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封山之作,回到中国

2019-05-18 18:31阅读:
2019年5月16日
贝聿铭先生逝世
享年102岁
一代华人巨星就此陨落
封山之作,回到中国
贝聿铭是谁
1917年
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广东
苏州名园狮子林
曾是贝氏家族的私宅
在狮子林里
贝聿铭度过了一段童年时光
封山之作,回到中国

苏州狮子林
10岁那年
他随父亲工作调动搬到上海
中学的每年暑假
都会去苏州的祖父家居住
他曾说
“儿时记忆中的苏州,人们以诚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之首,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穿梭在狮子林、西花桥巷、
假山中的山洞、池塘、石桥、瀑布
这些传统中国文化的印迹
更让他意识到
建筑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
r> 封山之作,回到中国

早年时期贝聿铭
1935年,他前往美国留学
避过了日军侵华的罪恶炮火
从小的中西方教育交融
使得他的性情兼具中西
一方面
他熟谙西方制度、社会规则和礼节
另一方面
名门望族的传统式教育
让他深谙人情世故
将狭小工作室粉饰一新
通过社交和礼貌
赢得肯尼迪遗孀杰奎琳的认可
拿下肯尼迪图书馆项目(1964年)
就是一例
这也是贝聿铭在国际舞台的成名之作

封山之作,回到中国
主持波士顿汉考克大厦(1967年)
因玻璃脱落
贝聿铭的建筑师生涯近乎跌入谷底

封山之作,回到中国
在扩建卢浮宫(1981年)时
他遭遇重视传统与荣光的巴黎人的批评声

封山之作,回到中国
但他的百年人生
恰恰克服了这一个个艰难情境
赢得了世人一次又一次的惊叹
历经美国现代主义的洗礼、
国际社会对华人的偏见、
以及对挑战传统带来的批判
贝聿铭以美籍华人的身份
站在国际建筑师百家争鸣的舞台
他却始终说:
“我是苏州人。”
为中国留下的作品
长达7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
贝聿铭在世界各地留下的不少作品
都成了所在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封山之作,回到中国

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封山之作,回到中国

日本·美秀美术馆
封山之作,回到中国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封山之作,回到中国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无论是建筑的平面、立面还是造型的处理
贝聿铭常常会恰到好处地用上
三角形、矩形、菱形等纯粹的几何线条
或锥体、柱体等几何形体
以古老的图式语言表达深刻的建筑内涵
强化物体鲜明特色的属性
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因此运用几何性构图
成为贝聿铭最明显的设计风格之一
贝聿铭始终坚持着现代主义风格
在将建筑人格化的同时为其注入东方的诗意
在心心念念的祖国大地上
他也留下了不少经典建筑
封山之作,回到中国

中国银行(香港)大厦
中银大厦是中银香港的总部
位于香港中西区中环花园道1号
高315米,由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
以竹子(节节高)的形象作为建筑主题
封山之作,回到中国

北京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由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
位于北京的香山公园内
融合了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环境艺术
内有十八景观
山石、湖水、花草、树木
与白墙灰瓦式的主体建筑相映成趣
封山之作,回到中国

澳门科学馆
位于澳门新口岸填海区孙逸仙大马路
占地面积六万二千平方米
主体由一个倾斜的圆锥体、一个半球体
和一个菱形的基座组成
这三部分的功能分别是
展览厅、天文馆和会议中心
建筑物的外墙以银灰色的金属铝板饰面
辅以深色的花岗岩
从远处眺望,外形科学味甚浓
封山之作,回到中国

台中路思义教堂
教堂座落于台中市东海大学
校园内的一块开阔草地上
设计构思阶段为贝聿铭、
张肇康与陈其宽合作
之后的执行与施工监造
主要由陈其宽负责
教堂外观,看上去像是祈祷的双手
四片干干净净的混凝土
用最少的方式
展现了最完美的力与美
封山之作
21世纪到来后,贝聿铭再次回到中国
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
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
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
封山之作,回到中国
如今我们能看到
苏州市东北街上
拙政园与太平天国忠王府之间
夹着一座非常现代的建筑
但它却能够与周围两座古典园林融为一体
毫无违和感
封山之作,回到中国
这座建筑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
把建筑主体置于院落之间
使之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这就是师贝聿铭的封山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
封山之作,回到中国
在现代建筑历史上
贝聿铭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
在将建筑人格化的同时
他始终坚持着现代主义风格
与其说贝聿铭是对传统中国建筑文化的创新
不如说那是古老文脉在新时代的延续
而今这位巨星陨落
戳痛了许多中国人内心
对华人建筑师视若珍宝的珍重之情
人已去,挥挥手
就道声珍重
贝聿铭先生,请走好
话题
你还知道哪些贝聿铭的作品?
了解哪些关于他的故事?到留言区聊一聊吧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