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掌掴”事件勾起的回忆
2023-05-11 11:12阅读:7
这几天“火车掌掴事件”迅速发展为社会热点,人们围绕着被打者是否有权利还手和警察的处置是否公道进行了大量讨论。总的来说,人们认为挨打还击是正义赋予的权利,多数人都对警察的处置普遍不满。也有一些法律专家认为,警察的处置合法但不合理。目前该事件尚没有最后(盖棺定论)的官方回应,有人发布了当时的音视频文件,似乎有可能反转。但我想也许就真的没有下文而不了了之也未可知。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此事使本人联想起两年前亲历的一件事,和此事内容不同,但在本质上十分雷同,当时警察的做派堪称恶劣,虽经抗争投诉,但是事情还是不了了之了。而且此事还是发生在我们称之为首善之地的:北京。
大约是在2020的12月份的一天,本人下班回家,骑车路过家附近的一个饭馆时,感觉腹中饥饿。于是进饭馆吃点儿东西。坐下以后忽觉一阵阵烟味儿袭来,有些诧异。北京市在封闭的公众场合中禁烟已经很多年了,怎么竟然还有人这么不自觉吗?抬眼扫视,左前方的桌面上围着4、5个食客,其中几人正在吞云吐雾。这种情景过去也曾遇到过,特别是在火车站附近的一些饭馆里更加常见。一些外地人来北京,还不清楚在饭馆抽烟在北京是犯规的,即使饭馆中有醒目的禁烟标志也没有注意。这种情况下,我一般都会示意对方看看禁烟的标志,基本上烟客们都能马上掐灭烟卷,并表现出抱歉的表情。这次我也习惯性性地向对方做出示意,让他们看看墙上贴出的禁烟标志。没想到,对方不仅没有收敛的表现,反而一脸地满不在乎,继续吞云吐雾。于是,我拿起手机将此景拍了下来。正琢么着下面怎么办,对方的一个人做到了我对面。他对我说,你把照片删了,不能拍我们。我看了他一眼说,这是公众场合,我拍了又怎么样?对方于是露出了威胁的表情,说如果不删的话,他们会采取强迫行动。看着对方来者不善,我于是果断拨打了110,请派警察来处理。对方看我报警,没敢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又做回了他们的桌子。一边收拾桌上的烟具,一边骂骂咧咧的说着,大意是别以为上过大学就觉得素质高,就矫情之类的话。
过了一会,有警察打来电话,是座机的号,说是派出所的,问我在哪儿。我说在饭馆里。警察说他们的人刚才进了饭馆,没看见有情况呀。我有点纳闷儿,这饭馆不大,一眼就能看到所有的角落,警察怎么也能看走眼呢?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而且,我坐在这里,也没看见警察进来呀。于是我说,我就在饭馆里,请问警察在哪儿呢?对方说,他们的人在门口外面呢。我于是起身来到了门外,看见两个警察正背对着饭馆看着前面的街道。我招呼了一声,说:警察同志,我在这里呢。这是一大一小两个警察,老点儿的个高一些。他们没好气的看了我一眼,然后走进了饭馆,老警察问:你报警什么事?我说有人抽烟,而且不听劝阻,并发出威胁。老警察看了周围一眼然后说,这事不归我们管。然后走向抽烟的那桌查看了一下。那个小警察走上来给我解释说,我们只管刑事案件,禁烟这种事不是他们的职责。我一时也有些糊涂了,常年养成的习惯是:有困难找警察。而禁烟这事与其说是困难,其实涉及到公共秩序,难道真的不是警察的职责吗?此时老警察回过身来,声色俱厉地开始教训我。大意是说我没事找事,给他们添麻烦。我看着他们的样子,还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颠倒是非的警察,心里的火气也上来了。
我盯着老警察的脸说,你们是人民警察吗?
对方迟疑了一下,下意识地说了一句:是。
我说,人民警察就是这么黑白不分,颠倒是非地处理问题吗?就算禁烟的事你们不管,但是有人威胁,我就不能报警吗?你们难道一定要等到打得头破血流了才应该出警吗?你们不知道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吗?
面对我一连串的诘问,老警察似乎没有心理准备,有些恼羞成怒地说:走,跟我去所里。他摆出了一副抓人的架势。我看了他一眼,低头吃了一口饭,然后说:好,那等着,等我吃完了饭,我跟你走。
一看我没有就范的态度,老警察跨前一步,猛地抬起右手放在了腰间。这大概是要拷人的习惯性动作,我还真有点紧张,不过还是壮着胆子稳坐不动。老警察于是犹豫了一下,还是放下了手,有点儿不知所措的站在那里。看样子,理智此时战胜了冲动。双方僵持了一小会儿,有其他食客发声道:嗨,又没多大点儿事,干嘛呀,算了吧。有了台阶,老警察于是走到烟客那一桌开始发表高论,大意是和谐社会别没事找事。总之是把我的行为狠狠批判一把,直说得那几个烟客是心花怒放,竟然使劲儿的鼓起掌来。当时我的心情十分沮丧,对这个这颠倒黑白的情境,感到十分的无力,不由得想到了“警匪一家”的说法。
在获得烟客们的掌声后,老警察终于露出了喜悦的神色,一洗被我诘问的不快。不过似乎又觉得有点儿不妥,在高论的结尾补充了一句:不过大家还是要少抽点烟,尽量不抽啊。然后,两位警察在烟客们的赞许中,走出了饭馆。此时放松了的烟客们又拿出了收起的烟具,继续喷云吐雾,还不忘对我进行冷嘲热讽。对此我除了感到无助,就是彻底的悲哀。我不明白,我们的人民警察什么时候竟变成了违法乱纪者的帮凶了呢?这样的情节只在那些反腐的电视剧里见过,今天竟然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的身边。一席寒意涌遍了全身。我闷头吃完饭,默默地走到前台付账。老板歉意地笑着对我说:算了,让您受委屈了,这钱不用付了。这是我此刻听到的最欣慰的声音。百姓心中有杆秤啊!
出了餐馆,腊月的寒风让我冷静了下来,这事不能就这样算了。第二天,我给110打了投诉电话,指控两位警察的不当行为。110给我转了警务监督电话,让我又把事情经过复述了一遍。我最后说,警察的行为竟然让那些抽烟的鼓起掌来,这完全是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希望你们严肃处理。过了一天,大约是派出所的负责人打来电话和我沟通此事。
他说,我看了当时的出警录像,你的态度也……。看样子是要指责我没有对警察毕恭毕敬,不过又似乎觉得不妥,欲言又止。
我说,我是第一次看到警察这么颠倒黑白的办事,当时确实表现得非常气愤。
对方于是又问,你觉得警察对你没有帮助吗?
我说,警察的态度让我觉得他们嫌我没事找事,故意给你们找麻烦。
“警察去查看的现场,没发现有人抽烟呀?”对方显然不愿意沿着上边的思路继续下去,转换了话题,这倒使我有点惊讶。
“是,你们警察来的时候他们把烟收起来了。但是桌上有打火机,脚下有烟头,警察没看见吗?要是没看见,现在的餐馆都有摄像头吧?”我回答说。这位领导大概是产生了角色错位,把自己当成法官了,来问我要有人吸烟的证据。他大概忘了搜证其实是警察的看家本领和职责,怎么倒要我这个外行说该怎么做呢?。
“这……,这事真不归我们管,北京市的控烟条例规定是由爱委会和卫生部门管的”。对方沉吟了一下,再次转换了谈话方向。他显然是做了一些功课的。
此时,对北京市发布的这个控烟条例,我也只是知道其中的大概内容,对细节没有深追过,也无法反驳这位负责人的说法。
我说,不管这事该不该你们管,这事的是非是很明确的吧?你们的警察站错立场了,成了违法乱纪者的帮凶,这是人民警察该干的事吗?
对方沉默了一下,似有所触动。他说,谢谢你的建议,我会去和他们说这件事,包括是非和立场的问题。
整个对话的过程对方并没有道歉的意思,我甚至还对他们及时出警避免事态升级表达了感谢,但是我想,如果他们真的能够意识到是非和立场的问题,内部采取纠正措施的话,这个投诉也算没白做吧。
通完话,我又从网上找来了北京市2015年发布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来仔细看了一遍,上面确实在前面的条款中有该条例由各级爱委会组织实施,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的表述。但是在后面的第二十八条中,也明确规定了公安机关依法履行相应职责的规定。看样子,这个派出所还是挺重视法律法规的运用的。但他们似乎只看到了条例的前面条款就觉得找到了可以推责的法律依据,却没有耐心看完条例的全部内容。这种糊弄事的行为,看来在应该严谨的司法机关中,也已经有市场了。悲哀呀!此事就此没了下文,我还以为投诉到警务监督,会有专人跟进处理这样的事情,现在领教了,一样是糊弄了事。我后来没有继续追究,面对着一个糊弄事的官僚体系,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了。
之所以在这次火车掌掴事件中,我又想起了此事,是让我觉得,两件事情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那就是,我们的人民警察是否还真的能够牢记他们的初心和使命?他们在一些事件中的行为似乎只是要机械地照搬法律条款的规定,而忘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准绳,这其实正是法律条款要维护的本质的东西。忘记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初心,就可能成为文字条款的奴隶,形成只要表面上符合文字条款的规定就行了,其他的都是多管闲事,甚至可能由此能承担被指责的后果。由此就忘却了“人民警察”的最本质的高尚职责,警察的职业也就成了和其他一般行当一样养家糊口的工具。在这种状态下,干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迫切的希望,“人民警察”那个崇高的名字,能够像儿时理解的一样,早日回归百姓的心中,能够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我想这也是所有老百姓的心声吧。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