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西安日报——大地上的思想革命

2025-03-21 18:50阅读:1,789
西安日报——大地上的思想革命

大地上的思想革命

雷焕
西安日报——大地上的思想革命   《在旷野里》  作者:柳青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在旷野里》的“出土”如同考古发现般令人震撼。这部尘封七十年的柳青佚作,以1953年关中平原棉田虫害治理为背景,将农业技术革新转化为思想革命的隐喻。相较于《创业史》的史诗格局,这部未竟之作更似锋利的手术刀,剖开新中国初期社会意识转型的深层肌理。
  小说开篇便展现出惊人的叙事张力:曾经在解放战争中运筹帷幄的干部们,面对棉田虫害竟显得手足无措。赵振国可以精确计算弹药消耗,却对虫卵孵化规律一窍不通;白生玉能动员群众支前,却在推广新式农药时屡屡碰壁。这种知识结构的断裂,被柳青具象化为“会议派”与“实践派”的激烈角力。县长梁斌的“暴风骤雨式”工作法,将战争思维机械移植到生产领域,其“三天歼灭战”的豪言在虫害面前沦为黑色幽默。而县委书记朱明山坚持的“用治虫成效说服群众”,则暗示着新政权需要培育的不仅是物质基础,更是认知范式的深层变革。
  旷野在小说中既是物理空间,更是思想启蒙的试验场。当朱明山穿越弥漫农药气息的棉田,他丈量的不仅是虫害面积,
更是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集体意志与个体理性的交锋边界。这场看似普通的除虫运动,实则是将农民从经验主义泥沼中拔擢的认知革命。柳青敏锐地捕捉到:喷洒农药的雾霭里,既有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也升腾着改造世界的雄心。这种双重性在崔浩田的显微镜观察中达到顶点——这位农技员眼中闪烁的不仅是科学实证精神,更是新社会主体性的觉醒。
  与《创业史》中梁生宝的完美形象不同,《在旷野里》的人物谱系更具现代性张力。种棉能手蔡治良的塑造堪称突破:这个指甲嵌泥的老农,既非被启蒙的客体,亦非政治符号的载体,而是自主创新的实践主体。他独创的“三喷一灌”除虫法打破专家权威,展现出土地智慧与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朱明山的角色解构更具深意——这位空降县委书记以学习者姿态深入田间,在与老农共研虫害时,权力关系在泥土气息中悄然消解。这种“俯身政治”的书写,使文本跳脱意识形态窠臼,触及人性真实维度。
  作品的残缺性恰成其美学特质。棉田虫害歼灭战的戛然而止,干部改造的悬置状态,群众转型的叙事留白,共同构成开放的意义场域。这种“未完成性”非但不是缺憾,反而成为对历史进程的诚实映照——新中国的建设本就是永无止境的进行时。在现实主义的厚重底色上,柳青点缀着浪漫主义的星芒:李瑛的爱情憧憬在报表堆里绽放,农药雾霭化作改造自然的霓虹,显微镜下的虫卵幻化为科学乌托邦的图腾。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化学反应,呈现出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特有的精神气质。
  当朱明山凝视新修灌溉渠畅想机械化未来时,这个未竟愿景与新时代乡村振兴产生奇妙共鸣。小说揭示的思想建设规律——社会意识重构必须经由实践中介,既不能行政强推,亦不可任其生长,这对当下仍具启示。蔡治良式的本土创新者形象,为当代人才振兴提供镜鉴;朱明山“不唯上、只唯实”的工作哲学,恰是破除形式主义的清醒剂。那些飘散在关中旷野的农药气息,那些凝结在棉铃上的汗珠,构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永不褪色的精神底片。
  这部文学遗珠的“出土”,不仅补全了柳青创作谱系,更重塑了 “十七年文学”的认知图景。它证明,即便在最严苛的创作环境中,真正的作家仍能用未竟之作为时代镌刻思想路标。当我们在新时代翻开这部尘封之作,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现场的复现,更是通向未来的精神地图——那些深埋大地的思想火种,正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春风中悄然复燃。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