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清光绪『玉麐』款黄玉麟团泥漱石壶
2021.1.9 陈宗嶽写于台北
长17公分,宽13公分,高7.8公分。
此壶使用含复杂颗粒的团泥制成曼生壶式的“漱泥壶”,壶肩以篆书铭文:“延年益寿、安乐无极”,壶底以“双入正刀法”铭文:“器坠于地,不可掇也,言出于口,不可收也,慎之哉。”都属晚清流行的制壶风格,加以黄玉麟的晚清“玉麐”款,都显示此壶为晚清作品。
双入正刀法:一般用于先写好底稿的“印刻”,能者也会用于不写底稿的“空刻”。从康熙时期出现,一直沿用至今,每刻一笔画施以两刀,中间剩余泥屑用刀口刮平,使其凹面平光,因此有人称之为“三刀法”,刻出的铭文有浓烈的碑碣石刻金石味,比较端庄严谨。常用于篆书、楷书与隶书。
一、“玉麐”-黄玉麟1862~1882年间的用款
  初见“玉麐”这个署名,“麐”字读不出来,但是知道陈曼生的好友中有一位郭麐(1767年-1831年,字祥伯,号频迦,又号白眉生,晚号蘧庵居士,吴江诸生,资秉过人,曾游姚鼐门。应京试入都,金兰畦尚书以国士待之,因此名声大噪。下第南归后,以诗鸣江湖二十多年。工词章、善篆刻,间画竹石,别有天趣。为此,陈曼生最器重郭频迦,在曼生壶的设计制作中,一部分铭由曼生所为,但不少是由郭频迦主刻的。现在藏在上博、南博等处的曼生壶上都有“频迦”、“祥伯”的不少铭刻。)因此,从就此切入,查知“麐”同“麟”字,因此“玉麐”就是“玉麟”,也就是晚清制壶名家“黄玉麟”。
  黄玉麟(1842年-1914年)原名“玉林”,1856年满13岁时,从师邵湘甫,1859年出师时即青出于蓝。1862年20岁时改名“玉麐”,大约1882年前后,“玉麐”再改名为“玉麟”。1905年(清光绪31年),黄玉麟不幸中风,不能再制茶壶,以制作紫砂《假山盆景》度生。
二、壶底铭文
器坠于地,不可掇也,言出于口,不可收也,慎之哉。 玉麐
  这壶底铭文,出自陈鸣远传器,依照(徐秀棠《中国紫砂》考证:是陈鸣远(大概生于康熙19年至雍正年间)的壶铭,在1937年出版之《阳羡砂壶图考》所列陈鸣远12件传器中之第4件,是一只圆形壶,铭文刻于壶底,并有陈鸣远刻款与印章。
  这则壶铭开头就采“切壶”(壶铭的内容概分成:切壶切形、切壶切水、切情切景)格,砂壶作为一种陶瓷器物,堕地易碎不可收拾,所以有“器堕于地,不可掇也”;掇,拾也。再用比兴手法引伸至人生哲理:“言出于口,不可及也。”亦如朱子《治家格言》:“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最后加上“慎之哉”!以为谆谆告诫。
  此铭文另见于:一个落款“癸丑(1733,雍正12年)杏月鸣远”的五螭龙紫砂陶大笔洗之上,此器现藏于大陆苏州的一位郭姓藏家手上,器高10公分,底径32.2公分,口径17公分,重2100克,铭文“器坠于地,不可掇也,言出于口,不可收也,慎之哉”。但是未见实物,不知真仿。
三、推论此壶制作于1898~1905年间
  这把段泥漱玉壶虽然可以确认是黄玉麟在1862(同治元年)~1882(光绪8年)年间制作的,但是,这把壶的壶形起于嘉庆20年(1815年)的曼生壶,两把壶的制作时间相差了50多年;虽然1880年开始了仿古壶之风,黄玉麟也有可能曾经亲睹过这把古壶;但是,如吴大澂这样的晚清大收藏家也感叹-穷毕生也收不到一把曼生壶之时,黄玉麟靠自己的能力看到这把古壶的可能性变得很低。
  加上1895年(光绪21年)黄玉麟受聘于吴大澂,到其府上为其仿古创新。吴大澂历任广东、湖南巡抚,喜收藏、爱古董,黄玉麟得以观彝鼎及古器,艺日进。直至1898年(光绪24年)黄玉麟载誉返乡,吴大澂亲赠“壶家妙手”横匾为止,这期间,吴大澂与黄玉麟传承陈曼生与杨彭年的作壶风格,经常合作制壶,集紫砂篆刻于一体,金石韵味浓厚。因此,应该到1898年以后,黄玉麟才能真正自如的制作这类古壶式样。
  至于像这把-壶面铭文:延年益寿、安乐无极,壶底铭文:器坠于地,不可掇也,言出于口,不可收也,慎之哉。如此富金石趣味的铭刻,也应该是在1898年与吴大澂合作结束之后,黄玉麟才具有这样的能力。也因为黄玉麟想作一把能表现自己企盼与想法-“延年益寿、安乐无极;器坠于地,不可掇也,言出于口,不可收也,慎之哉。”及实力的壶,当然必须在1905年中风之前,他舍弃那颗吴大澂为他镌刻的“黄玉麟作”古篆印章不用,亲自镌刻上他年轻时候的名字“玉麐”,而完成了这把壶。这是我对这把壶制作年代的看法。
四、黄玉麟生平
  黄玉麟(1842年-1914年),宜兴蜀山人,清末著名制壶艺人,被当代紫砂大师顾景舟推崇为:邵大亨之后唯一杰出人物家。
  黄玉麟原名“玉林”,1856年满13岁时,从师邵湘甫,1859年出师时即青出于蓝。1862年20岁时改名“玉麐”,善制《掇球》、《供春》、《鱼化龙》诸式,精巧而不失古意。大约1882年前后,玉麐进入中年,技艺更趋老练,因所创制之《鱼化龙》圆润似玉,被窑场圈内人赞誉为“玉麒麟出世”,且以“玉麒麟”直呼其名,因而改“玉麐”名为“玉麟”。
  1895年(光绪21年),黄玉麟53岁。受聘于大收藏家吴大澂府上为其仿古创新。吴大澂历任广东、湖南巡抚,喜收藏、爱古董,常请紫砂名手至府中作壶,壶底钤“愙斋”阳文篆书款。玉麟得以观彝鼎及古器,艺日进。1898年(光绪24年)黄玉麟载誉归乡,吴大澂派人送来吴氏亲自订制,亲自书写的红木横匾一块,上书“壶家妙手”四字,用阳文篆书描金,后有“愙斋 吴大澂”之署款,高高挂于黄玉麟家正门中堂,至今传为美谈。
  吴大澂与黄玉麟继承发扬了陈曼生与杨彭年的作壶风格,经常合作紫砂壶,集紫砂篆刻于一体,金石韵味浓厚;现在所见的“黄玉麟作”四字古篆字印款章,亦是吴大澂在黄玉麟合作期间,刻赠黄玉麟的。
  之后,黄玉麟与吴大澂之孙-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清末海派四杰之一”、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的吴昌硕友善,吴昌硕往往为之书款,因此更显名贵。
  据顾景舟先生介绍,黄玉麟在制壶技艺上是个多面手,方圆器型都擅长,每器纹饰、细部、结构、衔接、刻画均清晰干净,所制茗壶,多圆式,作品莹洁圆润,精巧工整,给后人留下不少佳作。
  进入盛年后的黄玉麟,技艺愈深,每制一壶,必反复斟酌推敲,精心构撰。所制《掇球》、《鱼化龙》,泥色莹洁,外观纯雅,格度浑厚,脱尽清代纤巧之气,很受鉴赏家珍爱,其壶每把售二两银子,须到穷乏之时,他才会再制作,否则,虽出价数十两,仍不能得到他所制之壶。
  1905年(清光绪31年),黄玉麟不幸中风,病愈后双手颤抖不止,不能再制茶壶,为度生计,黄玉麟以制作紫砂《假山盆景》度生。由于双手颤抖不止,黄玉麟便巧妙构思,利用双手颤抖时的自然动作,或褶皱,或构造,或侵蚀,反而起到一种奇妙的效果,为常人所不能为,时人称道黄玉麟的创作能力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这是对中风后的黄玉麟的紫砂陶艺的肯定。
  1914年,黄玉麟病逝于宜兴蜀山“豫丰陶器厂”厂房中,享年七十一岁。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