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大政以利国
发善心以恤民
王兆贵
子产治理郑国期间,曾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助人渡河。孟子听闻后借题议论:子产心肠好,却不知为政之道。如果十一月建好行人的桥,十二月建好通车的桥,百姓就不会为过河发愁了。
孟子的这番议论,大致想阐明这样一个道理:为政之道在于尚大德,识大体,办大事,而不在事必躬亲施小惠。这一治国理念,总体上得到后世推崇。
诸葛亮在处理蜀国政务时就曾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施政要从全局上解决普遍性问题,惠及大多数人,以小惠悦人不仅不可取,还有沽名钓誉之嫌。换成今天的说法,就是“作秀”。
那么,子产真的是在作秀吗?他的做法真的不可取吗?
春秋晚期的郑国,外有齐秦晋楚强邻环伺,内有七大家族明争暗斗,政局很不稳定。子产主政后,礼法并重,宽猛相济,采取自强图存的外交策略稳定周边,积极推行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变革。
一是“作封洫”,就是划清地界,以防发生权属纷争;挖掘沟渠,以利排灌畅通;承认私田并按占有量征税,以限制贵族势力侵吞田产;健全户籍,合理编组,以形成良好的城乡社会秩序。
二是“作丘赋”,就是建立与“作封洫”相配套的军赋制度,按土地占有量分担军需军备。
三是“铸刑鼎”,就是把刑律铸在鼎上,公布于众。
史书记载,子产执政一年,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拎重物,儿童也不用干农活;二年后,市场商人不虚抬物价;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不需服兵役。
王兆贵
子产治理郑国期间,曾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助人渡河。孟子听闻后借题议论:子产心肠好,却不知为政之道。如果十一月建好行人的桥,十二月建好通车的桥,百姓就不会为过河发愁了。
孟子的这番议论,大致想阐明这样一个道理:为政之道在于尚大德,识大体,办大事,而不在事必躬亲施小惠。这一治国理念,总体上得到后世推崇。
诸葛亮在处理蜀国政务时就曾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施政要从全局上解决普遍性问题,惠及大多数人,以小惠悦人不仅不可取,还有沽名钓誉之嫌。换成今天的说法,就是“作秀”。
那么,子产真的是在作秀吗?他的做法真的不可取吗?
春秋晚期的郑国,外有齐秦晋楚强邻环伺,内有七大家族明争暗斗,政局很不稳定。子产主政后,礼法并重,宽猛相济,采取自强图存的外交策略稳定周边,积极推行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变革。
一是“作封洫”,就是划清地界,以防发生权属纷争;挖掘沟渠,以利排灌畅通;承认私田并按占有量征税,以限制贵族势力侵吞田产;健全户籍,合理编组,以形成良好的城乡社会秩序。
二是“作丘赋”,就是建立与“作封洫”相配套的军赋制度,按土地占有量分担军需军备。
三是“铸刑鼎”,就是把刑律铸在鼎上,公布于众。
史书记载,子产执政一年,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拎重物,儿童也不用干农活;二年后,市场商人不虚抬物价;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不需服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