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西九文化区难产

2014-06-05 10:31阅读:
林郑月娥向立法会反映:西九龙文化区的发展,出现超支与延误;政府会额外拨款100亿元,但仍无把握足以完成原有方案。我对此一点不感到意外。

十年前,当我初次接触西九文化区概念的时候(我当时已有参与香港小交响乐团的管治工作,所以较早关注这项发展),我已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因为,有史以来,香港政府都未试过,一次过对艺术发展作出这么大的承担。难道政府的治港理念真的出现重大转变?开始明白艺术发展对城市成长的重要性?

然而,种种迹象都显示,政府的思维并没有甚么根本性的改变。我的最终结论是:政府并非主动想投资这么多资源作艺术发展的。它不是为了发展艺术才去找合适的土地;而是因为填海有了一块不知该如何去处理的土地,才想起不如拿来做文化艺术用途。

当时,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因亚洲金融风暴及八万五政策),如果把这么多的土地都推出市场,只会令市场雪上加霜,令负资产的市民更加难以翻身。因此,政府必须想办法减低对地产市场的压力,于是才决定把相当一大部分填海得来的土地,用作非商业性的艺术用途。如果,当年的地产市道好一些,卖地不会有困难,我很怀疑政府是否还会愿意拿这么大块的优质土地作艺术发展!

现实是,政府在拨出大量资源兴建硬件的同时,对艺团的支持却十分吝啬,完全不成比例。建硬件可以一次过拨款216亿元,但拨给艺团的经费,全部合起来每年也不到十亿元。以至很多从事艺术工作的人,都得不到一个「体面」的
收入,无法招揽优秀人才,提升艺团质素。

令人难以解释的是:为何建硬件的时候,政府就愿意破格拨出巨款,但到发展软件的时候,政府却因循原有的保守惯例,一点也不匹配。将来这么多的新演出场地建好后,如果本地的艺团的发展跟不上,叫谁来演出呢?难道都去外国请?这样有助于提升香港市民的人文质素吗?

此外,即使以后我们可以用钱把世上一流的艺术家与表演团体都请来香港,但我们能确保香港有足够的艺术欣赏者来购票捧场吗?没有高质素的欣赏者,国际级的艺术家不一定肯来香港「对牛弹琴」!

因此,要使西九文化中心将来不至于变成大白象,政府必须有整体的文化政策,即要从小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又要对从事艺术工作的团体有足够的支持,而不是一味只顾兴建表演场地与博物馆。

现时,政府连建硬件也遇到延误,需要增加拨款;立法会在批出新增款项时,是否应趁机责成政府,在发展软件方面,亦要付出相应的努力。我个人宁愿硬件兴建得慢一点,也不赞成顾此失彼,忽略了软件的发展。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