施却可能在细节上并不到位。
多喝水补充体液 一些患儿发热的时候由于嗓子不舒服等各种原因不愿意喝水,事实上给患儿多喝水补充体液是第一要务,这是最基本的降温方法,适合于所有发热的患儿。各种果汁饮料都可以选择,但最好还是白开水。
温水擦拭,而非酒精擦拭 温水擦拭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水的温度在34—37比较适宜,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患儿。每次擦拭的时间>10 min。擦拭的重点部位在皮肤皱褶的地方,例如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处等。对于高热或者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以采用温水浴,水温比体温稍低就可以。
需要注意的是,用酒精擦浴的方法,目前多不提倡!因为婴儿的皮肤很薄,酒精渗透性很强,通过皮肤吸收后,可能出现酒精中毒的症状。酒精擦浴也会刺激皮肤,引起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
降低环境温度,但不适合所有患儿患儿退热需要和周围进行热交换,适宜的环境温度有利于退热,最好的环境温度是20—24,以使体温缓慢下降。对于小婴儿,特别是夏天,只要把婴儿的衣服敞开,放在阴凉的地方,其体温就会慢慢下降。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患儿发热的早期伴随有畏寒、寒战,则不适合这种方法。
退热贴的退热效果有限 退热贴由于面积很小,退热效果有限,对于高热的患儿会舒适一些,是一种辅助措施。
进行冰敷 由于冰敷太冷,可能会引起患儿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特别是伴随有畏寒、寒战的患儿更不能用冰敷。
6 正确分析病情 
正确分析病情至关重要。患儿发热时,除了测量患儿体温以外,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注意伴随症状 本文仅列举相对常见的情况。
颜面部、躯干有无皮疹和出血点 不少病毒感染的早期都会出现皮疹,比如水痘、风疹。在发热期间出现的皮疹有猩红热、麻疹等。如果发热早期出现出血点,就要除外流行性脑膜炎。
有无腹泻及尿液情况 如果患儿有腹泻,要询问腹泻是发热前出现还是发热后出现的。发热前出现或者发热后1 d之内就出现,提示患儿肠道感染;如果是发热后几天出现,可能是疾病的合并症或者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发热时有明显腹泻者,特别是黏液脓血便,提示有肠道细菌感染,去医院时最好用玻璃瓶或者塑料袋收集好有脓血或者黏液的大便样本,便于化验检查。尿布上的大便不能作为检查的标本。同时,也要注意患儿尿液有无异常的颜色,如果发热同时出现酱油色的尿液,则表示患儿有溶血的出现,提示病情严重。
是否伴有明显腹痛 发热时因为肠系膜淋巴结发炎,可有腹痛,一般不严重。但对于腹痛明显特别是不能直腰走路,或者腹痛不让揉肚子的,就要考虑阑尾炎。因为儿童阑尾炎症状有时不典型,容易穿孔和合并腹腔感染。
注意流行病学情况 注意周围有没有类似的疾病,特别是一些传染病流行期间,比如手足口病。如果患儿周围有小朋友罹患该病,该患儿口腔、咽部或者手足出现皮疹或者水疱,即使症状不典型,也要考虑手足口病。
7 正确认识退热药的效果  
如果经过多喝水和物理降温患儿还是高热不退,一般就要使用退热药物。有人以为退热效果好的就是好药,实则不然,一定要兼顾该药的不良反应。一般而言,退热药的退热效果和不良反应成正比,效果越好,不良反应越大。
退热药物的不良反应概括起来包括刺激胃黏膜,破坏食欲,使胃溃疡加重甚至出血等胃肠症状;剂量过大可以导致肝脏和肾脏的损伤,也可以诱发血液疾病;对于严重过敏反应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等危重情况。因此,了解不同药物特征,兼顾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才能合理选择适宜药物。
8 如何慎用解热镇痛药?
发热应给予积极处理,但要掌握好应用退热药的原则。遵循这几个原则使用退热药有助于更好的保护急性发热的患儿。
非高热不用退热药
一般认为38.5以上,需考虑应用退热药,而对于中低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注意用药间隔
药物一般通过肝脏代谢,退热药应用间隔应>4h,每次用1种,1天不超过4次。如果超过4次,换用另一种药物也需最少间隔4h。两种退热药不要同时应用,临床常用的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药可交替应用,从药理学角度说,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且不会相互影响,有良好的耐受性,从而达到持续退热的效果,切能减少单一退热药多次应用的付作用。
用量尽量少 
儿童用药,多数需根据体重计算,不可超量使用,在起效的情况下,尽量用量少,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小婴儿尽量避免使用退热药 对于<6个月的小婴儿,应尽量避免使用退热药,因为其肝脏解毒功能不完善,更易发生毒副作用,松开包被,温水擦身等物理降温一般有效。
推荐的药物选择
急性发热的退热处理措施如下:≤3个月的婴幼儿发热,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不用退热剂;>3个月的儿童常用退热剂为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用;安乃近、尼美舒利、复方氨基比林、地塞米松等,不推荐使用于儿童;中药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解热止痛药,但临床应用可起到清热解表作用,有助于机体抗感染和减轻患儿的症状如低热应用牛磺酸、清开灵等。
如果孩子已经发烧到38.5以上了,就诊前,就应该积极先给孩子降温,尤其是已经高烧的小儿,如果长时间高烧不处理的话,容易造成孩子热性惊厥、晕厥等的发生。在家退热处理,不影响就诊时的检查。还需要提醒的是,3个月以内的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不能自行抵御感染,一旦有发烧时,还是建议带去医院给医生看看,最好不要自己自行给孩子用药。
(文/尹振尧)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