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陶渊明诗《赠长沙公族孙并序》注释

2007-11-24 17:03阅读:233
陶渊明诗《赠长沙公族孙并序》注释

                     罗时叙

赠长沙公族孙并序(1)

  长沙公於余为族祖,同出大司马(2)。昭穆既远,以为路人(3)。经过寻阳(4),临别赠此。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5)。 
慨然寤叹,念兹厥初(6)
礼服遂悠,岁月眇徂(7)
感彼行路,眷然踌躇(8)

於穆令族,允构斯堂(9)
谐气冬暄,映怀圭璋(10)
爰采春华,载警秋霜(11)
我曰钦哉!实宗之光(12)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13)
笑言未久,逝焉西东。
遥遥三湘,滔滔九江(14)
山川阻远,行李时通(15)

何以写心,此贻话言(16)
进篑虽微,终焉为山(17)
敬哉离人,临路凄然(18)
款襟或辽,音问其先(19)。                 


【注释】

(1) 诗题在清代陶澍《陶靖节集注》中,为“赠长沙公”。他校说:“各本皆作‘赠长沙公族祖’。杨时伟曰:序,‘长沙公于余为族’一句,‘祖同出大司马’一句。题中‘族祖’二字,乃后人误读序文‘祖’字为句,因而妄增诗题也。(明)何孟春、何焯亦皆以‘族祖’二字为衍。今删之。”
袁行霈《陶渊明笺注》说,说陶澍等说“不可”。他认为此诗题在宋代毛氏汲古阁《陶渊明集》刻本中“原作‘赠长沙公族祖
’。兹参照序文改。”
本注释从袁说,定诗题为“赠长沙公族孙”。
此诗“长沙公”,为陶延寿。他承袭了“长沙郡公”陶侃的爵位。唐房玄龄等撰《晋书·桓玄传》:(元兴二年〔403〕)“长沙相陶延寿以(桓济之子,桓玄侄)亮乘乱起兵,遣收之。”相,丞相。百官之长,或居于丞相,而无实权。或称相国、司徒、大丞相。第一品。《晋书·陶侃传》:(永初元年〔420〕)“宋受禅,(陶延寿)降为吴昌侯,五百户。”
此诗当写于元兴二年至永初元年之间。
(2)“长沙公”二句:据唐房玄龄《晋书·陶侃传》,咸和四年(329),陶侃任太尉,被封为“长沙郡公”,威望势位已在诸顾命大臣之上。咸和九年(334),陶侃病卒,葬于长沙,享年七十六。成帝下诏追赠他为“大司马”。两晋为“长沙郡公”、“大司马”仅陶侃一人。据陶渊明《命子》、东晋颜延之《陶征士诔》,陶渊明为陶侃曾孙。据《晋书·陶侃传》,陶侃五世孙陶延寿承袭了长沙郡公的爵位。陶渊明是陶侃的四世孙,比陶延寿长一辈。族孙:族,宗族。于:如同“与”。族孙:一说:陶延寿之子。袁行霈《陶渊明笺注》:“陶侃之爵位先传其子陶夏,后传其孙陶弘、曾孙焯之、玄孙延寿,此指延寿之子。渊明为陶侃曾孙,故于延寿之子为族祖。”
元代李公焕、清代吴骞、当代龚斌等有另一说:此诗长沙公为陶延寿。
  袁行霈《陶渊明笺注》:“或可在‘族’字下断句:‘长沙公于余为族,祖同出大司马。”
(3)“昭穆”二句:昭穆:①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西汉戴圣编、春秋《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东汉郑玄注:“父曰昭,子曰穆。”②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的延伸:二世、四世、六世居于左,叫作昭;三世、五世、七世居于右,叫作穆。③指同宗世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南风俗,自兹已往,高秩者,通呼为尊,同昭穆者,虽百世犹称兄弟;若对他人称之,皆云族人。”既远:指世次相隔已远。路人:相逢如同路途上的陌生的人。
(4)寻阳:东晋江州寻阳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区西面。宋代毛氏汲古阁《陶渊明集》刻本为“浔阳”。晋代,概称“寻阳”,隋之后始有“浔阳”之称,故而本注释改为“寻阳”。
(5)“同源”二句:分流:以水分道而流来比喻分为不同流派。东汉班固《幽通赋》:“道混成而自然兮,术同原而分流。” 人易:人事变更。世疏:世系疏远。陶渊明此二句化自东汉末孔文举《与祖弟书》:“同源流派,人易世疏。”意思是说,他和陶延寿这一支同宗,一代一代,随着人事的变易,渐渐疏远了。
(6)“慨然”二句:寤:①本义睡醒。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寤,寐觉而有言曰寤。”陶渊明《时运》:“我爱其静,寤寐交挥。”②通“悟”,觉悟,醒悟。春秋《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寤擗(pǐ)有摽(piāo)。”厥:jué,其。厥初:当初的始祖。《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实维姜源。”此诗指陶侃始封为“长沙郡公”。袁行霈《陶渊明笺注》说,此二句“意谓慨叹于彼此之关系,而顾念其初之同源也。”
(7)“礼服”二句:礼服:①举行重要典礼时按规定所穿的衣服。东汉班固《汉书·礼乐志》:“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②服丧的礼服。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引用《汉书·夏侯胜传》:“善说礼服。”唐颜师古注:“礼之丧服也。”古人因血缘亲疏关系不同,丧礼之服也有别,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绸麻等五种。陶诗此处“礼服”,指的是宗族关系。眇徂:眇,同“渺”。徂,cú,往,去。眇徂:指年代远逝。
(8)“感彼”二句:行路:行路之人。眷然:顾恋徘徊的样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范滂传》:“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9)“於穆”二句:於,wū,表示感叹。穆:恭敬、壮美。於穆:恭敬赞美之辞。春秋《诗经·周颂·清庙》:“於穆清庙。”西汉毛亨《毛诗古训传》:“於,叹辞也;穆,美。”令:美,善。令族:望族名门。允构斯堂:指儿子能够继承父业。允:诚信,诚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允,信也。”堂:本义殿堂,后泛指房屋正厅正室,亦喻父业。西周《尚书·大浩》:“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shěn)肯构?”(若考:其父。底法:屋基的大小宽长。厥子:其子。矧:另外,况且,何况。)魏晋《尚书孔传》:“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况肯构立屋乎?”此典故的意思是,父亲已经奠定了建房的
规模,他的儿子却不肯为堂基,又怎么肯继续建造房屋?陶诗“允构斯堂”引用此典,一说是反用其意。
(10)“谐气”二句:谐气:和谐的气度。冬暄,映怀圭璋冬暄:像冬天的阳光般和暖。暄:暖和。映:辉映。怀:胸怀。圭璋(guīzhāng):宝贵的玉器。这句是说长沙公的胸怀与可与美玉相映生辉。这两句赞美长沙公气度温和,品德高尚。
(11)“爰采”二句:爰,语助词。采:光彩。华:通“花”。爰采春华:光彩如同春花。载:通“再”,又。警:惕。此二句赞美功绩卓著的长沙公光采如同春花,立身处事却又机敏练达、小心谨慎,如同警惕于秋霜之微。陶延寿屡立功业。唐房玄龄等撰《晋书·桓玄传》:(元兴二年)“长沙相陶延寿以(桓)亮乘乱起兵,遣收之。”南朝梁代沈约撰《宋书·高帝纪》:“义熙五年(405),慕容超率铁骑来战,命咨议参军陶延寿击之。”此二句典故出自于后汉崔琦《七蠲(juān)》:“姿喻春华,操越秋霜。”
(12)“我曰”二句:钦:敬佩、恭敬。战国《礼记·内则》:“钦有帅。”注:“敬也。”实:确实。宗:宗族。
(13)“伊余”二句:伊:彼,他。遘(gòu):相遇。云:语助词。在长忘同:陶渊明与长沙公相遇了,虽是对方的长辈,但是竟然忘记了和他是同一宗族。
(14)“遥遥”二句:三湘:原指湖南省的条河流:沅湘、潇湘、资湘。三湘,泛指湖南。此处指长沙公的封地。九江:晋代沿袭商周《尚书·禹贡》之说,指寻阳郡境内长江北岸一带,即今湖北省武穴市、黄梅县一带。此处指陶渊明所在的寻阳郡湓口及柴桑县,今江西省九江城区及附近一带。
(15)“行李”句:行李:使者。春秋左丘明等撰《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西晋杜预注:“行李,使人。”唐李延寿《北史·贺兰祥传》:“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行李时通:经常派人携来信函,互通音讯。
(16)“何以”二句:写:抒发,倾泄、倾吐。《诗以·小雅·裳裳者华》:“春秋我心写也。” 西晋陆云《失题》:“何以含忍,寄之此诗;何以写思,记之斯辞。”贻:赠送。
(17)“进篑”二句:篑:kuì,盛土的竹器。商周《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战国《论语》:“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此处“为山”指建立功业。此二句是说,加上一筐泥土,虽然很少,但积少成多,最终亦能成大山。此二句勉励长沙公不断进德修业,最终成就伟业。
(18)“敬哉”二句:敬:慎重地对待,不怠慢不苟且;敬谨。春秋《诗经·大雅·常武》:“既敬既戒。”战国《论语·学而》:“敬事而信。”东汉刘熙《释名·释言语》:“敬,警也,恒自肃警也。”离人:本义谓超脱人世。战国庄周等《庄子·田子方》:“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於独也。”此处既有本义,指陶渊明自己是超脱官场之人,还有“离别之人”之义,指长沙公。临路:上路,登程。
(19)“款襟”二句:款:诚,恳切。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传》:“谒款天神。”三国魏张揖《广雅·释诂一》:“款,诚也。”款襟:畅叙胸怀。辽:远。款襟或辽:再次会见,畅述胸怀,或许是非常遥远之事。音问其先:其:表示加强语气;以常通音讯为要。

版权所有,若需转载,请联系:luoshixu#163.com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