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维:长寿,你准备好了吗?
2018-08-17 10:18阅读:1,750
X
长寿,你准备好了吗?
- 作者:马 维
原载:《北京青年报》2018年8月17日第B2版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
作者:[英]琳达·格拉顿 安德鲁·斯科特
译者:吴奕俊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7月
对于当代人来说,长寿可能是我们能享受到的最好的生命礼物。在过去的200年中,人类的预期寿命一直在稳步上升,每10年增加2岁以上。这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出生在一个世纪以前,他活到105岁以上的概率还不到1%,但是如果你现在只有20岁,那么你有50%的概率活到100岁以上;如果你40岁,你有50%的概率活到95岁,而对于60岁的人来说,他们有一半的概率可以活到90岁以上。
听起来很棒,不是吗?可其实问题随之而来。过去,就像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的那样:“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死亡与税收,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无疑的。”这句话其实意味着,人们在潜意识里,是把长寿当作并不那么好的事情来接受的,因为他往往涉及虚弱、疾病、医疗成本暴增以及某些像老年痴呆症那样令人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
但长寿其实更应该是天赐的礼物,而非诅咒。因为长寿的人生,自然而然地要比短暂的充满更多的可能性。而我们应该如何用好这时间的馈赠呢?这大概才是应对长寿问题的关键。
在英国经济学家琳达·格拉顿和安德鲁·斯科特合著的《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这本书中,两位作者提示我们,随着长寿人生时代的到来,许许多多的人都必须改变人生计划,甚至在每一个人生模块上,都需要摆脱过去观念和做法的束缚,以应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多端的世界。
别了,三阶段人生
20世纪的职业人士,一般都会很自然地同意人生三阶段的观念:首先是受教育期,接着是就业期,最后是退休期。但这是按照人均寿命70—80岁左右的情况来设定的。想象一下,如果预期寿命延长,但退休年龄不变,那就肯定会出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的社会将根本无法负担巨额养老金。而我们所能想到的解决方案,无外乎就是两种:或者延长工作年限,或者削减养老金。而这两个选择,对于我们来说,大概都是避之唯恐不及的,这也就难怪人们会觉得长寿如同诅咒了。
事实上,按照测算,假设一个人活到100岁,将大约10%的收入存起来,并希望退休后拿到自己工作时最终薪水的一半,他们的退休年龄,居然要80多岁。的确是够让人沮丧的了。那么就没有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吗?作者的回答是,办法是有的,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自觉告别三阶段人生的观念和做法。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需要重新设计。
在人类寿命较短、劳动力市场相对稳定的时代,只需用到他在20多岁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或许就足以应付他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不需要任何重大的教育再投入。但现在,你大概就没法指望着靠重温那些半个多世纪前从学校老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上工作到70甚至80岁了——你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来重新学习和掌握新技能。
而这将带来人生三阶段论的解体。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将经历更多的过渡时期。比如,过去把18—30岁的人称作是标准意义上的“年轻人”,但现在,随着预期寿命的增长,人们的青春期,恐怕要从14岁,一直跨越到35岁。这也就是说,人们可以用于为自己的人生做准备的时期,越来越长了,不仅是职业准备期拉长,人们进入婚姻的年龄也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而且“晚婚”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现象——事实上,如果考虑到他们与自己的父辈甚至是祖辈预期寿命的差异,所谓的“晚婚”其实并不算晚。
而在职业生涯中,人们也将面对各种变化。想象一下,你一辈子可能会在完全不同的两三个领域里工作,而不是像现在的大多数人那样,基本只在某一个行业甚至是细分领域里贡献自己的专业才能。随着多阶段人生的展开,你可能会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多面手:22岁时是IT从业者;40岁左右回到学校念书,毕业后成为律师;到了60岁左右,又投身商海,做起了贸易,直至80岁退休,开始享受长达数十年的退休时光。在过去的年代里,大约只有少数精力特别充沛、才能特别突出的人,才会拥有如此大跨度的职业变化,但在之后的岁月里,这样看似剧烈的职业生涯转换,很可能成为众多普通职场人士的“标配”——这里暂且还未曾考虑到,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大量今天闻所未闻的职业都将应运而生。
想象一下,这离你并不遥远的一幕,是不是让今天的你颇感意外呢?而这本书的作者想要告诉你的就是,你得学会慢慢适应这种漫长职业生涯中的重大改变。
人生不再“单向度”
听起来有点让人心里发虚,是不是?可是你有没有想到,这样一种充满变化的人生,在向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远比过去丰富的人生选择呢?
在前现代的世界,每个个体从出生到死亡,都是被固定地嵌入在某种既定的社会结构里的,他所面对的世界,是在他出生之前就被决定的,并且只有很少的幸运儿能够拥有自由选择人生方向的权利。而在现代社会,个体的选择权看似大了很多,但其实大多数人,受制于传统的工作模式,也只能做一个“单向度的人”,难以挣脱枯燥乏味的单一职业生涯的牢笼,从走进社会的那一刻起,就成了社会这条流水线上一个看似不可或缺、其实可有可无的零件。而在多阶段人生中,人们至少有望给自己多一点时间。用来学习如何从一种职业过渡到另一种职业。人们也可能会因为获取了新的知识、探索了新的思维模式,而能够灵活变通,不仅令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出彩,而且由于收获了观看世界的不同眼光,建立了新的人际关系网,而窥见了世界另一面的风采,因此让人生变得更有趣,生命显得更丰盈。
更有意思的是,当人生的步调不再受限于“三阶段”之后,有关年龄的推测也会消失。现在,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是本科毕业生,你就知道他大约22岁。今后,年龄不再与生命阶段自然挂钩,50多岁重新进大学学习新专业或技能将不再是个例;当你告诉别人你是高级经理人时,人们也很难单凭职位猜出,你究竟是40多岁,还是已经年逾古稀了。
而在另一方面,长寿人生中比过去多出的大量时间,也并不是都花费在工作上了。人们对待闲暇和工作的态度也将可能有所改变。闲暇时间会更多,不过闲暇时的人,也将自然而然,而不是被迫得从事创造。就像今天我们已经在共享经济、零工经济中看到的那样,我们使用闲暇时间的方式,可能会从注重消费和娱乐,转变为更加注重投入和再创造。
长寿:超越财务问题
在今天很多有关未来世界的讨论中,我们常常会遭遇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财务。究竟怎样,才能为这个每个人都日趋长寿的老龄化社会解决养老问题呢?但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财务问题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并非解决了它就万事大吉。关键在于,要让长寿的人们拥有更多的幸福时光,除了应对可能的财务危机,人类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就个体而言,人们就需要灵活应对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在人工智能的时代里,创造出更多今天或许还无法想象的职业和岗位。对于政府来说,长寿的礼物不应该只是少数人拥有的特权。为此,政府需要制定政策,帮助那些不那么幸运的人实现长寿所需要的教育,以及职业过渡所需要的灵活多变。毕竟,我们无法容忍“只有少数特权人士才能享有美好的长寿人生”的设想。
其实,对于个体而言,还有一个必须面对的私人问题是:你觉得,100岁时候的你,将会如何评价现在的你?也就是说,你能确定自己现在所做的决定,是经得起未来的你审视的吗?
《百岁人生》这本书,帮助我们理解了我们可能的未来,即我们每一个个体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它及时提醒了我们现在该为即将到来的长寿人生做些什么,也为在世时间必将更长的人类获得更广阔的自由开辟了道路。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