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王羲之《姨母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附释文和艺术分析)

2020-12-11 08:09阅读:176
友情提示:点击图片均可放大
王羲之《姨母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附释文和艺术分析)X


《姨母帖》为东晋王羲之作品。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姨母帖》为唐摹本,6行,42字。作品书法风格,不类传世王羲之诸摹本。其朴厚而多隶意,殊少遒美俊逸之姿。公元696年由唐代武则天命人双钩廓填,集于《万岁通天帖》中。

《姨母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一帖。曾摹刻于宋《元佑秘阁续法帖》、《戏鱼堂帖》、《汝帖》,明《停云馆帖》、《真赏斋帖》,清《三希堂法帖》等丛帖。

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大意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突然遭遇姨母哀事,心中被哀伤摧迫,悲痛之情难自禁。奈何、奈何!因为(哀痛伤感)反复涌现,凄惨之情充塞(胸间)
,以至于语无伦次。王羲之顿首再顿首。

王羲之《姨母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附释文和艺术分析)

朴拙书风
《姨母帖》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姨母帖》帖中字势,宽广均平,正面迎入,有古体本色,'姨母'二字敦朴圆厚,其横画是弧势,意谓重心居中,无所偏倚,……王羲之喜将横画和竖画,变斜变曲,在《姨母帖》的'日、顷、固'字,如画半圆,加强字的灵动感。……《姨母帖》古貌磅礴,无楷书提按之笔势,亦无后世行书跌宕之意态,光芒尽敛,火气全无,或顿或曳,与隶体也不相同,得知羲之以古拙胜,而不专尚姿致。

王羲之《姨母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附释文和艺术分析)

帖中文字虽属行楷书体,但书法中还留有隶书遗意,笔法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整体风格厚实凝重。

王羲之和他的姨母感情十分深厚。从帖文来看,王羲之突然得到姨母噩耗后,心情十分悲痛,连正常的事务都不能安顿料理了。

《姨母帖》在王羲之的书法中属于'过渡型'的书体。它对研究东晋书法,和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发展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王羲之《姨母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附释文和艺术分析)

《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内收王氏家族二十八人法书。王方庆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6)上进武则天,武命人临摹后将原本又赐还王方庆。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此帖曾摹刻于《戏鱼堂》、《真赏斋》等丛贴。现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杨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这些都是隶书笔势孑遗。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还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较接近。

王羲之《姨母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附释文和艺术分析)

王羲之的法书字体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王羲之代表作之《姨母帖》其高华的艺术感觉不言而喻。

《姨母帖》的文字内容格式与唐代张怀瓘《右军书记》记载的'十一月十八日羲之顿首、顿首,从弟子夭没,孙女不育,哀痛兼伤,不自胜,奈何、奈何!王羲之顿首'一帖相近。'因反惨塞',是'因为哀痛伤感反复涌现,以至于凄惨之情充塞胸中'之意。王羲之作品中吊丧类信札多有'临纸咽塞'、'省卿书,但有酸塞'、'时垂告慰,绝笔情塞'之词。 王羲之和他的姨母感情十分深厚。从帖文来看,王羲之突然得到姨母噩耗后,心情十分悲痛,连正常的事务都不能安顿料理。《姨母帖》中第二行'顷遘'下空出半行,'姨母'二字提行,以示尊敬,此种格式,在宋人尺牍中大量使用。于此帖可知,这样提行以表示尊敬的书仪格式,早在东晋业已有之。

王羲之《姨母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附释文和艺术分析)
陈忠康临《姨母帖》

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糅合、脱胎、出新。一般评价书法,要求师承有序,技法纯熟,气息高古。故而讲究笔画出处,字法胎息古人。然而,一味沿袭又是拾人牙慧。所以,两难之中,兼容并蓄遂成通途——张家借、李家拿,进而吃“百家饭”,所谓“集古也能自成家”,比如米芾。但此时因符号尚未统一,有生拼硬凑之嫌。只有不断糅合,才能最终圆融。成功者,必然大象无形;半通者,称为所谓破体;失败者,只是杂拌而已。
真正的创作,需要脱胎换骨,得意忘形。此时技法娴熟、见识提高、审美确定。书者心手两忘,信手拈来,随心所欲不逾矩。笔下作品,传统基因有迹可循,作品面貌似也不似。细察其间,却又不乏独创。最后,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自成家数,独树一帜。书家之名,方可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送一副名联:
笔是山,墨是海,排山倒海;
临其意,摹其形,得意忘形。

王羲之《姨母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附释文和艺术分析)

作为千古书圣的王羲之,其不朽的地位往往与《兰亭序》相关。但《兰亭序》已是新变后的体式,其实并不能反映王书“承古开新”的创变轨迹。在几乎所有右军遗迹(摹本或刻本)中,《姨母帖》要数最能表明右军创变过程的书作了。

王羲之《姨母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附释文和艺术分析)

一、古意犹存 王羲之生活在东晋时代。虽然史书记载,汉张芝、魏钟繇等前代书家已在书法创新方面取得成就(如传张芝《冠军帖》已为新体草书),但值得可信的手迹流传微乎其微,而且,考古发现的大量的楼兰文书让我们明白东晋书体大多依然旧意浓重,与右军新体在体貌上迥然有别。我们固不能否认当时的书家已在有意无意地作着新变的尝试,但要说真正成功者,当首推王羲之。《姨母帖》作为王书早期的代表作,其古意自然十分明显。我们姑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姨母帖》的古意。 一是用笔、体式存有旧体笔意。所谓旧体笔意,指自秦汉(甚或更早)以来日常所写隶或草书所有随笔而出的书写习惯,少提按,但不乏力感,尤以汉简书最明显。后来的草书或楷书以保存隶书笔意为古意。这是从形式上对古意的理解。二是透过这种旧体笔意而有的纯朴、自然、真率的审美特性。孙过庭《书谱》有“古质而今妍”语,虽语对钟张与羲献而言,但其中含义之别,不难理解。而把这句话用在《姨母帖》与《兰亭序》上,笔者以为也极为贴切。 《姨母帖》遗存率意的旧体用笔见有多处,如首行“十一月十”、“日”、“之”字捺脚、“顿”左部;第二行“顿”、“顷”、“通”底捺;第三行“姨”、“痛”左竖,“摧”左竖及右“佳”、“剥”末笔、“情”字“月”部;第四行“何”等;第五行“羲”字“”笔,等等。其结字宽博,字与字之间连带不多,这些都是旧体所有的特性,尤为隶意所有的特性。 不过,《姨母帖》所有的古意,与逸笔草草的汉简或楼兰文书等已有明显不同。王羲之在率意之中间,有含蓄、凝重的感觉,使此作在格调上高出了许多。王羲之《姨母帖》笔法新变端倪


二、新法伊始 何以《姨母帖》率意之中得凝重,或许与其尝始新的用笔法有关。 我们先来作一些对比:首行“一”、“十”、“三”,第二行“首”,第三行“痛”横画写法各不相同,有以旧法者,有以新法入旧法者,有较完整的新法者。“十”横为完全的旧法,但以率笔为之;“一”、“首”横为隶法,起笔藏锋且先左下后回锋向右;“三”底横也用藏锋,但似有新意;“痛”横则为较明显的新法。以旧法率意者线质虽实却平(“十”),若不以羲之的功力,或可能流于轻滑;以旧法隶意者线质温厚圆实,较耐看;以新法入旧法者既得形态之美,又不乏蕴实;纯粹新法者易流于形式。从意识上看,东晋时代文札多率意,羲之能在率意中间入有意,以致线质不趋流俗,故尔有凝重感。倘使不具备藏逆而任笔为体,《姨母帖》恐怕难有这种深沉的魅力。

三、结字宽和、章法自然 《姨母帖》在王书中显得特别,最直接的原因是其结字的外拓。倘我们不知此为王书,则极有可能与颜书相混淆(或许颜真卿从此书中获得启示?)。此作首行“日”、“羲”、“顿”;第二行“首”、“顷”;第三行“衣”,第四行“何”,第五行“次”体态几与颜书无异。惟用笔有所不同,故《姨母帖》比颜书更见古意。 早期王书的这种宽博或与隶书有一定关联。隶变使篆之修长为扁方,其势变纵势为横势,故隶字多得宽博之态。东晋时刻石文字仍为粗实宽厚一路的隶楷(如《王兴之墓志》、《王闽之夫妇墓志》等),可以想见当时手书的体势也一定带有隶书痕迹(事实上确实如此)。《姨母帖》作为王书早期作品,存遗隶书体势也当属自然中事。

不过,与一般的文札不同的是,王书此作的宽博已然具有了某种关系———字与字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排列。从一般意义上讲,隶书多关注单字结构,其上下字的关系不作更多考虑;一般从隶变入的手书也多属随意列带,较少理论的思考。《姨母帖》则无论从行的关系或字的关系都恰到好处:既非紧张的咬合,又不是散落无序。每字大小看似相似,实则各有所变。如首行“之”字成分裂状,恰好给“羲”及“顿”之茂密提供了空隙;第三行“哀”字重写符号“∶”的空白则由第四行“奈何”之间的连带补实。 王羲之《姨母帖》笔法新变端倪

从行势上看,王书后来的跌宕转接已在此作中见出端倪,主要表现在第五行:“塞”、“不”势斜向右,“次”之“ノ”使其扭向左,“王”接上势,“羲”“”笔又侧向右,“之”又回向左。

《姨母帖》线质的凝重、结字的宽和、章法的自然而有序及新法的始萌使其既超然于时代之上,而又不失时代所有的古质与纯朴,这或许正是此作作为承古开新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

四、新、旧交变的书写技巧

尽管从王羲之的角度讲,新、旧笔法的交替是自然而然的事,其间并没有“夹生”的感觉,但对于后人,若想得到他这种有意无意的转接,却并非是件易事。其中相关的技巧有几个方面:


一是必须对旧体笔法与结字有基本的了解与实践。如对隶书笔法与结构的体会,对章草笔法与结构的体会及对俗体书的体会等等。

二是对新变后的笔法的认识。 王书新变后的笔法,在其后几帖中已见完整,但因手札多行间带草,所以要体会羲之新法,最好莫过《兰亭序》、《集王书圣教序》及《何如帖》等行书。新法比于旧法,最明显处,是提按分明,节奏外显,转带起迄明朗,尤多牵丝细笔,笔画粗细变化丰富。王羲之《姨母帖》笔法新变端倪

试比较同字新旧笔法的不同表现。

三是对新、旧笔法的融合。既得新笔法的体念,又懂得旧笔法,才能有将新旧笔法融合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性仍旧筑基在熟能生巧上,若仅仅只是两种笔法的凑合,无疑会使线条及结构变得生硬。而且,懂得新笔法者往往排斥旧法,善用旧法者又难于体验新笔法的精致。所谓古朴而精微,便是新旧法交合而生的一种美感。譬如说:《姨母帖》“十”字以旧法,但行笔的稳实却有一种走向精微的趋势;首行“之”字末笔,爽而缓,既似旧法,也似新法;“塞”看似用新法,但古意绵绵……依笔者体会,以新法而不尖刻,以旧法而不荒率,入笔藏露相生,用笔迟速得宜,收笔稳而自然,方为新旧笔法融合的妙策。

王羲之《姨母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附释文和艺术分析)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