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律诗与绝句的区别与联系

2019-06-21 16:16阅读:590
律诗与绝句的区别与联系
大卫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二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律诗中的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叫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
作唐人乐府。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
长久以来,律诗与绝句的关系被当做格律诗八句与四句的关系。由此另生一种说法,绝句即截句。清人赵翼还为截句二字做了解释:绝句,截句也。如后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前半首;前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后半首;四句皆对者,是截中四句;四句皆不对者,是截前后四句也。如此解释二者渊源,已被诸多大佬否定。如胡应麟在其《诗家·内编》说: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歌之变也。谓截近体首尾或中二联者,恐不足凭。
梳理一下二者的发展脉络,二者在艺术形式上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不是一两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从绝句产生的源头说起。绝句的绝,义为断绝,是相对“联句”之联并举的。那什么叫联句呢?
古人雅集喜欢共同作诗,每人一韵或数韵相联而成一篇,叫做联句。这是自柏梁以来的传统。至南北朝,规矩由每人一句一韵或两句一韵,发展为四句两韵,且风气日盛。《宋书》记载,谢晦临刑时,还要与谢世基作联句,一人四句,作完才上路。共同作诗时,多人创作叫联句,自个写自个而不要别人接的,便叫绝句。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梁简文帝萧纲有《夜望浮图上相轮绝句》、《咏灯笼绝句》;北朝的庾信有《和侃法师三绝》、《听歌一绝》等。
而这个时候,近体诗的格律还没成型,自然不能说绝句就是截律诗两句而来。入唐以后,近体大兴,受此影响,绝句也开始入律进程,但属于双轨并行——律绝、古绝同时存在。
律诗的律字就是格律,乃近体诗别于古体的标志。律诗的发源应追溯到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这是在四声基础上建立的新诗体,故又称新体诗。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历经盛唐而体制大成。
从二者的发展源脉看,五绝,可以说是绝句最原始的样子,有着最纯正的古体诗血统。故而唐代以来的古绝,也以五言为主。我们耳熟能详的《静夜思》《寻隐者不遇》都是五言古绝。特色是自然朴茂,它整篇的题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不可捉摸与点破的整体氛围。譬如以上所举两首诗,你再怎么拆解分析,它也无甚机巧,却同时不可逾越。当然,五绝也有律绝,也有对仗工整、如截律诗的篇目,这是创作丰富的结果,并不代表全部,亦不代表本色。
七绝与五绝同为绝句,但血统更偏向近体诗。七言诗的出现较五言诗晚,自文人七言诗(曹丕《燕歌行》)出现,一直到隋,虽有七言之体,但五言一直占据主流。七言诗的真正发达在唐代,而同时成熟的还有近体格律。所以七绝入律自然而然。我们耳熟能详的篇目实在太多了,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等,它们都是近体绝句。
七绝的特色在于流畅而颖锐,它是一把匕首、一位刺客。铺陈、转折、抖包袱,都要在四句之内完成,一击不中,则为失败。七绝中的古绝是小众部分,例如杜子美的《三绝句》。虽同为七绝,但气息与近体七绝很不一样,更像对古体短句的一种致意。
五律是古体到近体的接引者。唐诗中第一首格律完整的律诗叫做《野望》,作者王绩是隋唐之际人。五律的五言体式使它很接近古体的风味,而作为律诗的两联对仗,也可以从魏晋五古里找到骈俪传统。但另一方面,格律对字句的规度,同样使它具备了五言古体所不常有的凝肃精炼。这两种风格的前者可以王维为代表:《山居秋暝》、《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归辋川作》、《江汉临眺》等。后者可以杜甫为代表:《登岳阳楼》、《江上》、《旅夜书怀》、《别房太尉墓》等。
诗的发展,自四言而五言而七言,自古体而近体。在诸体之中,七律成型最晚。盛唐时期,李白、高适、王维的七律也很少,且颇有失粘、失对、重字。直到杜甫,才稳定下来,法律日密。七律的成长基本在格律环境中进行,故而有着最纯正的近体血统。七言多于五言,律诗长于绝句的特色,使得它在有限的篇幅内,拥有最多的变化。 后世诗人,倘若擅长绝句,我们可以夸他有才情,有天分,却大可不必夸他有功力。但一位诗人七律作得漂亮稳重,那必定于诗功力精深。
下面再补充说下汉乐府。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在思想性上,它主要有反映以下内容: 一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二是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痛苦;三是批判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在艺术性上,主要有 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叙事性成分占了很大比重,并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汉乐府开始开创了中国叙事诗的新纪元;二是大量运用比兴,是以前的诗歌所没有的;三是形式多样,有四言句,有五言句,有杂言句,语言活泼生动。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传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它与近体诗的区别在于:句式比较灵活自由,比兴的大量运用,形式多样,语言活泼生动。而绝句,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平仄、押韵,讲究语言的凝练,意境的营造等。
备注:此文根据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