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查理·芒格:基于现实的模型及其意义

2019-07-04 18:47阅读:
文/姚斌
查理·芒格:基于现实的模型及其意义
查理·芒格先生认为,如果我们要达成目标、解释原因、预防并减少错误、解决问题和判断事实,就必须培养理性思维的基本方法。
模型就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观点。模型能够阐释结果,能够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最有意义?查理·芒格的回答是,做到从现实出发,尽量养成掌握多种模型的习惯,这种模型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中。
一般来说,跟现实相吻合的模型是正确的。在生物学中,“人一般总是从自我利益出发”是符合事实的观点。而“人的个性可以通过罗夏墨迹来测试”这个观点显然不是,因为人的个性是无法预测到的。
在生活中会碰到一种类似于化学中的自身加快催化反应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反应速率不断加快,但根据物理学法则,世界上没有永动事物,所以这种运动只能持续一段时间。查理·芒格认为,这种化学现象在生活现实中被灵活运用到的案例是迪士尼。迪士尼就是自身催化的一个完美典范。他们拍摄电影,拥有版权。就像制冷技术推动了可口可乐的销售一样,在录像带诞生后,迪斯尼不需要发明任何东西,只要把摄制完成电影拿出来,制作成录像带即可。
什么样的模型最为可靠?当然是那些来自于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模型。工程学上的质量管理很大程度上是以费马和帕斯卡尔的基础数学理论作为铺垫的:它成本很高,即使花费巨大的代价,突破的可能性却不大。工程学中的后备系统是非常实用的观点,工程学的断点理论和物理学中临界知识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模型。
一个有价值的模型能够提供有意义的解释,同时能对未来可能的结果作出预测,以规避错误后果带来的巨大风险。此外,一个模型还应该便于运用,如果晦涩难懂,将很难受到人们的青睐。一个模型的有效性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能随时得到应用和巩固,就容易遗忘。
查理·芒格说:“许多棘手问题的解答都必须依赖跨领域的重要思想,而不仅仅是有限的几个知识。”大部分问题都需要我们从事物的多个角度出发,单
靠物理学不能解释所有现象,而生物学和经济学也同样不能。既然单个学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必须了解和应用来自于各个重要学科的核心内容——数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生物学,然后根据这些内容的信度来应用。如果没有掌握所有的技能,可能就会滥用手里有限掌握的有限技能——包括使用不恰当的模型,因为你的脑中只有这么几个有限的库存。
假设目前遇到一个问题,查理·芒格为我们提出一个解决方法:“带着全套工具……在脑子里一一浏览这些工具的清单……对事物的解释应当从最基本的原理出发,越基本越好。尽量使用最基本最必要的知识。如果运用物理,就老老实实的应用物理基本原理,同样,如果运用生物学,也务必从最基础的知识出发。”
此外,我们还必须了解不同的知识和原理是如何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的。查理·芒格指出:“如果连续三个或更多的力量往同一个方向发力,就会产生合奏效应。通常,它们并不是简单地相加……从各个模型产生的力量常常是相冲的,所以你有时不得不面临利弊权衡的重大抉择……所以你必须了解这些模型,还必须了解彼此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这些联系带来的影响。”
我们必须看到一个问题的许多方面,然后进行整合。同时,还应该明白它们是如何综合成有机整体的。比如,数学中的缩放、物理学中的约束系统,以及常用来解释企业价值创造和毁灭的微观经济学中的竞争优势。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现象之间,并找到一种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原理。我们还可以在同一学科或者不同学科间找到相似点或功能相似的原理,比如化学中的粘度与经济学中的粘度就发挥着相似的作用。
我们必须学会在不同情境下养成运用模型的习惯。同其他任何技能一样,它也需要理论和实践的配合,经常追问:“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或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假设重要的思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获得。在新的证据面前,所有的知识都面临挑战,需要变化,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再学习。但是,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仅仅了解和记住一种观点是无济于事的。
为什么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能在过去42年间成功地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账面价值增加了3700倍,而许多人却在投资中屡屡遭遇失败?
所谓赚钱就是未来收回的资金高于今天的投资。比如,投资100美元,收回150美元。决定经济资产投资的回报率是什么?当年的投资价格、收回的资金以及撤资的时机。同样的150美元,选择在2年内收回还是在10年内收回有着巨大的差别,因为两者年收益分别为22%和4%。投资收益的多少可以与其他可行的投资机会的预期收益进行对比,这意味着经济资产的价值受利率的影响。如果利率发生变化,价值也会发生变化。利率越高,则价值越低。
如果我们能够确定未来5年中,每年将获得10美元的现金,并把无风险政府债券收益率6%作为折现率,则资产价值大约为42美元。这表明如果我们以42美元价格买进,则每年平均收益率大概达到6%。如果以30美元的价格买进,则收益提高至20%。资产价值(42美元)与我们投资的价格相差越大,则年收益越高。
付出切勿高出回报。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我觉得人类的许多痛苦都源于对事物价值的错误估算和过高的期望。投资经济资产时,我们必须对这几个关键问题了然于心:未来收回的现金是多少?何时可以兑现?为了了解资产价值以及某价位上的预期收益,我们还需要了解其他什么因素?巴菲特说,总之,你需要对企业价值进行估价,是价值4亿、6亿还是8亿美元——然后把估值与它本身的价格进行对比。
一项交易是否划算,取决于出价以及从投资标的中获得的现金贴现值。关于现金流,巴菲特认为,这些数字通常只包括(a)账列盈余加(b)折旧、损耗、摊销等其他非现金成本,但却未扣除(c)用于工厂和设备的年度平均资本支出等。巴菲特同时表示,我们必须对以下数据提高警惕:“当一些公司和投资专家使用例如EBITDA(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和预编报表时,他们想让你不动脑筋的接受那些有误的概念。”大力鼓吹EBITDA的观念是一项危险之举,这暗示着说折旧根本就不算费用的一种,因为它是非现金支出。
盈利对股东重要吗?约翰·威廉姆斯在1938年出版的《投资价值理论》中这样写道:“如果盈利不以红利的方式支付给股东,而是成功地再投资,以期为股东创造更高的复利……那这些盈利应当在未来转化为红利;否则,就算流失的资金……盈利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手段不能误认为目的。所以可以说,股票的价值体现在红利上,而不是其盈利上。总之,一个股票价值高低在于你手中得到的资金多少……因为我们现在讨论的是长期投资,而不是投机交易,而红利的派发需要几年时间,并不像当前的工资那样可以随时支取。”
价值是一个准确的数字吗?不是。巴菲特说,内在价值是一个估值,而非一个精确的数字。此外,这个估值还应随着利率和未来现金流预测的变化而变化。即使有两个人考虑的是同样的因素,但最终得到的内在价值数据并不尽相同,至少有微小的差别。事实上,使用精确的数据并不是聪明人的做法,而是利用一些概率范围更好。
对不同产业的价值评估是否不同?不管一个公司是电信设备制造,还是汽车或者糖果,我们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我可以得到多少现金?何时得到?巴菲特说:“你只需看看一个企业从现在到未来一段时期内产生的现金多少,并利用合适的贴现率算出贴现值,然后以低于该价格的价位买进。不必在意这些资金是来自银行、网络公司,还是砖瓦公司……因为这些钱花起来是一样的。何必在电信设备的投资要高于砖瓦公司?钱本身并无知觉……关键问题是银行、网络公司或砖瓦公司具体的经济特征是什么?它能够决定你未来一段时间内收回的现金的多少。”
公司增长很重要吗?一些企业似乎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应。对此巴菲特说:“有时增长甚至对价值有破坏作用,如果前几年的一个项目和业务上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超出了几年后资金的贴现价值……增长仅是一个要素之一——在评价价值时,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负面。”
在预测未来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时,巴菲特以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他力求坚守他自认为了解的企业,这表示他通常相对简单且性质稳定。如果企业很复杂而产业环境也一直在变,那他也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去预测其未来的现金流。其次,同样很重要,那就是买股票是必须坚持安全边际。若是所创造的价值只比价格高一点,那么就不会考虑买进,因为格雷厄姆重点强调的安全边际原则是投资成功最关键的因素。
巴菲特也在“预测”,但他是试着“做出保守的预测”。他认为:“要考虑到所有的变量,并适当保守的做出估算……在贴现率以及增长率等方面,对每个变量也不必走入保守的极端。试着对这些数据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否则就可能导致错误。能做到这些,就可以说是成功应用了安全边际。”“对于贴现率,我们一般以政府长期利率作为基准……但如果利率显得过低,我们自己则把利率稍微提高一点,但有时贴现率并不能达到应有的高水平。”
估算时大可不必追求虚假的精确,过分追求精确无异于自杀。只要在做决定时留有安全边际即可,不必精确至小数点后三位。巴菲特说,我们非常不精确,我们只关心有几成确定性,你可能会对我们的不精确的程度感到诧异。查理·芒格说,我们从来不会坐下来仔细把玩数字,并对净现值进行折现,最后的决定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他们都清楚,对于无法预期的东西并不能用更高的折现率来弥补。一旦通过他们设定的最基本的检验门槛,确定是有把握的事情,他们就对每个方面进行折现计算。总而言之,他们只买自己有把握的企业。
现金收益的多少和取得现金的时机取决于能力的高低和管理的诚信度。管理的好坏影响企业的效益,进而影响业主的收益。它可以影响资本使用的领域,也会影响资本的再投资。一个人才智、干劲和品德缺一不可,但如果没有最后一点,那么前两点的任何一点就足以让我们烦恼不堪。一个企业可能会寻求价格上巨大的安全边际,但如果没有卓越和诚实的管理,这种边际将化为泡影。历史上这样的故事不计其数,伟大的企业最后葬送在糟糕的管理上。
但在一些产业中,即使有卓越的管理也无济于事。对此,巴菲特分享他个人的经验:“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其他企业的观察得到一个结论:在一项优异的管理记录背后,你划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船更胜于你如何卖力地去划……当你遇到一艘总是会漏水的破船,与其不断白费力气去补破洞,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换条好船之上。”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