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铅山黄氏一览表

2021-05-12 20:17阅读:535
铅山黄氏一揽表
洪家源王家 在永平北7公里,洪家源垄底,闽赣公路北侧。1户,2人。黄姓建村已4代。
张家 在镇西1.5公里的平畈上。66户,476人。清康熙四年(1665年)福建黄姓建村。
黄家湾 在邱林东15公里,岑源河南岸的山谷中。沙口至沙谷里公路由村前经过。1户,7人。福建崇安县黄姓建村于木鱼山弯中。
黄家 在邱林东偏南12公里,闽赣公路东侧山下。1户,13人。黄姓始居,1963年县内勒马山詹姓迁此,沿用原名。
老屋基 在邱林南偏东5.5公里的山坞溪水边。21户,114人。清康熙间(1662—1722),福建和平拱姓始居,后县内竹山磜罗、黄两姓迁入,各已7代。因
在原屋基建房得名。
仓坞口 在石塘西偏南3.4公里的紫溪河东岸山边上。山形如仓,三面高,中有垄口因名。8户,54人。清康熙间(1662—1722),福建黄姓建村已15代。
下东岸 在石塘南2.5公里的铅山河西岸山下。5户,30人。该村原在河东岸下游。后河流改道,村民移居西岸,沿用原名。黄姓始居,后邱、林、祝姓相继迁入。祝姓已5代。
上东岸 在石塘南8公里,铅山河西岸山下。与武夷山垦殖场沙畈分场隔河相望。该村原在河东岸上游,后河水改道,移居河西,沿用原名。10户,54人。上饶县黄沙黄、邱两姓迁此已8代。
黄家湾 在石塘东2.5公里的黄沙源南侧山弯里,640人。清康熙间(1662—1722),福建下四府黄姓建村已17代。
黄沙源 在石塘东3公里,八(都)英(将)公路东侧溪水边。37户,140人。产油茶、毛竹。因是黄沙水的汇集地,故称黄沙源。清福建黄姓建村已16代。
莲花山 在石塘西偏南近3公里的紫溪河东岸山下。村以山名。79户,371人。清顺治间(1644—1661),福建下四府吴、蔡两姓建村,吴姓已17代。后黄、陈两姓相继迁入。
黄家 在石塘东南8公里的山下。隔河与周家相对,加上林家,成三足鼎立之势。5户30人。福建黄姓建村已16代。
下黄泥排 位于石溪北部1公里的黄龙山排坡下。村处黄泥山之下。25户,151人。清初福建邵武县黄明山建村已14代。
黄沙坑 在高泉北偏东10.5公里,雪龙山旁的大山坑中。大坑边多黄沙得名。黄姓建村,后福建张姓迁入已6代。现4户,22人。
邓家源 大队驻地。在高泉北偏西6.5公里的山区。村西有一小溪源出。邓姓建村。后黄姓迁入已12代。现32户,117人。
老源坞 在高泉东北10.5公里的群山环抱的山坞中。坞中长寿者多,故称老人坞,又名老源坞。黄姓建村,后迁檀合。明贵溪县舍族雷姓迁入已17代。现19户,81人。
横江口 在高泉北偏东7公里的山谷中,永篁公路西侧。村址横挡于两溪汇口北岸得名。清咸丰间(1851一1861),福建黄姓建村。现20户,100人。
黄家窝 在五都南偏西2公里的葛子岭山脚边。53户,249人。清福建黄姓建村已11代。以村处于窝状地形得名。又因村后山形似月,又称月山黄家。
磨盘山黄家 在五都北1.7公里,杨村河西岸的山坡坪地上。29户,154人。明永历间(1647—1661),福建黄姓建村。以村南小山似磨盘而名。
岗山坪 在新安埠南2公里的小岗上,新安煤矿专用公路东侧。24户,83人。宋颜姓建村。以村旁山岗上有一大坪而名。清咸丰间(1851—1861)弋阳县周家潭黄姓迁入已7代。沿用原名。
杨家山 在新安埠西2公里的黛琛山南麓,公路北侧。31户,159人。杨姓始居,后福建黄姓迁此已15代。沿用原名。1971年浙江开化县移民105人迁此,成立新建生产队。
黄家 在六甲村西8公里的小由坞中。29户,130人。清中叶,清流江家墩黄姓建村。
尤源 大队驻地。在杨村东南6.5公里的山腰上。村南山脚有小溪。33户,187人。清康熙间(1662—1722),福建崇安县尤姓建村于杨村河支流的发源地而名。后黄、吕姓相继迁来。
黄公桥 在杨村南偏东6.7公里的山下。1户,3人。清末黄姓建村于村附近的小桥边。
洪坞畈 在杨村西北5.5公里的山坞中。19户,102人。福建黄姓建村已19代。以建村于洪泥岗前山坞中的田贩上得名。
赵家排 在杨村东南7.3公里的山排上。赵姓建村。24户,148人。清福建和尚坪陈、黄姓相继迁此已13代。沿用原名。
黄家 在英将东偏南6公里的山坞里。清光绪间(1875—1908),上饶县五府山黄姓建村已5代。现4户,20人。
黄家棚 在永平北偏东2公里的鹅湖山西麓。4户,30人。清咸丰间(1851-1861),上饶县培村黄姓在此搭棚守山。
港背 在永平北偏东2.5公里的山下,溪水北岸。4户,20人。村东桥南有入闽古驿道。清咸丰间(1851—1861),上饶县茶亭黄姓建村。
打石坞黄家 在永平北偏东2.5公里的鹅湖山西麓,古驿道南侧。31户,175人。清咸丰间(1851—1861),上饶县培村黄姓迁入已8代。以村建于打石坞得名。
黄柏畈 在紫溪北5公里的公路田畈边。17户,107人。宋闽北黄姓建村已34代。以原多黄柏树而名。清曾设驿站,供朝廷官员来往闽赣驻马歇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遭受国民党军洗劫,几为废墟。
毛家 在紫溪西北7公里的山垄边。1户,7人。毛姓建村,1965年黄姓从童家迁此,沿用原名。
白云洞黄家 在詹家东北9公里的山坞中。属白云洞地片。21户,103人。上饶裴村黄姓建村已25代。
黄家 在陈坊南偏东3.5公里的中沽溪一山排底下。2户,15人。清建昌黄姓迁此已8代。后梁姓迁入。
黄荆林 大队驻地。在陈坊北5公里的陈坊河西岸,公路东侧田阪上。113户,505人。黄、林两姓建村,因该地荆棘丛生而名。后九江县陈姓迁此已13代。沿用原名。
黄家 在陈坊东北5公里的山垄中。8户,38人。福建黄姓建村已14代。
枫树垄 在港东西北5公里的山垄中。4户,16人。山垄中多枫树。陈姓从福建下四府迁此已10代。后黄、刘两姓相继迁入已5代。
黄家岭 在港东西北6公里的山岭下。6户,40人。县内湖坊枧山黄姓建村已6代。
黄家棚 在港东西北5公里的响水岩北面的山排上。1户,15人。福惠铁炉山黄姓搭棚建村已6代。
柿山 在港东西偏南7.5公里的山排上。13户,31人。因村后山上多柿树得名。清石排黄姓建村已7代。
小南坑 在港东西南7.5公里的山坞中。3户,31人。地处下磜地片南面小山坑。清宣统间(1909—1911),福建黄姓建村已5代。
螺师坞 在港东西南8公里的山坞中。以山形似螺而名。2户,12人。福惠黄姓建村已8代。
四张槽 在港东西偏南8公里的山坞中。4户,32人。清光绪间(1875—1908),福建黄姓建村已8代。以设纸槽四张得名。
新店背 在虹桥北偏东2.8公里的清明山南坡虹桥河东岸。20户,107人。清道光间(1821—1850),黄志公从铁炉山迁来村前开饭店已7代。
月山 在虹桥北偏东2公里的荒山下。18户,105人。明福建黄姓建村于月形山下已19代。
铁炉山 在虹桥北偏东2.5公里处。85户,487人。清道光间(1821—1850),县内五都磨盘山黄乔道建村于状如铁炉(砧)的山口已8代。别名铁炉山黄家。
竹山脑 在虹桥西南10.5公里的王珠尖东偏南的竹山窝里。2户,14人。清末黄姓从县内铁炉山迁此已6代。
白果树 在虹桥西南12.7公里处,葛面山南的山垄内。1户,4人。清潘姓建村。1959年桥亭水库黄姓迁入。以村前有白果树而名
毛家坞 在虹桥西南11公里处,桥亭水库尾部的东边山坞里。5户,35人。坞内多茅草,名茅窝坞。后称毛家坞。清福建黄姓迁此已17代。
天堂里 在虹桥西南11.4公里的王珠尖南山窝里。20户,109人。盛产茶油、水果、竹、木等。村民生活富裕,如天堂得名。清县内铁炉山村黄姓建村已7代。
枫树脑 在虹桥西南9公里的鸡公尖西南山坡上,公路北侧。9l户,309人。清初福建黄姓建村已13代。因多枫树得名。
东边坞 在虹桥西南10公里处,垄坞坑中段东面的山坞内。8户,41人。清光绪间(1875—1908),福建光泽县黄姓建村已6代。
黄家 在湖坊北偏东4公里处,大洞岗西麓山弯的田版上。11户,53人。清宣统间(1909—1911),黄姓建村已4代。
鹅湖桥 在江村南偏东4.6公里的小山旁。30户,173人。有石桥通鹅湖书院,村以桥名。清光绪间(1875—1908)黄姓建村,后张、项、谢、詹等姓相继迁此。
烟棚 在江村南偏东4公里,龙头山东北麓山垄中。23户,135人。(黄氏宗谱)上饶县南乡黄姓迁此已10代。以垦荒种烟,搭棚看守而名。
门槛桥 (又名文家桥,闻家桥)大队驻地。在陈家寨北偏西2公里的田版上。31户,146人。原闻姓建村,名闻家桥。《铅山县志》同治八年(1869年)桥毁于洪水,重修后名普济桥,桥两端设有门槛石,故称门槛桥。清石溪黄姓迁入已4代。
大坞里 在陈家寨西2公里的大山坞里。3户19人。清兴安黄姓迁入已8代。
黄家 大队驻地。在陈家寨东北2公里的山坞里。53户,218人。清福建黄姓建村已10代。又名八水源黄家。
马家 在陈家寨西北2.5公里横溪北岸的小山下。20户,113人。马姓始居,清兴安(横峰)黄姓迁入已8代。沿用原名。
黄家坝 在陈家寨西3公里的山坞里。1户,8人。黄姓建村,并在溪上筑有拦水坝而名。
西源垄 在陈家寨南3公里的山垄西端,小溪源头。以所处地形得名。12户70人。清康熙八年(1696年)福建黄姓建村。
黄家 在邱林东15公里的山排上。9户,54人。清乾隆间(1736—1795),福建崇安县黄姓迁此。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