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音乐(Music)和声音(Sound)究竟有什么区别?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一种声音。声音的概念最大。但是,乐音,和普通的声音及噪音,区分在哪里?为什么都是“声音”,有些我们一听就知道这是音乐,而有很多却不是音乐,只是声音、杂音、噪音?为什么音乐会感动人,会引发人们的情感,而杂音和噪音并不会?
音乐之所以区别于其它的“声音”,之所以能引起人的情感反应,是有一些基本特征的。首先,是节奏和向前的流动性。传统上我们知道音乐有几个“要素”:旋律、节奏、调性和声等,其中最重要的,可以说是节奏。没有节奏就无法成为音乐。甚至仅仅有节奏、没有旋律,也可以成为音乐。有些现代派无调性的音乐,没有可辨识的旋律,仅仅凭着节奏和力度的变化,就能构成音乐框架。所以说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可以说是最重要的。
音乐,有一种简要定义,把它说成A progression of sounds(声音的行进)。是的,关键是,音乐是(按某种节律)向前流动的、行进的,而不是凝固僵死的。僵死的一个音符,无论音色多美妙,都不是音乐。只有当音符以一种节律向前行进起来,才有可能形成音乐。所以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是按着节奏向前流动行进的声音。在此基础上,才有旋律、和声,让音乐丰富起来。
音乐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各种反应?其实,在节奏、旋律、和声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带给人美感享受的因素——音色。传统的独奏乐器都具有美妙、或富于个性的音色。如果一种东西弄出声音来音色难听,即便它能方便地演奏旋律与和声,也没法成为重要的独奏乐器。音色,传统上不认为是音乐的一个重要“要素”,但事实上它对音乐的感染力影响很大。
从物理和声学角度看,所谓“音色”其实就是乐器在演奏出一个音符时,其泛音列(高次谐波)的构成和比例。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泛音列的构成,有些让人觉得好听,有些让人觉得难听。见下图:当一个乐器奏出一个基音,其频率的2倍、3倍、4倍、5倍、6倍、7倍、8倍,等等,都会有输出(其背后的原理是“分割振动”这里不详述)。这些就构成了其“泛音列”。虽然随着倍数和频率的增高,泛音是逐渐衰减的,但有些乐器的泛音能持续延伸很远直至超出人耳的听觉极限(20000赫兹)。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一种声音。声音的概念最大。但是,乐音,和普通的声音及噪音,区分在哪里?为什么都是“声音”,有些我们一听就知道这是音乐,而有很多却不是音乐,只是声音、杂音、噪音?为什么音乐会感动人,会引发人们的情感,而杂音和噪音并不会?
音乐之所以区别于其它的“声音”,之所以能引起人的情感反应,是有一些基本特征的。首先,是节奏和向前的流动性。传统上我们知道音乐有几个“要素”:旋律、节奏、调性和声等,其中最重要的,可以说是节奏。没有节奏就无法成为音乐。甚至仅仅有节奏、没有旋律,也可以成为音乐。有些现代派无调性的音乐,没有可辨识的旋律,仅仅凭着节奏和力度的变化,就能构成音乐框架。所以说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可以说是最重要的。
音乐,有一种简要定义,把它说成A progression of sounds(声音的行进)。是的,关键是,音乐是(按某种节律)向前流动的、行进的,而不是凝固僵死的。僵死的一个音符,无论音色多美妙,都不是音乐。只有当音符以一种节律向前行进起来,才有可能形成音乐。所以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是按着节奏向前流动行进的声音。在此基础上,才有旋律、和声,让音乐丰富起来。
音乐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各种反应?其实,在节奏、旋律、和声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带给人美感享受的因素——音色。传统的独奏乐器都具有美妙、或富于个性的音色。如果一种东西弄出声音来音色难听,即便它能方便地演奏旋律与和声,也没法成为重要的独奏乐器。音色,传统上不认为是音乐的一个重要“要素”,但事实上它对音乐的感染力影响很大。
从物理和声学角度看,所谓“音色”其实就是乐器在演奏出一个音符时,其泛音列(高次谐波)的构成和比例。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泛音列的构成,有些让人觉得好听,有些让人觉得难听。见下图:当一个乐器奏出一个基音,其频率的2倍、3倍、4倍、5倍、6倍、7倍、8倍,等等,都会有输出(其背后的原理是“分割振动”这里不详述)。这些就构成了其“泛音列”。虽然随着倍数和频率的增高,泛音是逐渐衰减的,但有些乐器的泛音能持续延伸很远直至超出人耳的听觉极限(20000赫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