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2021.1.6陈宗嶽写于台北
直径16.7公分、厚1.4公分、高17.2公分
笔筒自明朝出现,到了清三代,在文化氛围和工艺技巧上已经相当成熟,加以众多文人墨客、诗画名家在笔筒上面下功夫,有名人题诗、书画、书法与精细雕镂和特殊工艺的笔筒自然价值更高,更值得收藏。
此笔筒所用的材料是明代至清中期皇家专用的紫檀木。笔筒上雕刻的是明代宣德以前即出现的“庭院婴戏图”,用比较难操作的铲地浮凸技法雕出房舍、庭院与18个姿态各异的天真幼童,依照材质、雕工与图案,判断这个笔筒是清代的作品,至于能否到清中或清初则难以判断。
壹、紫檀
紫檀,是世界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洋群岛的热带地区,其次是交趾,中国广东、广西。印度的小叶紫檀,又称鸡血紫檀,是目前所知最珍贵的木材,是紫檀木中最高级的。
紫檀属于热带植物,百年不能成材,一棵紫檀木要生长几百年以后才能够使用。紫檀直径通常为15公分左右,树干扭曲少有平直,空洞极多,素有“十檀九空”之说,出材率为15%左右,就是一百斤只能用十五斤,还有一些空的、歪的、扭的、斜的,难做成家具。边材黄褐白色,心材呈红黄色,少有黑色花纹,有非常细密的布格纹(波痕),木质里含有丰富的橙黄色素,比重1:1以上,纤维组织呈S状结构。管孔内细密弯曲极像牛毛,故有“牛毛纹紫檀”之称。常言十檀九空,最大的紫檀木直径仅为二十公分左右,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中国古代认识和使用紫檀木始于东汉末期,晋·崔豹《古今注》有记载,时称“紫檀木,出扶南,色紫,亦谓之紫檀。”到了明代,此木为皇家所重视,开始大规模采伐。由于紫檀木数量稀少,很快将国内檀木采光,随后即派官吏赴南洋采办,此后遂成定例,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所采办的木料并非都为现用,很多存储备用。这种采办,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掠夺性质,因此,南洋群岛所产佳木几乎被采伐殆尽,其中尤以紫檀木为最。凡可以成器物者,全部被捆载而去。查世界产紫檀之地,主要为南洋群岛,因此,截止到明末清初,全世界所产紫檀木的绝大部份都汇集到中国,分储于广州和北京。清代所用紫檀木料主要为明代所采,虽然清代也曾由南洋采办过新料,但大多粗不盈握,节屈不直,这是由于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明代采伐过量,清时尚未复生,来源枯竭,这也是紫檀木为世界所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紫檀木是红木中的极品,老紫檀木呈紫黑色,浸水不掉色。紫檀木目前已无料,只有旧料,紫檀越旧越硬,电锯时还会火花溅出,木料越久越黑亮,可以到不需油漆的地步。油漆很重要,漆了磨,磨了漆,七八遍以后,木头的纹理出现、毛细也清晰。
鉴别紫檀木的方法是用酒精棉球在木头的表面轻轻一擦,如果棉球呈紫红色,就是紫檀。也可以从木头上刮下一点木末,浸在酒中,如果屑末出现一道道血红色的丝条,便是紫檀。多用作香料或制呈扇骨、箱匣之类小件器物。木质坚硬,色泽紫黑,凝重,手感沉重。
贰、婴戏图
“婴戏图”是中国传统的绘画题材,是描绘儿童游戏时的情景,又称“戏婴图”,象征人们对多子多福,生活美满的企求,与传统重生男丁、延续血脉有关,除了寄托着人们对孩童的关爱和期望,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和祝愿。因此“婴戏图”,虽名为“婴”,实际是“孩”。画面上的孩童或玩耍,或嬉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还有和生肖图案、各种吉祥器物、儿童游戏结合的,最多时有一百多个幼童济济一堂的画面,寓意着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的意味。
“婴戏图”始于战国时期,当时人们开始以孩童玩游戏的场景作为装饰图案,运用在包括玉器、漆器、陶瓷和织绣等工艺美术品中,婴戏图主要在描绘孩童的天真活泼、逗人喜爱,因此充满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婴戏图”最早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就已经出现,至宋、金时期,常见于磁州窑的瓷枕上。宋朝绘画以写实为主流﹐北宋末年的刘宗道与杜孩儿(活动于十二世纪初)也因擅于画“婴戏图”而名噪一时﹐可惜皆无作品流传。到了南宋初年,以苏汉臣(活动于十二世纪)与李嵩(活动于1190年-1264年)为婴孩画的代表性人物﹐其中又以苏汉臣最受推崇,评者论其婴戏图云:“着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与言笑者,可谓神矣。”正因苏汉臣在婴戏画的杰出成就,倍受推崇,后世托名的作品甚多。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清代紫檀“婴戏图”笔筒
南宋以后,文人画发达,不再重视精描细绘的写实工夫,画家在描绘孩童时﹐不是将孩童画得老气横秋,便是画得身小而貌壮,少年老成,无法掌握儿童纯稚的神韵﹐故而以婴戏画知名的画家锐减。
然而“婴戏图”中孩童纯真可爱的形象,特别能表现节庆欢乐的气氛,有祈福求安的意义,因此婴戏的题材在明代的绘画、瓷器绘画、各类雕刻作品及民间艺术品中大量出现,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创作题材。一如明代的竹刻《庭院婴戏图》笔筒就刻绘了20个人物,以儿童嬉戏场面为主,正是当时艺术家、工匠们乐于创作的题材。到了明代中期之后,日常生活用品中的瓷器画中,婴戏图越来越多,婴戏图开始盛行,尤其是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其图案多是婴戏图,瓷画上的孩童数量多,且题材广泛,将孩童天真活泼、可爱的一面表露无遗。另外,在斗彩、五彩等瓷器的瓷画中也出现了婴戏图,其笔法朴实,简单飘逸,线条的变化和节奏被凸出强调,色彩的明暗过渡自然。
明代瓷器上的婴戏图纹饰特征可区分为三个时期:
一、早期:洪武—天顺时期。这一时期婴戏纹特点主要有:
(1)婴戏纹饰风格从元青花的粗犷风格转向温和,装饰手法较为写实、工整,以一笔点画和勾勒塌染为主,五官较清楚。儿童形象矮胖、圆脸、头大,额上有几根刘海,衣着描绘清晰。
(2)多表现为庭院婴戏,婴孩数量最多到十六子,十六子婴戏图是永乐朝之首创。
二、中期:成化—万历时期。
(1)这一时期婴戏纹饰风格从豪放粗犷走向了恬静、细腻和柔美,造型轻巧俊秀,绘画手法出现从写实到写意的转变。成化至正德时绘画技法既有写实,也有写意,实笔点画与勾勒平涂并举,成化时婴孩头型基本为正圆形,正德始后脑略大,开始呈现夸张写意的趋势。成化时婴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底,故有“成化一件衣”之说。嘉、隆、万时期以写意为主,多采用勾勒平涂技法。婴孩头型自嘉靖开始向后凸出,并且时间越后凸出的程度越大,甚至成平卧冬瓜状,显得头重脚轻。
(2)这一时期婴戏纹饰相对而言比较具象,线条的勾勒还较为工整,童子的五官趋简,衣饰清楚,身体结构基本符合比例关系,嬉戏的对象和场景也交代得比较具体,画面形象而生动。
三、晚期:万历后期—崇祯时期。
万历后期至泰昌、天启、崇祯三朝处于明代末期,时间不长,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力衰竭,景德镇御窑近于停产。此期的青花瓷特别是民窑青花婴戏纹饰,在沿袭万历时期风格的基础之上,处于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