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上学时候学的那些东西我早都忘光了,书本知识也早都还给老师了。老师们听到这些话时,难免会觉得有点儿尴尬:敢情我课堂上吧啦吧啦讲得东西都是废话,说忘就忘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这样说没错。从小到大,我们听老师们讲过许多堂课,学过文科理科许多门不同的课程,忘掉一些东西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脑子里塞满了学过的所有琐琐碎碎的知识,那么可能也就没有了更新资源的空间。有时候,遗忘正是为了更好地获得,所以,把学过的一些知识“还”给老师也很正常。不过,都还回去的说法就有点儿夸张了,事实上,我们学过的东西,早已刻在脑子里,内化为一种思维的方式,平时用不到的时候,它就在那静静地蛰伏着,到了关键时候,会被突然触发,为我们解决当下的问题打开思路。“书到用时方恨少”,恨少的原因可能不是因为忘了,而是因为储备不足。
对于老师,也没有必要因为多少年以后学生会把学过的知识还回来而沮丧。因为除了点点滴滴的知识灌输外,老师们在课堂上的苦口婆心,总会有那么几句话能触动学生的心,张三可能忘了,李四却会得。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学生对老师的回忆,谈到对于某人来说刻骨铭心的情节,却会有曾经同坐在一个教室里的同学惊讶地说,“我怎么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也就是说,老师的影响力是发散型的,一些同学传承了老师讲过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另一些同学则实践了某些具体的知识,“润物细无声”,大抵就是这样的吧。
德国学者斯蒂芬·格伦德曼与卡尔·里森胡贝尔主编的《20世纪私法学大师——私法方法、思想脉络、人格魅力》一书,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以来四十位德国私法学者的故事,而讲述者则正是这些学者们的“门生”,即他们的“学生、研究助理、追随者或伴随一生的对话者”,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门生视角”,是“门生眼中的导师们”。导师们的学术贡献自然是要重点介绍的,导师们对学生的指导方法、讨论课的氛围、对学生独特的影响力,也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而导师们的生平,更是将鲜活的学者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读完此书,我们不仅能提纲挈领地把握某位学者的学术观点,还能让我们浸润于大师们春风化雨般的感召力下,这是通常在阅读学术书籍时不曾有过的体会。
老师在课堂上“授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这样说没错。从小到大,我们听老师们讲过许多堂课,学过文科理科许多门不同的课程,忘掉一些东西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脑子里塞满了学过的所有琐琐碎碎的知识,那么可能也就没有了更新资源的空间。有时候,遗忘正是为了更好地获得,所以,把学过的一些知识“还”给老师也很正常。不过,都还回去的说法就有点儿夸张了,事实上,我们学过的东西,早已刻在脑子里,内化为一种思维的方式,平时用不到的时候,它就在那静静地蛰伏着,到了关键时候,会被突然触发,为我们解决当下的问题打开思路。“书到用时方恨少”,恨少的原因可能不是因为忘了,而是因为储备不足。
对于老师,也没有必要因为多少年以后学生会把学过的知识还回来而沮丧。因为除了点点滴滴的知识灌输外,老师们在课堂上的苦口婆心,总会有那么几句话能触动学生的心,张三可能忘了,李四却会得。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学生对老师的回忆,谈到对于某人来说刻骨铭心的情节,却会有曾经同坐在一个教室里的同学惊讶地说,“我怎么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也就是说,老师的影响力是发散型的,一些同学传承了老师讲过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另一些同学则实践了某些具体的知识,“润物细无声”,大抵就是这样的吧。
德国学者斯蒂芬·格伦德曼与卡尔·里森胡贝尔主编的《20世纪私法学大师——私法方法、思想脉络、人格魅力》一书,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以来四十位德国私法学者的故事,而讲述者则正是这些学者们的“门生”,即他们的“学生、研究助理、追随者或伴随一生的对话者”,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门生视角”,是“门生眼中的导师们”。导师们的学术贡献自然是要重点介绍的,导师们对学生的指导方法、讨论课的氛围、对学生独特的影响力,也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而导师们的生平,更是将鲜活的学者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读完此书,我们不仅能提纲挈领地把握某位学者的学术观点,还能让我们浸润于大师们春风化雨般的感召力下,这是通常在阅读学术书籍时不曾有过的体会。
老师在课堂上“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