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2017-06-17 08:47阅读:1,350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
2017年春节福建武夷山)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X

武夷山是世界著名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基地,以其优美的自然风景吸引了历代的文人学者从事文化活动与学术创作。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大自然赐予了武夷山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在山中或游览、或隐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后继,你来我往。自然山水陶冶了人们的性情,启迪了人们的智慧,人类的活动传播,发展了武夷山,为自然山水增辉添彩。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山以人名,人以文名。文之著于天地间而流传千古者,莫过于镌刻在苍崖翠壁上的摩崖石刻了,它赋予自然山水以生命和灵魂,也留下了文人墨客畅游名山大川的千古逸兴和雅趣。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若把武夷山的秀美山川比做一个美女的话,如果没有了蕴涵着深刻人文理趣和深邃历史文化的摩崖石刻,那么她就会成为一个没有思想和灵魂的冷面美人,虽有悦目之色,却无赏心之情。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若把武夷山的湖光山色看成是造化所赐的一幅巨大的天然山水画,那么刻石描红的就是这幅山水画上的题画诗和钤印,这样才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武夷山摩崖石刻不仅点缀了武夷山的美景,而且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极其丰富多彩而又深邃博大的思想内容,赋予了武夷山独特的精神风貌、人文价值。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驻足在九曲溪两岸留下了数量众多,堪称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的历代摩崖石刻416方,其中宋代38方,元代11方,明代142方,清代61方,民国时期15方,朝代不明的105方,现当代44方,主要分布于九曲溪沿岸及云窝、天游峰、大王峰、一线天、水帘洞、桃源洞等景点。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这些石刻星罗棋布,如璀璨的宝石,镶嵌于武夷山的溪畔山涧、峰麓山巅、岩穴崖壁,从图腾文化、神话传说到儒、佛、道三教文化,从自然山水到茶文化,从民俗到文学艺术,从书院到理学文化,从历史事件到旅游文化等方面,将古人的智慧、先哲的思想、人民的劳动融于自然山水之间,为武夷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以浑然天成的和谐美感。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茶洞
“茶洞”,武夷岩茶的发源地。传说古时山中有一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老人,名“半仙”,一日上崖采药不幸跌下山脚。昏迷中有仙人以茶叶喂之,并赠茶树几株。半仙醒后,伤势即消,精神清爽。“半仙”见此处有天游、仙游、隐屏、接笋诸座高峰回绕,自成一方天地,山泉汨汨润土,少阳多阴,便把茶树种下,果然茶树茂盛,品质极佳。有心者便在此石壁镌“茶洞”二字。由于岁月厮摩,年代及勒者已无法辨考。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水云寮
水云寮遗址:水月亭水云寮位于铁象岩岩顶。北宋理学南传始祖之一游酢曾北上洛阳拜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为师,宋元符二年(1099)游酢在武夷讲学时于此筑精舍,取“水云缭绕”的谐音、双关之意,名为水云寮。游酢在此著书立说,传播理学,使这里成为理学南传的第一站。南宋绍熙元年(1190),游酢后裔游九言在先祖所寓岩顶石壁上摩刻“水云寮”三字。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一起旷久的武夷岩茶讼争。古时天心寺的一丛长于牛栏坑岩边的名丛,其干显灰,其叶深绿,其丛矮小,名曰“水金龟”。一日倾盆大雨,茶园崩塌,溜到峰下。坑中属地的兰谷岩茶厂便以石护田,形如盆景,精心管理。自此两家为争此茶,历讼公堂,耗资千金。“水金龟”随之名声大振。时有施棱先生大惑不解,在其傍题勒“不可思议”,以抒感叹。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不见天
“不见天”,武夷佳茗一奇观。在九龙涧的小道边有奇岩,上突下嵌,面东背西。山泉在其下展成瀑,聚为潭,古之山民在岩下种茶数株。其茶享“高山之阴,日阳之早”,加之空气清新,阴凉湿润,所以品质优异,文人墨客喻之为“不见天”,后有喜弄墨者便勒字于其傍。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壁立万仞”
“壁立万仞”四个字是明学者陈省以擘窠大楷字体题刻,幅面540×1360厘米,正文4字横书1行,款识9字竖书1行。大字380×240厘米,小字46×36厘米,距地高度880厘米。
题刻“壁立万仞”是赞美武夷山景色,此幅摩崖石刻是陈省在武夷山题刻中最大的一幅。“壁立万仞”于明万历十三年刻于仙掌峰岩壁,以形容仙掌峰的高峻峭拔,同时比喻武夷文化内涵的高深,寓意深刻。泽道法师对“壁立万仞”有着不同的看法,“壁立万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除用以称赞武夷山美景之外,同时武夷山三教同山,更展示了武夷山的大度与宽容。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空谷传声”
游客站在此处呼喊,隔溪的山谷立即传来回声,因此,此处得名响声岩。对此,哲道法师提出了这样的看法:空而不空,妙在其中。他认为“空”不仅仅是一种自由的象征,更是代表着“天空”,有着宽广、无边的意义。同时“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空”即是放下,放下便是一种解脱。
楷书“空谷传声”亦是由陈省题刻,明万历间镌于六曲溪南响声岩,东向。幅面450×120厘米,正文4字横书1行,款识竖书1行。大字80×70厘米,小字13×12厘米。距地高度420厘米。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道南理窟
筏过老雅滩,是为五曲。诸曲唯五曲地势宽旷。左侧这座山峰是隐屏峰,峰下有宋代大儒朱熹亲手创建的武夷精舍。右侧有座山峰是晚对峰,峰的石壁上镌刻有出自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状元马易斋之手的'道南理窟'四个足有三米见方的大字。据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道南理窟大意是:宋元丰四年(1081),闽学鼻祖游酢和杨时一道前往河南颖昌(今许昌)拜大理学家程颢为师。二人到程家时,恰遇老先生正闭目养神,两人不敢惊扰,恭立门外。时值隆冬季节,大雪纷飞,待老先生醒来时,门外积雪已达尽余,故留下了'程门立雪'的佳话。二人诚心拜师求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老先生,老先生便竭尽全力教诲这二位学生。时至学成,程颢送至大路口,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高兴地说:'吾道南矣'。游酢和杨时回闽后极力传播程氏理学,相继涌现出罗从彦、李侗、朱熹等闽学先贤。尤其是朱熹,这位理学集大成者,在武夷山亲手创建武夷精舍聚众讲学达十年之久,培养出了大批理学人才,如蔡元定、游九言、黄干、真德秀等。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重洗仙颜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安徽理学家方孔昭刻于云窝云路石的“重洗仙颜”,就是主张以朱子理学来肃清(重洗)人们思想中的儒释道混杂现象。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晚甘侯”
“晚甘侯”——武夷岩茶最早的雅名。武夷岩茶传说于汉,见载于唐。唐文宗大中乙亥(855)进士,曾任职方员外郎、上柱国等职的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将产于“丹山碧水之乡”的武夷茶拟人化为“晚甘侯”,意为晚节高尚完美的公侯。后人将“晚甘侯”三字镌于武夷九龙窠之岩壁。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叔圭精舍
位于云窝景点中心。穿过牌坊,沿台阶下山,下山后行过问樵台,有一石门是叔圭精舍旧址。门额上“叔圭精舍”四字清晰可见。叔圭、姓江名贽,北宋人,官举孝廉。这里原有一座考究的古建筑,是清初为纪念江贽而建造的,现仅存这道石门。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北宋政和五年(1115),钦差苏德舆受命礼聘崇安籍乡贤江贽(字叔圭)入朝为官。江贽三辞不赴,钦差遂命县令陈难为之建造精舍于云窝,匾额为“叔圭精舍”,并赐号少微先生(少微星也称文曲星,预兆鸿儒出现),藉以旌表贤儒,故该坊又称少微坊。附近还有标志性的岩刻:“叔圭隐居之处,著《通鉴详节》”。江贽堂侄江德修恪守父辈遗训,嗜学苦读,官至朝议大夫。朝廷又为之建造精舍,名为淮阳书院,位于接笋峰下。石坊内外尽属钦赐之地。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迄至明朝,因江氏家族衰微,遂让售给长乐籍卸任官员陈省,陈在此处构筑隐居之所历13年。后为明末退隐官员李时兴所得。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清雍正十二年(1734),江贽裔孙江睿先从李姓族人手中赎回祖业,并拓宽四至,范围包括上、下云窝以及接笋峰、天游峰、天壶峰、苍屏峰以及废弃的元代御茶园部分地方,并在淮阳书院旧址修建奉先祠,奉祀江贽、江德修伯侄二贤。景点内仍保存少微坊和江氏奉先祠碑记。坊门匾额、对联等均完好。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镜台
镜潭,位于下云窝濒临九曲溪的五曲之旁,岩泉从上云窝折南而下,流至石坪前,注入潭内,因其清深如镜,故名镜潭。宋代,詹景舒在《咏水月亭》中有诗句曰“镜潭石上有危亭”。距潭不远的溪畔小岩上,镌有钟鼎文“镜台”。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五曲幼溪津
远离了铁马金戈的陈省,在九曲溪上泛舟,辟出一条自在悠游的“云路”,还在九曲溪畔自辟一个渡口叫“幼溪津”,他结交了不少山林隐士,渔父樵夫。幼溪津是隐者们沐浴朝霞,披挂夕辉的出入处。

陈省,福建长乐人,字孔震,幼溪是他的号,嘉靖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人称他为少司马。明万历11年罢职后即卜居武夷山云窝,一隐就是13年!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云窝
“云窝”二字,行楷手法相融,笔画肥硕,风格不离端庄之美。“留云”二字石刻,用的是金文字体,细瘦笔迹,更蕴藏了古典中的几分玄秘,尤其是云字的夸张变形,如一团象形旋转的云气,延伸出余味无穷的细尾。这朵奇“云”,寄予了陈省性格中如奇云般的孤傲古怪行为特征,留给他人难以猜想解读的玄机。

云窝有“嘘云洞”一景。为何取“嘘云”一名?此处自然景象奇特,入酷暑季节时,由于洞内外空气对流,游人步入此岩的洞口,就顿觉凉风习习,汗水尽消,好像有仙人张大嘴巴,将风自洞中频繁嘘吹而出,故名。陈少司马对“嘘云”感兴趣,趣在“嘘”字上。对世间一切浊恶流俗,你只管一嘘了之,大有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的洒脱。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云关
云间有路,云间有桥,而桥路之间却被“云关”横亘着。陈省看云看得透彻,书写“云关”二字时,故意把“云关”二字间距拉开,似乎告诉人们此“云关”阻碍重重,不是轻易可以逾越的。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第一山
天游峰顶胡麻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近百处,其中最大一幅为“第一山”,系道光壬辰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题写。意思是说天游峰即是“武夷第一胜地”,理应号称“第一山”。也有人解释说,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列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天下第一,因此,他所占居的名山,就应该是天下“第一山”。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天游峰胡麻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其中这一幅“第一山”,是道光壬辰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题写。意思是说“天游峰”即是“武夷第一胜地”,那么,理应号称“第一山”。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伏虎岩
伏虎岩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位于云窝景点的中心,与仙掌峰毗邻,高数十米,岩势形似蹲虎,因名。岩顶细竹簇簇,华盖翡翠。岩壁遍布摩崖石刻。朝向西南的主要岩刻,有明代卸任兵部侍郎陈省撰写的“伏虎”景名和五绝诗:“百兽舞虞庭,胡为岩下伏?前面有投龙,风云好追逐。”作者借景抒志,拓展岩名涵义。岩壁上还镌有陈省与挚友、门人的酬唱诗十数首。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岩之西壁主要岩刻有,武夷道教名山的题识两处:一为“武夷洞天升真元化之洞”,一为南宋学者游九言题写的“升真元化之洞”。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伏虎岩的由来:相传在很早以前,武夷山的晒布岩与隐屏峰一带被十数只猛虎所占据,弄得这一带了无生机,寒鸦拣树无栖处,可叹行人难进步。在凶险的山谷里,其中以花斑母虎最首,也最为凶悍,带着小虎们胡作非为,虎群窜进村中食人叼畜,无恶不做,唬得黎民百姓叫苦连天。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前提要说明下,花斑母虎在武夷山凌霄峰南边的虎啸岩洞中修炼成精,又伴着武夷山另外一怪铁板鬼学歪门邪道,还常躲在酒坛峰上偷听八仙聚会,本事不小。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上苍为了降服这只猛虎,观音幻化成手执钢叉,腰悬弓箭的粗狂汉子,特来武夷山打虎。之后乡民们拿刀提棍,跟着汉子来到仙掌峰的巨石旁潜伏着,等候恶虎出现。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打虎的粗狂汉子轻易的将小虎们一一拿下,唯独那只花斑母虎比较棘手,但最终花斑母虎还是败下阵来,落荒而逃。一时情急,男子腾空而起,显出了真身,用手一指,一块巨石化为一个小花瓶,落到掌心,随即又从头上拔下一枚金簪插到瓶中,顿变为一枝丹桂。观音一扬手,花瓶从空中飞落,只听得一声山响,把花斑母虎压伏在地。恶虎痛不可忍,泣声求饶:“观音菩萨,弟子有眼无珠,不识你广大法力。千乞垂慈,饶我性命,再不敢恃了”。观音哀其可怜,手向上一挥,那花瓶又回到观音手中,谁知这母虎恶性不改,竟凶相毕露,张牙舞爪朝观音扑去。观音将花瓶往下一掷,喝声:“着”花斑母虎便被重如泰山的花瓶压得再也动弹不得了。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司马泉
伏虎洞底奔泻一股清泉。清泉源自天游峰东南麓石罅中迸出的涓涓岩溜,流经此岩之麓后汇成流泉,注入伏虎岩南壁下方的此处巨洞。明代兵部侍郎(尊称为少司马)陈省隐居云窝时,多次来此赏玩。其门人、崇安县令梁鹏遂将此泉命名为司马泉,并在洞口石壁上镌刻泉名。洞前有一曲折小径,通过人工架设的梯桥通向仙掌峰麓。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汉奸汪精卫
还有一处刻着“汉奸汪精卫”,而“精”字少一点,意思是骂他不吃米粒长大的。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中正公园
欣赏完摩崖石刻,登上“崎岖丘”,眼前出现一座牌坊,这是“中正公园”牌坊。原来牌坊上镌刻的“中正公园”四字,在“文革”期间被打掉。现在恢复了这一景观,但“青天白日”徽没有恢复。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写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脍炙人口,在古代茶文化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这首斗茶歌说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延命官,在闲适的茗饮中采取的一种高雅的品茗方式,主要是斗水品、茶品(以及诗品)和煮茶技艺的高低。这种方式在宋代文士茗饮活动中颇具代表性,从他的诗可以看出,宋代武夷茶已是茶中极品、也是作为斗茶的茶品。同时写出宋代武夷山斗茶的盛况。其诗为: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
,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古时镌刻一方摩崖要经过很多步骤,主要有选石选址的确定、不同的上石方法、初刻时试笔试刀、镌刻、着色几大工序组成。摩勒上石要用素油纸覆在真迹上,把真迹摹拓复制下来,然后在纸背面用朱墨双钩一遍,再将朱墨一面覆在涂过墨和轻蜡的石上,使墨迹粘显于石上,刻工这才依此镌刻。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由于武夷山属丹霞地貌,岩体由沙砾岩构成,加上常年温暖、多雨、湿润,植被、幔藤、苔藓等生长迅速,都不利于武夷山的摩崖石刻的保护。专家认为:“石刻容易自然风化脱落等,如何保护是一道世界难题。”因此,武夷山自1999年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武夷山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监测的项目,景区管委会还专门设立监测中心,常年对包括摩崖石刻在内的文化遗产跟踪监测。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这些石刻最早的可追溯至东晋郭璞,距今1700多年。由于光照、风雨、磨打等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部分石刻受损严重,起壳脱落,并伴有开裂、渗水迹象;有些文字完全风化,已不能分辨出字体;而苔藓的附生和乔木类植物根系的延展也对题刻造成了破坏。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据了解,武夷山景区管委会每隔二、三年就用红漆对摩崖石刻进行重新描摹,但由于风化严重,涂描的材料不久就会褪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金支持下,2010年起,景区开始对“摩崖石刻”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料收集和修复工作。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工作主要有两项内容:首先是建立武夷山“摩崖石刻”信息保护系统。他们用GPS精确定位所有“摩崖石刻”位置,并用高分辨率微距摄影,收集图像,建立数据库,每隔两年会对石刻进行扫描,并和历史数据比较,发现有变化立即开展修复。信息的收集有利于今后的保护,即便摩崖石刻万一被毁了,也可以按原样恢复。
用专业颜料对石刻进行描红、苔藓清理、排水系统清淤等处理,这个过程是最漫长的,分试验室模拟试验和现场实地试验二种,一年四季都要进行。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到武夷山旅游不登天游峰是一种损失,一味的登天游峰而忽略了穿插在其中的摩崖石刻那就是更大的损失,武夷山旅游的山水固然美,但少了那些前人的墨迹那就不是福建武夷山了。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本隽刻千年的武夷史书(图:玉文/文:叶子)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