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房屋政策初见成效吗?

2013-05-08 10:10阅读:1,503
自从今年2月政府推出双倍印花费之后,楼价从高位回落,跌幅已近5%,相信趋势还会持续。有关高官对此表示欣慰,认为政府的房屋政策已初见成效。

无疑,近期社会舆论确常以楼价的起跌作为衡量房策是否有效的指标,而政府自己亦摆明态度,希望阻止楼价持续上升。官员为此感到欣慰,可以理解。

然而,政府房屋政策的根本目的,应是帮助更多的人置业,并改善香港人的整体居住环境,而非单纯是楼价下跌。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现时的房屋政策就很难说已见成效。

楼价回落,当然有助首次置业者入市。这是从负担能力的角度来看,所得出的结论,但楼宇是一种带有投资性质的商品,而非纯粹消耗性的商品,价格下跌一旦成为一种趋势,反会阻吓市民置业。八万五年代,楼价跌到比现时的居屋更容易负担,但偏偏大家都不愿意入市。日前新居屋绿悠雅苑拣楼,就有很多抽中好筹的人也放弃。可见即使对用家来说,投资价值也是一项重要的考虑。

现时政府透过猛增印花税去遏抑楼价的政策,严重地妨碍各式买家入市,实质上破坏了买楼的投资价值。当买家知悉,原来自己买入物业后,政府可以随便透过行政措施,去损害自己的业权,令自己拥有的物业突然少了很多销售对象,因而卖不到原先应该可以卖到的价钱,买家一定
会为此重新检讨他的投资决定。

大陆政府搞限购,对遏抑楼市的作用不太大,是因为大陆的资金没有海外出路。但香港的资金可以在国际流通,没有必要非买香港楼不可。那就让香港人再尝多一次,资金不愿流入房地产市场的「好处」—楼价很低,但大家宁要钱,不要楼;而社会则消费不足,欠缺投资,生活质素普遍下降。

现时楼市的成交量,只及正常情况的三四成左右,市场缺乏必要的流动,资源的使用效益正受到破坏。计划经济就是因为缺乏流通,以至资源没法落入最能有效使用资源的人的手里,结果造成大量浪费。

过去,香港每年的物业成交量大约为楼宇总存量的8%,今年很有机会跌到不足5%。这表示换楼活动会大量减少。香港人大部分的居住环境都不太好,有换楼活动,他们才有机会迁往更好的居所。现在交投处于半停顿状态,等如说改善环境的机会也随之而减少。这是政府房屋政策想看到的结果吗?

房屋问题牵涉的何止居住问题,它还影响着整个金融系统与经济发展。现时社会一窝蜂地贬低投资地产的社会功能,甚至把地产投资者视作社会的罪人,以为一个没有投资者的市场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这种观点过度偏颇,政府不应以这种观点来制定房屋政策。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