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咏立秋古诗词赏析(三)

2024-08-06 11:22阅读: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咏立秋古诗词赏析(三)
始惊三伏尽 又遇立秋时
——咏立秋古诗词赏析(三)



又是一年立秋节气到来,正在华州司功参军任上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深感岁月的艰难,写下《立秋后题》,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选择: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乾元二年立秋次日所作。《唐书》本传:甫为华州司功,属关辅饥,弃官客秦州。此诗是诗人欲弃官时作。
杜甫的立秋诗,值得深深细读,其中对于人生道路的抉择,在一个四十八岁的中年人身上,留下了岁月沧桑的痕迹。
杜甫的一生,是追求儒家思想的一生,是积极入世的一生,是心忧黎民的一生,是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一生。然而再坚强的诗人,也有颓废的时候,也有心灰意冷的时候,也有容我休息一下的时候。面对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烽烟岁月,诗人也会身心俱疲,倍感郁闷,从而萌生了消极避世的念头。
这一首立秋诗,无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杜甫,一个平凡的杜甫,一个真实的杜甫。年近半百的漫漫人生路上,诗人得到了什么,除了一介小官司功参军之外,还有生计之无法谋划,战事之纷扰,朝廷之腐败,上级之不信,前途之渺茫,家人之挨饿,身体之糟糕等等,失望、忧愁、烦闷、灰心、无助、无奈等情绪,都让杜甫的这个立秋变得特别不同。
首联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运用了南朝诗人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里的诗句: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虽然诗人没有直接讲愁思怨恨,但显然我们已经感受到日月不相饶的背后,透露出的一份辛酸与无奈。
四十八岁,人生还能迎来多少个秋天?立秋节气又已过去一个,新的秋天又来临了。南朝诗人江淹就有凄凄节序高《谢仆射游览》)的悲叹。面对时序的变化,除了年岁上的增加,于其他方面却徒劳无获。这样的人生困境引发的悲秋,为下文引出动物的节气感应埋下伏笔。
颔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看看天地阴阳变化,悄然而至的是大地生灵的应节感应。玄蝉,即寒蝉。寒蝉在立秋后,抓紧最后的机会求偶,如果求不到,只能孤零零地等待死亡来临。它们的叫声里,透着一种绝望与忧伤,显得凄厉异常,所以诗人描述它的声音用的是哀号
秋燕这句写得太绝了。秋天到了,大雁和燕子都要南归了,所以诗人说它如同做客的人,是要离开此地了。秋燕像客人,诗人在华州为官,何尝不像客人,终究也要离开此地,暗示着罢官的心理。秋燕的客愁,也是诗人的客愁,没有归属感、成就感的工作,谁还干得下去呢。
颈联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这一句化用了《淮南王·庄子略要》中的一段话: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西晋司马彪曰:独往,任自然,不复顾世。 写出了杜甫对于庄子逍遥游的人生向往。
诗人一生何尝愿意独来独往,不过是生在乱世,郁郁不得志而已。这里他要表达的人生愿望是:超脱万物,独行己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独来独往的愿望,是因为惆怅年半百。回首一生,不过惆怅二字。年近半百,什么事也没干成,还不如及时退隐,找个安静地方避世,做个像陶渊明一样的隐者。
尾联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诗人化用陶渊明的诗句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辞》),表达了对陶渊明隐居山林的向往。没有什么可以困扰我心灵的自由,我就要回归自然的怀抱,做一个天地间的隐者了。
事实证明,杜甫的心永远不属于道家田园,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让他一颗火热的心永远平息不下来。他之后在陇右,用诗意忧愤的语句,将人世间遭遇的悲愤苦难都记载下来,成为那个特殊时代的一部诗史,折射出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恨。
立秋后的杜甫,是萧瑟的,是失意的,是孤独的……让我们从这深邃的诗意中,感受一个真实、丰富与多元的心灵,更加深刻领会诗人曲折、多难的人生。

立秋这一天,唐代诗人白居易来到长安东南的曲江池畔,散步赏景,忽然秋风乍起,想起好友元稹,遂写下《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诗的开头就展示出一个孤独的身影,独自徘徊。面对清澈见底的曲江池,四周美景如画,游人络绎不绝,孤身一人的诗人,自然而然地会触景生情,回想起过去与好友共同漫步曲江池的情景,更加萌发出思念朋友的情绪。
颔联写好友在千里之外,很长时间都没有相见了,秋蝉时鸣时歇,断断续续,无形中又增添了愁绪。
颈联写曲江池在长安城,这里不仅风景如画,而且是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此想到在千里之遥江陵的好朋友的政治处境、生活条件一定很困难的。
尾联写在初秋的今天,虽然各自在不同的地区,但思想是相通的,此时此刻应该都在牵挂着对方。
全诗借景抒情,情景结合,用平白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情真意切的感情。

唐代诗人司空曙的《立秋日》,描绘了立秋时节的风物景象之美,表现了诗人对秋天到来的喜悦心情: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余。
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
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
这是唐代诗人司空曙的一首立秋节气诗。澹日朗朗,蝉鸣声声,余夏未尽,立秋已至。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随着大自然四季变化的运行规律,新的秋天从这一天开始了。秋风萧瑟、万物凋零的萧条景象,将从这一节气开始。这两句从自然节律和秋景特点入手,总写秋天到来的基本特征。
中间八句,句句对仗,极言立秋风物景物之美,非常细腻工整。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写了莲花、柳叶、澹日、清风,四组物象,带出了立秋的景物之清峻美,皆静景。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写了室内凉风、不再用扇、草静多燕、波澄鱼跃,四组物象,带出了人们与动物的活动情况,呈现出一派生机与喜悦的景象,皆动景。
静景写出了立秋的静美,动景写出了立秋的生机,一之间,诠释了诗人对于立秋到来的欣喜之情。
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最后二句诗人抒发感慨:自己虽然身在官场,却心向自然,仿佛是一位大隐隐于市的高人。
全诗诗句清丽脱俗,正如诗人一颗清新脱俗的心灵。读来,使人超凡脱俗,有出尘之心。

又是一个美丽绚丽的秋天到来了, 唐代诗人齐己的《新秋》,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立秋风光图: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
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
这是唐代诗僧齐己的一首立秋诗。
首联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写季节的更替。诗人猛然发现,炎热的三伏天就要结束了,又到了一年立秋之时。一个字,说明季节更迭之快,时间流逝之快。一个字,点出了遇见秋天的美好与温暖。送走了炎炎夏日,迎来了秋高气爽,一年四季,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变化才是真正的永恒。
颔联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写立秋天气的多彩。早上的露水与彩霞,欣赏它们时,还会感觉到些许凉意;黄昏的白云和山峰,欣赏它们时,更觉得奇妙而变化多端。到了立秋,一美在天气渐凉,二美在云峰景奇。一个字,点出立秋后天气的微妙变化。一个字,道出了立秋后云峰的奇妙景象。无论是还是,都表明了诗人对于秋天到来的喜爱之情。
颈联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写立秋的草木。田野上的庄稼,即将成熟,随风飘散着香味;原野上的小草,有的已经开始枯萎了,原野显得格外辽远。
立秋了,不仅仅云美、霞美、山美、露美、天气美,更重要的是收获美、草木美。因为庄稼快熟了,所以田野飘香;因为小草枯萎了,所以原野显得格外辽远。
尾联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写立秋的心情。诗人感叹道:我们处在这样清净的时光里,就不要伤悲了,不妨保持一颗安仁之心,迎接秋天的到来。
清光,意即太平盛世,美好时节。“安仁”,安于仁道。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最重要的是安仁,而非起悲。虽然自古逢秋悲寂寥,但诗人并不提倡,而是要学会以仁安心
在这美好的清光里,我们应该好好享受当下,看到秋天的独特之美,拥抱秋天。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