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中国古建筑的地面与台基

2024-06-18 16:15阅读:
古建筑地面与台基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1、古建筑地面类型
夯土地面:历史上最早的地面做法,采用纯净的黄土夯制而成,后发展为灰土地面。但随着砖块的大量生产,夯土地面逐步减少使用。
砖作地面:古建筑地面主要以砖料为主,包括方砖和条砖。方砖有尺二、尺四、尺七方砖以及金砖等,条砖有城砖、地趴砖、停泥砖等。根据砖的质量和用途,可以分为城砖和方砖。
石活地面:古建筑地面中,石活地面作为辅助材料,虽然较少见,但仍有使用。
中国古建筑的地面与台基

地面做法
细墁地面:砖料经过砍磨加工,规格统一、棱角完整,地面平整光洁,美观耐用。多用于大式建筑的室内和宫殿建筑、讲究的宅院。
倘白地面:是细墁地面的简易做法,砖料只磨面不磨肋,外观效果与细墁地面相似。
金砖墁地:采用质量最好的金砖,质地极细、坚如钢铁、润如墨玉,多用于重要宫殿建筑的室内。
粗墁地面:砖料不需要砍磨加工,地面砖的接缝较宽,显得粗糙一些,多用于一般建筑的室外。

2、古建筑台基类型:
普通台基:用于普通民居中,使用范围较广。一般用砖垒砌,上压阑石,角部使用角柱石。
须弥座台基:又称叠涩座,用于殿堂建筑等高级建筑中。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
台基组成:
台明:台基的主体部分,高出室外地面以上的垂直台壁部分。分为平台式台明和须弥座台明两种。
台阶:供人们上下行走的建筑物,有助于衬托建筑形象和丰富建筑空间层次。
栏杆:用于保护人的建筑围合构建,兼具装饰与美观作用。
月台:正房、正殿突出连着前阶的平台,宽敞而通透,是看月亮的好地方。
中国古建筑的地面与台基

台基等级:
普通台基:用素土、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常用于小式建筑。
较高级台基:由砖或石建成,台基上还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中次要的建筑。
更高级的台基:称为须弥座,采用条石砌成,砖石上有凹凸的线脚和各种纹饰,常用于宫殿或寺院内主要殿堂等建筑。
最高级的台基:由几个须弥座叠加而成,使建筑显得更为雄伟高大,常用于级别较高的建筑。
3、古建筑地面防水
地面防水,一是防止地下水侵蚀柱础和地基,一是防止地面流水停滞不动腐蚀地基。针对地下水,古建筑以预防和封堵为主,针对地面流水,古建筑以排灌疏导为主。
雨水会堆积于平面的地面,于是最直接的做法便是抬高地面,防止潮湿。在西南地区有“干阑”式建筑。中原一带则主要采取高台基的做法。据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考古发掘,已有高出地面1米之多的台基。高台基可以使建筑远离地下水位,使地面较干爽,并有利于纳阳和通风,是防止地面潮湿的简单有效的措施,为历代所沿用,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
同时为了为了减少雨水对台基或墙根的侵蚀,早在陕西岐山台陈的西周遗址就用铺卵石为散水的做法。到战国时代即在台基或外墙根四周用砖或卵石、三合土等材料做成有一定坡度向外排水的斜面。
中国古建筑的地面与台基

明清北京故宫内还有一种“架空金砖”的做法,即在地面上先铺砂子,然后用侧砖支承“金砖”地面,砖下有空气层,砖缝间用桐油和白面挤缝,表面再攒桐油一道,防潮性能相当好。碱硖石的质体较柔松,表面不生凝结水。成都民间建筑至今还当作一种良好的防潮地面。
古建筑的地面全部用砖石铺地,但甬路、海墁和散水之间会有一定的坡度,一般为3毫米。在紫禁城太和殿这样庞大的建筑群中,每层台基的地面都有3%~5%的坡度,使得上层台基的水直排向下层台基。每层台基的边界都有栏板。栏板底部正中有直径为0.1米的近似半圆形泄水口,而望柱底部则伸出类似于龙头的石质构件,在雨水天气时能达到“千龙吐水”的效果。
另外,在很多高台建筑和山门等处,为了方面排水和车马的运输,常常将台基做成搓衣板一样的锯齿状,这样的台基叫“礓碴”。锯齿高出坡面约1厘米,各锯齿间距约为12厘米(即条砖的厚度)。礓嚓排水方法为台基上雨水顺着锯齿形坡道直接满铺向下排向地面,在大雨时期亦可形成壮观效果。
(注:文章仅作知识分享,部分图源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先行将文化融入建筑、文旅、建材的文化建筑产业对接平台!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