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我与梨园界的一些交往(7)—我与余派翘楚—王少楼后

2009-05-22 00:53阅读:2,051
我与梨园界的一些交往
(连载 7
我与余派翘楚
—王少楼后人的交往
我与梨园界的一些交往(7)—我与余派翘楚—王少楼后X

近日,我参加了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教育中心的师资培训。这次参加培训的还有我的同事、好友、北京急救中心的专家杨海平女士,她家离培训地点不远。每晚培训结束后,我便到她家和她的先生聊天,杨大夫的先生王学栋大哥也是我的好朋友。
我与学栋大哥不仅酷爱京剧,还酷爱书画,彼此有较多的共同语言,经常往来。学栋大哥为人正派、忠厚、老实、善良、温和、不善言辞。但我们每在一起,却有聊不尽的话题。我从学栋大哥那里了解到很多梨园掌故、京剧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学栋大哥是国家京剧院的乐师,也是梨园五世之家、赫赫名门之后。学栋大哥家族关系如下:
曾祖王顺福先生为旦角演员,是梅兰芳大师的岳父。
祖父王毓楼先生工武生,梅兰芳大师的内弟,余叔岩先生的把兄弟。
伯父王少楼先生是余叔岩先生的弟子、义子,曾任北京戏校教务主任(郝寿臣先生任校长)。
王少楼先生的姑母是梅兰芳大师的原配夫人王明华女士。
王少楼先生的夫人徐咏芬是梅兰芳大师的琴师徐兰沅先生的长女。
女儿王怡现为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当红的著名青衣、刀马旦表演艺术家,第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毕业。曾获北京市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1991年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优秀表演奖。
我与梨园界的一些交往(7)—我与余派翘楚—王少楼后
我与梨园界的一些交往(7)—我与余派翘楚—王少楼后 孙毓敏、王玉珍怀念王少楼先生的文章。
王毓楼先生工武生,后来专门负责组班,“群喜社”就是王毓楼一手组建的。并约了梅兰芳、余叔岩,成就了梅、余搭班。梅兰芳首次到上海演出也是王毓楼一手经办,外地的演员到北京演出,都必须经王毓楼的邀请,才能成行,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艺术家和组织、管理者。
王少楼是王毓楼之长子,膝下无子,只有一女。因此,视侄儿王学栋如同己出。
学栋大哥的祖父王毓楼望子成龙,王少楼自幼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幼时曾在梅宅耳闻目睹过梅兰芳与余叔岩排演《游龙戏风》、《打渔杀家》的剧目。
王少楼8岁时,父亲便带他拜张春彦为师学戏,同时还请了一些优秀老师,谁好就学谁。如请李鸣玉教唱念、雷喜福教做功、李洪春教关公戏、茹锡九教《探庄》......王毓楼自己也教儿子武功,为了让儿子学习余派艺术,只要有余叔岩的演出,每场必到,不惜买“飞票(高价票)”。
1923年,王少楼12岁,由余叔岩的琴师带领正式磕头拜在一代宗师余叔岩门下学戏,并被余叔岩收为义子(王毓楼与余叔岩本来就是金兰之好)。当时,余叔岩与梅兰芳、杨小楼在梨园界是被公认的“三足鼎立”、“三分天下”。从此,王少楼得余真传,同年3月便挂牌公演。不久,入斌庆社,边演出边学艺。又特聘名琴师陈鸿寿操琴,并与陈鸿寿一起精研谭鑫培、余叔岩唱腔。王少楼很快成为蜚声艺坛的优秀青年老生艺术家,因天赋极佳、功底深厚,受到梨园界内外的极大重视。他扮相清秀俊雅、神采奕奕、表情生动、嗓音圆润而有韵味、文武兼备、唱念做打以余叔岩为宗、且无一不精,是余叔岩最得意的弟子,世称“小余叔岩”。当时的权威评论大家陈彦衡、苏少卿、徐筱仃、吴幻荪等人一致认为王少楼是难得的“全才”、“美才”、“学余最为神似”、“唱做不愧为余派真传”、“是可传余派之第一人”等等。王少楼曾与尚小云、荀慧生、雪艳琴、李万春等名家合作。1930年3月加入程砚秋的“鸣和社”,与程砚秋并挂头牌,合作长达10年之久。
王少楼给后人留下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期录制的32张(74面)唱片,几乎比余叔岩留下的唱片多了一倍。
我与梨园界的一些交往(7)—我与余派翘楚—王少楼后
王少楼在《二堂舍子》中扮演的刘彦昌。 我与梨园界的一些交往(7)—我与余派翘楚—王少楼后
王少楼扮演的众多角色。
呜呼!正当王少楼如日中天,突然嗓音失润,致使无法坚持演出。再加上违背科学的保护嗓音方法,如雪上加霜,一代大家的舞台艺术生命至此完结!
安云武在文章中说,每年春节给谭富英拜年时,谭先生总说:“你们给王先生拜年时,别忘了替我捎好去。你们王老师的艺术是在我之上的。他要是嗓子不坏,根本就没有我谭富英(我问起学栋大哥,可有此事。学栋大哥说,谭孝增亲口对他讲过:“我爷爷确实说过这话。”学栋大哥不让我公开此事。可见学栋大哥品德之高尚)”。
马连良也对安云武说过:“你们能遇见王少楼老师给你们开蒙、打基础,真是太好了,他教的多瓷实、多规矩呀。他这方面比我强。”
两位京剧大师如此推崇王少楼,可见王少楼当年的艺术成就之高。今天,我们只能从录音中欣赏到王少楼年轻时的演唱了,余派的精髓就是“刚劲儿”、“立音儿”、“韵味儿”“外柔内刚”等等,被王少楼表现的淋漓尽致,确实非比寻常!
1952年,王少楼被聘为私立艺培戏校的教务主任兼老生教师。次年,艺培戏校被政府接管,改名为“北京市戏曲学校”,有郝寿臣担任首任校长(后来马连良、于世文、孙毓敏等均担任过校长),王少楼仍担任教务长。后来,马少波曾到王少楼家中力邀他加入中国京剧院,被王少楼婉拒。他一直在北京戏校辛勤耕耘15年,先后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京剧艺术家,成为我国杰出的戏曲教育家,他为人谦虚、真诚、和蔼、德高艺精,在京剧界有口皆碑、享有盛誉。 我与梨园界的一些交往(7)—我与余派翘楚—王少楼后 我与梨园界的一些交往(7)—我与余派翘楚—王少楼后
以上是王少楼与弟子们的部分合影。其中有张文涓、梅葆玥、张学津、李崇善等名家。
难怪北京戏曲学校校长孙毓敏、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一起撰文称“只要一提‘王少楼’三个字,大家就会肃然起敬、赞不绝口,不仅因为作为余派须生驰骋大江南北,誉满京、津、沪、汉;也不仅因为他培育出了张学津、李崇善、安云武、赵世璞、杨汝震、谭孝增、蔡宝杰、李宝春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老生演员和教员,他那端庄的仪表、慈爱的笑容和他谦逊的美德、崇高的情操给人是他的每一个人都留下了深邃的印象。”“马连良、谭富英、李盛藻等同行都要敬他三分。”“仍然以正宫调的调门带着学生调嗓子”
王毓楼把艺术看的比生命还重要,把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自从儿子王少楼嗓子坏了以后,甚至把儿媳徐咏芬轰回娘家......老人家万念俱灰、痛不欲生,终于在宣武门外的铁道上卧轨自杀。学栋大哥对我说:“我为什么费尽心血,也要把王怡培养成才,就是为了让我爷爷在天之灵得到安慰,王家后继有人。”学栋大哥说到这里,已是眼圈发红,饱含泪水。
学栋大哥还对我说:“我为什么给女儿起名叫‘王怡’?就是希望她每天‘心旷神怡’,别象我爷爷和我大爷似的,我爷爷是为我大爷自杀的。其实,我大爷后来嗓子恢复了,能带着学生唱‘正宫调’,一上台就又不成了。就是心理素质的问题,那会儿也不讲心理治疗。我希望我女儿一辈子都快快乐乐的。”接着,学栋大哥又给我讲起了是如何培养爱女王怡的,提起女儿,他又乐得合不上嘴了......
京昆演出季北京京剧院演员-王怡
学栋大哥的爱女王怡的便装照。
学栋大哥为培养女儿王怡费尽心血,王怡从小在家学戏。学栋大哥为了给女儿增加热量,自己每天中午一个馒头、一碗白开水,戒了烟,从牙缝儿里挤出钱,给女儿买巧克力。每天接女儿下学后,先到孙元曾家练功。然后回家,等女儿做完作业、吃晚饭,再送女儿到和平门内迟连彪家吊嗓子;并请华世香(梅派名家李玉芙的老师)教唱......天天如此,风雨无阻。
为了既要练功、又要省钱,学栋大哥自己买布,请老母亲亲手为女儿缝制靠,请高盛虹先生(著名武花脸,与叶盛章合作《打瓜园》最负盛名)教授“靠功”、耍大刀花儿......
寒来暑往,1981年,女儿考上了戏校。每周六放假回家后,老师已在家中等候练唱。周日早开始练功,然后再到迟连彪家吊嗓子......王怡深知父亲的良苦用心,她说:“我自己不努力也不成。”
王怡毕业后,有了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包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女士在内的很多人都说她“台上很开窍,悟性高。”她先后与不少京剧名家合作演出,如与杜镇杰演出《伍子胥》,她扮演浣纱女;与张学津合演《游龙戏凤》,她演李凤姐;与王蓉蓉演《白蛇传》,她演《游湖》、《水斗》、《盗草》;与包飞合演《从军别窑》,她扮演王宝钏;并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岩先生合演《宰相刘罗锅》等等。王怡毕业后,学栋大哥仍请老前辈李金鸿为她说戏。尤其王怡考入第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更受到刘秀荣、谢锐青、杨秋玲等大家的教授,使得王怡的艺术水平更上一层楼。王怡的主要艺术特点是扮相俊美、表演大气、嗓音甜润、声情并茂、文武兼备。
我与梨园界的一些交往(7)—我与余派翘楚—王少楼后
我与梨园界的一些交往(7)—我与余派翘楚—王少楼后


王怡在《四郎探母》中扮演的萧太后。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