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和而不同、矜而不伐,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异同

2022-04-15 15:38阅读:
左宗棠和李鸿章是晚清的两大名臣,是同治、光绪时期的帝国支柱,是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和而不同、矜而不伐,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异同

《左宗棠与李鸿章》 徐志频 现代出版社


在历史的舞台上,双雄并立不是什么好事,往往会带来党派之争,权力倾轧,明争暗斗。但是在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有合作,有摩擦,有惺惺相惜,也有相互下绊。一时之间很难形容这两个人之间到底如何。


或许,李鸿章送给左宗棠的挽联能够表明两人之间的关系。挽联云:“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和而不同,矜而不伐”这是李鸿章对于两人关系的盖棺定论之言,也是为两个人之间将近三十年的“周旋”画上了一个句号。


那么,这两位清帝国重臣,是如何从籍籍无名到走上历史的舞台,进而产生各种意气之争呢?《左宗棠与李鸿章》以两人一生的交集为主线,通过求学、立志、团练、幕僚、建军、办企、剿捻、海防、洋务、志节十个方面,以时代的眼光去审视两个人的同与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的思路是非常巧妙的,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历史的视角,进而引领读者重新认识那段尘封的历史,那段渐渐被我们遗忘的屈辱与哀伤。


左宗棠与李鸿章作为帝国的两大肱股之臣,他们的人生经历有着很大的不同。


李鸿章出身于官宦之家,在家族的荫护之下,仕途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入阁拜相,水到渠成;而左宗棠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坎坷多磨,破落地主家庭出身,考中举人后,长期以教书为生,生活给予他无数的锤炼与磨砺。



也可以说人生起点的不同,也导致了他们在日后的思想和政见上有着极大的差别。比如说在建军这一章节中,作者总结出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区别:左宗棠在建军时重视军队文化,偏爱秀才,只需将官本人廉洁,重视气节,能“以文化兵”,保证军令上通下达即可。李鸿章则完全不同,他将“文化”与“军事”完全割裂开来,将官喜用江湖大老粗,只求战场能够取胜。


后来有人总结到,左宗棠用兵是“大气”,好算,善于料敌于先,深谋远虑绝不犯险。而李鸿章的用兵是“洋气”,非常重视西方技术的运用,洋枪洋炮尤为喜欢,这也成为攻城拔寨的利器。


建军初期的这些矛盾、冲突只不过是左、李“和而不同”的开场戏。因观念分歧过大,后面的冲突多到一发不可收拾。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发生了分裂危机,左宗棠等将领提出镇压阿古柏,要求加强“塞防”;而李鸿章认为东南海防告急,建议放弃新疆,加强“海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海防与塞防之争,也可以说是淮系集团与湘系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


在剿灭捻军之后,李鸿章已经不再打仗,专心于洋务运动。在清末洋务运动的过程中,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出发点与目的也截然不同。


左宗棠的洋务运动思想源自于魏源,很明确,那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以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则忘记了中国自强御敌的宗旨,一味地软弱退让。


在《左宗棠与李鸿章》中,作者总结了左与李的三个重大分歧。其一,军事上,左宗棠全力营建“海防”,李鸿章积极筹备“海战”;其二,外交上左宗棠践行针锋相对,力行“主战”,李鸿章践行“全神笼络”,推行“和戒”;其三,在商业上左宗棠实践“商资商办”,李鸿章推行“官督官办”。


这些分歧与争端,让李鸿章与左宗棠的冲突出现了大爆发,但是总体来说,两人还是以大清帝国的利益为重,也体现出两人之间的“矜而不伐”以及“和而不同”。


本书作者徐志频以穿越古今的视野,通过左宗棠与李鸿章之间的时空交集,讲述在震荡时局下,两人的同与不同。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以左李为代表的官绅阶层在历史的洪流中拼命挽狂澜于既倒,谱写了一曲慷慨壮烈的悲歌。当然局限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及阶级视野,许多事情在现在看来有待商榷。但无论其人其事对错,在清帝国积弱以及西方列强侵略历史事件涤荡下,《左宗棠与李鸿章》带给读者五味杂陈的滋味和无限的感慨。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黄相华


和而不同、矜而不伐,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异同https://news.bjd.com.cn//2022/04/15/10071061.shtml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