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针灸”妙案趣谈

2016-10-19 15:22阅读:
“针灸”妙案趣谈

“针灸”妙案趣谈
南宋—李唐《村医图》

李唐 绢本设色 纵68.8厘米 横58.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唐(约1050—1130),南宋画家。字希古, 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徽宗朝入画院, 后南渡流亡至临安, 任画院待诏。擅绘山水,兼工人物, 并以画牛著称。《村医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人物描绘用笔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不苟,造型特征准确,各有特点,显示出作者有着对生活深入的观察和丰富的体验。

针灸术是中国特有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也是中华特有之神技。相传,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之一的伏羲,他曾经“尝百药而制九针”。


浏览更多博文请点击:blog.sina.com.cn/wneldbk100

后世的医者在应用针灸术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推荐博文:民间验方集合(不断更新中)
实际上,针灸疗法是针法和灸法的统称,针法起源于南方,灸法起源于北方。针灸术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方法,来治疗全身疾病。针灸术主要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三大治疗作用。除了治病功效外,古人很早以前也采用针灸方法保健强身。

在针灸术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名医名家和神奇医案及故事。

神医华佗
三国时代的著名医家华佗,人称“神医”。他年轻时曾游学徐州,兼通数经,通晓养性之术。虽然华佗的医术十分精湛,但是他淡于功名利禄,只愿做一个平凡的民间医生,以自己的医术来解除病人的痛苦,故深得百姓的愛戴。

华佗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按:医用艾灸,灸一次谓之一壮),病就好了。用针刺治疗时,也只针一两个穴位,告诉病人针感会达到什么地方,当针感果然到了他说过的地方后,他就拔出针来,病人的病也就立即好了。

当时,汉相曹操早年得了一种头风病,每次发作均头痛难忍。请了很多医生治疗,都不见效。听说华佗医术高明,曹操就请他医治。华佗只给他扎了一针,头痛立止。曹操怕自己的病再发,就强要华佗留在许昌做自己的侍医。华佗禀性清高,不慕功利,不愿做这种形同仆役的侍医。

曹操屡请华佗,华佗都藉故推托不至。曹操为此大发雷霆,就把华佗抓到许昌为曹操治病。华佗诊断之后,说:“丞相的病已经很严重,不是针灸可以奏效的了。我想还是给你服麻沸散,然后剖开头颅,施行手术,这才能除去病根。”曹操一听,勃然大怒,认为华佗要谋害他,就把这位在中国医学上有着杰出贡献的医生杀害了。

扁鹊妙手“起死回生”

“针灸”妙案趣谈

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医术精湛,人称“医学祖师”。他不仅善于切脉和望诊,而且擅长运用针灸、按摩、熨贴、砭石、手术和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各种病症。

有一次,他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一种叫“尸厥”的病,病的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但是,扁鹊却很有把握的认为自己一定能使虢太子起死回生。几经周折,才把病人接诊过来。

然后,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健康了。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狄仁杰急人之危

狄仁杰的医术

狄仁杰,字怀英,是唐朝杰出政治家,他政绩显著,身居当朝宰相。其实,狄仁杰也精通医药,尤善针灸术。不过,这一点不见于唐史,可能是其医名为政名所盖了。

在唐朝薛用弱《集异记》和明朝徐应秋《玉芝堂谈荟》中都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显庆(西元656-661年)年间,狄仁杰赴京应考,路过华州(今陕西华县),见街道旁人众如堵。

狄仁杰牵马遥望,见路边树一大牌,上书“能疗此儿,酬绢千匹”。走近一看,原来在牌侧躺着一个年约十四、五岁的富家子弟,鼻端生有一个肿瘤,大如拳,一端连着鼻子,其根部像细长的筷子。触之,酸痛刺骨。两眼为瘤所累,目睛翻白。痛苦危亟,命在顷刻。

狄仁杰恻然良久,上前说道:“此病我能治。”患儿父母听后喜出望外,连忙叩头祈请,并叫随从将千匹酬绢置于坐侧。狄仁杰嘱咐将患儿扶起,用针在他的脑后扎進去一寸左右,问孩子:“你的肿瘤上有感觉吗?”孩子点点头。狄仁杰马上把针拔出来,刹那间肿瘤竟从鼻子上掉落下来,两眼也恢复正常,病痛全部消失。

围观者都感到非常惊奇,轰动异常。患儿的父母親眷感激涕零,将酬绢奉上。狄仁杰笑曰:“我是可怜那病危的孩子。只是急人之危,为病人解除痛苦罢了!我不是靠行医吃饭的。”说罢,上马而去。

【宋代国画】宋 <wbr><wbr>佚名 <wbr><wbr>采药图 <wbr><wbr>山西省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藏

宋.佚名〈采药图〉

佚名《采药图》作品介绍 :纸本,设色;纵54厘米,横34.6厘米;藏于山西省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


   佚名《采药图》 :神农,烈山氏,又称赤帝,是华夏的始祖之一。相传神农发明耒耜,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此作描绘的便是神农山中采药满载而归的场景。图中神农头梳高髻,长脸高鼻;肩披兽皮,腰围叶裳,右手擎紫芝,左手携药锄,背负药篓。 作者对神农的刻画可谓匠心独运,线条流畅而具有轻重、缓急之别,很能传达人物的年龄特征。对于衣纹的处理很老到,简洁、明确而毫不拖泥带水,一撇一勾都交代的十分清楚。


“太乙神针”韩贻丰

钬溦刖拟澝畎溉ぬ

韩贻丰,字芑斋,浙江慈溪人。他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進士。工诗文,善书法,旁通医学,为清初针灸医家,尤赏识“雷火针”治病,并对之加以改進,名“太乙神针”,所治多效,乃有医名。

他曾经为当时的司空徐元正治病,当时徐元正的症状很重,满面浮肿,口角流涎不止,说不出话,双腿沉重的不能迈步。韩贻丰为之诊脉后说:“你这种病非得用针灸治疗不可。”

于是,就让徐元正的家人拿来蜡烛,举手欲在其顶门上用针治疗,徐元正及其家人连忙举手阻止,说:“这里怎么可以用针灸来治疗呢?一定会很痛苦吧!”尽管韩贻丰坚持再三,但是徐元正和家人终究没有同意他的意见,韩贻丰不得不很遗憾地离开了徐家。

过了不久,徐元正和家人从其它途径闻知韩贻丰确实医术精湛,针术通神,于是就又一次去邀请韩贻丰为自己治疗。韩贻丰在徐元正的百会、神庭、肾门、环跳,风市、三里、涌泉等穴位针了二十一针。

完全出乎徐元正的意料,等针刺完后,不但没有痛苦感,而且徐元正还感到身体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感,连声赞叹,认为是最好的效果。周身的疾病,好像一下子都突然消失。

《明堂针灸图》助唐修笞刑

钬溦刖拟澝畎溉ぬ

甄权是隋末唐初著名的医学家,善于针灸。西元621年,唐太宗李世民平定河南,派李袭誉出任潞州的地方官。甄权作为医生也成为李袭誉随行的征士之一。

有一天,甄权把他精心绘制完成的〈明堂人形图〉拿给李袭誉看,可惜李袭誉不懂针灸,未加重视。一次,鲁州刺史深受风患之苦,手无法拉弓,遍寻名医无人能治。后来找到甄权为他看诊,甄权便在刺史的肩隅穴扎针,一针扎下立即能拉弓射箭了。

另外,深州刺史突患病,脖子肿大且喉管闭塞,三日水米无法下咽,甄权在其右手次指之端扎针,气息即通,隔天饮食正常。甄权诸如此类治病的例子,使他的〈明堂人形图〉声名大噪,也让李袭誉对针灸的神效印象深刻。

贞观初年时,李袭誉官拜少府监。一天,李袭誉向唐太宗详述〈明堂人形图〉之妙,于是,太宗命他主持修订,将甄权的〈明堂人形图〉加以校订、充实,且经甄权审定。西元630年,官方修订图文并茂的〈明堂针灸图〉终于完成,并呈献给太宗御览。

唐太宗很仔细看了〈明堂针灸图〉,发现人体的胸、背部是五脏经脉穴道集中之处,而臀部穴位则较少。唐太宗由此联想到,鞭打的刑法中,在隋唐时有五刑,分为死、流、徒、杖、笞。其中笞刑是最轻的,是以竹板或小荆条抽打背部或臀部,从十下至五十下,分为五等。笞刑虽然最轻却隐藏着危险,鞭背有可能将犯人误打致伤残或死亡。

因此,仁厚的唐太宗为避免打死罪犯,就下令以后官衙行笞刑时只可打臀部,不可以打胸、背部。自此之后,公堂之上责打犯人都是只棒打臀部了。

艾灸肚脐可长寿

钬溦刖拟澝畎溉ぬ

明朝都穆的《都公谈纂》记载有这样一件趣闻:明朝永乐年间,嘉兴人金晟任刑部主事。一次讨贼中,官府捕到强盗多人。令金晟感到惊奇的是,强盗的头目竟是一位“年一百二十五岁”的寿星。此人看上去“面如童子”,毫无老态。

金晟一开始不信,于是拟文派人到犯人原籍调查取证,结果无误。金晟于是親审该盗首,“问其以致寿之故”。犯人说,少时居荆山(今属湖南)时,听一异人告之,常以草灸其脐,令人多寿。于是自己长期操行此术,“遂知至此耳。”

原来,肚脐又叫神阙穴,是养生保健的一个要穴。经常艾灸肚脐可以调理脾胃,达到阴阳平衡、气血和畅的功能,从而起到扶正祛病、益寿延年之作用。
《相关博文:中医无绝症
《相关博文:中医本无药
《相关博文:中医本自天上来
《相关博文:“针灸”妙案趣谈
《相关博文:中医是高维度的科学
《相关博文:中医是“神传”医学
《相关博文:千古药王——孙思邈
《相关博文:明医巧医绝症不用药
《相关博文:中国古代的医学与修炼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