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的背后,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2017-12-05 19:10阅读:
“摄影”是一门离我们生活最近的艺术,它关乎审美、情绪、心境,并述诸于视觉,是视觉的一次革命性的集成。从眼神的投射,到心灵的反应,再到对欲望的摄取,光圈、焦距的调控,最后是快门的确认,我们可以得到那份预期的快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李栓科
这里
三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
展示他们喜欢的作品
为大家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跟地理君一起学习吧
▼
袁蓉荪,多年来,他一直关注着文化传播与文明传承,在寻觅历史文化的过程中,他致力于摄影的纪实性,在作品中融合了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并以民俗的、社会的、艺术的语言表达出来。
历史文化承载灿烂文明,影像记录见证社会历史。袁老师认为,走心的纪实摄影,接轨心灵,通向历史。图片的时代信息反映当代性,人的社会生活与人的介入痕迹最具时代性。自然而然,平中出奇,观赏性和思想性结合,引人入胜使人回味思想的照片才是好照片。
巍峨的大佛,渺小的众生,等到黄昏最后的一抹夕阳,投影游人于佛身。好照片是等出来的,把握时机很重要,时机大多会转瞬即逝。
1400多年前的佛像与当代的人,一动一静,时空穿越。石窟的背光面光线很暗,需要适当补光,走过的人也是很好的比例参照。
释迦牟尼涅槃佛一卧千年,看众生插秧收获,念百姓喜怒哀乐。村民供奉大佛,佛祖护佑众生,生生息息在一起,慰籍心灵,一片祥和。对称平稳的构图,在活泼的生活场景中表现出庄严。
这个国宝石窟进深5.6米,洞口亮里面黑,光比非常大,正常没法拍摄。便采用光绘手法,固定相机慢速拍摄,袁老师亲执灯盏绕洞挥舞成像,一气呵成,以灯光为洞窟照明感光,又把光绘轨迹与洞口两根龙柱有机融合,使古老的石窟有灵动之气。
夜暮中的暖色大佛,俯看冷调寒江,一望千年。夜景拍摄时间段很重要,天色早了天不蓝,晚了天空全黑光比大。夜幕初始华灯初上时,因色温高而天色蓝,冷暖对比,光比适中,此时夜景拍摄正当时。
老瓦房、古牌坊、形形色色的时代路人。拍摄古镇,难得人间烟火,如空空的老街古建筑是死城,哪里有生活气息。自然朴实的百姓生活,才会留下难忘的乡愁记忆。
乡土的老照相馆,土墙绘背景,向往美好,留下10年前低像素的卡片数码相机开始进入乡村的影像。画面信息需适度,室内家具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时代信息,一旁的老婆婆疑惑地看着孙女们,想着自己过去在这里拍照有什么不同。
扎溪卡草原上的松格玛尼石经城,千百年间虔诚的藏族人民用一块块刻画心愿的玛尼石片堆砌而成,一座震撼的石头城。草原深处地僻人稀,藏族小孩与牦牛自由生长,她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适当把握主体与背景关系,抓取羞涩孩子们的情绪,用环境烘托气氛。
以藏传佛教塔寺结合的建筑白居寺入云的塔顶为中心,带入远处的江孜古堡,突出地域文化信息,天空的云层有时可借助其气氛。拍摄时,等塔顶有人绕塔转经祈祷,才拍下这张照片,人与佛塔天地间。
谢罡,
退役上校,他是一位退役军人,长期专注西南人文风光题材摄影,著有《雅鲁藏布大峡谷里的墨脱》等专著。在他的军旅人生路上,从云南的高地到西藏的山峰垭口,印满了军绿色的脚印。在平时生活中,他喜欢用地理知识来充实生活,他认为,地理让人活得真实、充实。
【一:把握拍摄对象与相邻景观相之间的地理关系。 】
高原地区既有突出的雪山、冰川、植被、草原湿地、地质地貌等自然景观,又有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风俗节庆和生产劳作等鲜明的人文景观,拍摄时容易在“单打一”图片中徘徊。
建议尽量抓住个体与整体相互联系的要素,主题之下合理取舍,综合表达,相得益彰。有的“绿叶配”,有的“画龙点睛”。总体让人一眼知道是哪个地区的图片,一幅图片背后尽量有多样化的故事叙述。
谢老师力求在展现经城的基础上,体现藏区牦牛要素,并引出牦牛“转经”和高原对流云现象。
主要展示峡谷与藏族村落“一村一佛塔”的特点。
图里的冰川只有一小部分,而重点拍摄构成冰川的冰碛地貌、融化的水流瀑布、冰川侵蚀痕迹、羊背石等要素,以此表现海洋性冰川特点。
【二:熟悉高原地理特征 , 预测可能,预先“构图” 】
需要长期认识、积累高原地理气候特征,这对先期主动把握拍摄很重要。
该村位紧邻怒江干热河谷,气候干热,水蒸发快,保持降水是种植庄稼的关键。当地藏族同胞在长期耕种经验中积累了用“田中田,埂中埂”的方法,有效减少了水蒸发,雪融时会出现一幅精美的叠状“树叶图”。
【三:高原拍摄内容丰富,原则上要避免“一镜走天下”问题,尽可能的使用不同焦段的镜头拍摄】
由于高原多种条性制约,多数摄影者携带摄影器材受限,拍摄中常常受“够不上,拍不全,艺术效果差”等问题。建议尽量带上长焦镜头和广角镜头各一支,走不到的远景用长焦拉,近景用广角拍,基本能保证拍摄效果。
卡布,
一位资深的户外探险摄影师、纪录片导演,10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他致力于用相机去记录最真实的人文地理,他走遍过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他以独特的视角发现着不同的藏地风光。
拍摄,有时候也是“无中生有”,所以需要充分预想场景,用大脑先行构图。
沙丘一直存在,在霜降的时节或者是飘雪的季节,卡布老师说,虽然他在脑海先有过想像,但大自然还是给了他惊喜。
卡布老师想像过漫天的银河与月光的光芒,于是他在一个有月光的夜晚使用了不同于人眼视角的鱼眼镜头,用鱼眼镜头把银河和月光收入画面。星光和月光其实可以并存,它们都是光线,那么也有色温高低,也有光影的变幻。
牧民是羌塘的主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可以预判他们的行为,可以拍出生动的场境。摄影师不能只是路过与你生活不同的人们,需要更多的融入他们的生活。
有星空且地景清楚的照片,一定需要适当的光线,学习天文知识是必要的。摄影早已经是一门复合学科,非常考验摄影师的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
卡布老师得出的结论是,适当的月光(初升时,月光很暗,还不能是满月,这时的光线在相机长曝光时刚好把地景展现清楚,而星空并没有因为月光太亮而被掩盖)这种时机的掌握,需要专业的天文软件进行计算,摄影师自己也需要找到合适的机位和时间对应。
摄影也可以像创作一幅油画一样去创作,把你的画笔换成相机,这是可能、也是可以实现的事。
了解你的拍摄对象,有助于你拍摄方式的发散思考。
“冈仁波齐”是藏族人对“冈底斯”的尊称,“冈仁波齐”的正确读音应该是“冈”字之后稍有停顿再念出“仁波齐”三字。“仁波齐”本意是“转世者”,可世俗化地理解为“珍宝”,“山中珍宝”专指“冈仁波齐”,
除此再无一座神山能得此头衔。
如上所述,当你明白它的由来,也就明确了它的地位,如何拍摄也就有了基调。
你喜欢摄影吗?
喜欢拍什么类型的照片呢?
有什么摄影小技巧与大家分享吗?
* 本文图片均由摄影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