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热点分析:实施家暴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2018-11-21 00:20阅读:
自由执业-精神心理科-心理咨询师 栾静媛
热点分析:实施家暴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栾静媛咨询师原创文字,新浪首发,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文字部分不要做改动,配图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心理咨询师栾静媛 十余年线上咨询经验,擅长领域:婚恋辅导,女性心理,情绪减压,个人成长,性心理,亲子教育。
今天打开微博就看到这样一条热门消息:蒋劲夫承认家暴。蒋劲夫是知名演员和模特,出演过多部热门剧集,所以,这次被其日本女友中浦悠花爆出家暴丑闻,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想起前几年大名鼎鼎的疯狂英语创办者,被无数人视为老师的李阳长期家暴和自己生育了三个孩子的美国妻子,所以“名人家暴”、“英语老师打自己老婆”、“美国老婆被打”、“明星家暴,明星遭遇家暴等”新闻都形成了传播中的大众心理热点。
在中国“家庭暴力”经常被解读为“没文化的表现”,被打的往往也被人们想像成是“忍气吞声的传统妇女”,先入为主的认为通常都是那些文化素质不高、社会阶层低下的人才会对自己的生活伴侣举起拳头,然而,有研究表明家暴行为和受教育程度没有必然联系,不同社会阶层都存在家庭暴力或冷暴力,只是暴露几率大小的区别。
据全国妇联一项调查表明,在中国2.7亿个家庭中,30%存在家庭暴力,施暴者九成是男性;发生在夫妻间的家庭暴力,受害者85%以上是妇女,每年有10万个家庭因此而解体,而这项调查还未涉及冷暴力的问题。将近三分之一的家庭存在家暴,这是相当惊人的比例!
从心理学解读家暴形成的原因:
一,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认为人的攻击行为的产生,一般会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是“模仿”,二是“强化”。
具有攻击行为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先习得的行为经验主要来自父母或者抚育人,如果一开始从亲密的人身上学到的是这种最粗暴简单的解决心理挫败感的方法,比如当自己不听话时,父母就暴打一顿,把他修理得老老实实,那么,他自然会认为殴打和谩骂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通过沟通或协商处理问题解决矛盾,对他来说相对陌生。
当他也开始用暴力和攻击行为来解决问题时,如果没有受到及时的制止和惩罚或他所攻击的对象也向他服软了,那么,他的错误心理暴力行为就会不断受到强化,以后受到挑战和挫折时,便会习惯性老拳相向,于是,在他的心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认识——武力可以解决问题,而且行之有效。
二,在精神分析学说中一个专业术语“心理防御机制”,是指当人在生活中工作中有巨大压力时,碍于社会地位利益等原因,会压抑这种不如意不满意情绪,然后,把这种挫折感转移到他认为可以的时间、场合和对象身上通过暴力行为将被压抑的负面情绪宣泄出来并获得心理的快感,一旦心理行为机制建立起来就会成为固定的行为模式,导致回避内心真正的问题,极容易形成一种神经症。
这也就是为什么家庭暴力也会发生在如李阳,蒋劲夫,以及还有很多的社会名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身上,其实它是一种全球性的问题,背后隐藏着很多心理根源。
揭秘家暴特点和变化阶段:
1.家庭暴力不仅仅指殴打家庭成员的身体,还包括用言语或摔打家具等手段,从肉体、精神等方面折磨甚至摧残对方。
2.使用家庭暴力的人,在家庭以外并不一定是个暴力的人,但他(她)一定有需要从社会往家庭中悄悄转移的压力,或者在许多场合压抑自己真实的情绪反应。
3.习惯用家庭暴力来解决问题的人,看似自负,其实内心相当自卑,没有安全感,不允许别人挑战和质疑自己,哪怕言语或者眼神都不可以。
4.家庭暴力是有循环模式的,施暴者每次都会经过5个心理期:形成期、顽抗期、懊悔期、追究与承诺期、蜜月期。直至下一次暴力行为的出现。
5.家庭中的受害者,无论采取反抗还是沉默的姿态,都是对施暴者行为的一种强化,最好的办法是用温柔但极具力量感的语气安抚对方,避免自身受到进一步伤害。
6.家庭暴力中长大的孩子,很有可能在他(她)今后的家庭中重演这种暴力和冷暴力。
7.家庭暴力行为的矫正,必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大耐心,因为它的形成也是日积月累的。
8.如果你的生活伴侣流露出家暴的苗头,那么,可以在生活中多与对方探讨其性格和暴力行为的成因,了解和缓解其内心真正的压力和不安全感,督促对方进行专业辅导改变其行为模式。
9.如果你的伴侣或者父母已经开始对你进行家暴行为,请尽快求助相关部门以及法律帮助,远离危险,保护好自己!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