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我写专栏《雪月花辑》的经过

2020-09-11 08:17阅读:
2018年12月份,文化出版人赵从旻女士推荐我为“甲和灯禅意生活平台”写日本文化专栏,当然是与日本禅文化有关的内容。我虽然研究日本文化二十多年,也写过一些禅文化的文字,但毕竟没有写过每周一期的专栏,尤其当时对“禅意生活”也没有明确认识。
仿佛是就职考试,甲和灯需要我先写一篇文章看看。我提交了小品文“房前一盆花”,结果,一拍即合,就照这种方式写。后来与甲和灯的合作者见面,他们说很喜欢这篇文章,并且还影响了他们公司的装饰。其实,禅是一枝花。
至于专栏的名字,是经过反复商量后由赵从旻定下来的——《雪月花辑》。因为,日本人把“雪月花”称为日本文化的一个象征,而这一词组又源自白居易的诗句“雪月花时最忆君”,正好可以把作为日本文化源头的中国文化与其在日本的发展联系起来。而禅,正属于这一文化发展脉络。
甲和灯的合作者几乎没有规定选题,只有铃木大拙的禅学和尺八等三四篇内容是他们约稿的。除了放长假,每周一篇着实在选题上花了不少心思,而且,写了一年后又续一年。于是,“一枝花”就演变出日本文化的许多内容,涉及四季花草和衣食住行甚至是古代和现代艺术,一共写了九十七篇。
这种类似禅宗公案的形式,看起来不成体系,却也是贴切的表述方式,当然,在选题上一定要有原则。与各民族的文化一样,日本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还有随处可见的八卦,《雪月花辑》只挑选我们认为的精华部分,尤其是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日本文化的长处。
日本有一种说法,禅在印度出生,在中国开花,在日本结果。那到底是怎样在日本结果的呢?而且,近代以来,许多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甚至国际舞台上异军突起,都与禅意识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个过程常常让我想到美丽的琥珀,美,难道不正像琥珀一样经年累月形成的?
日本审美被概括出许多特点,大雅与大俗都有,而且都很极端。就雅的方面看,有简素、自然、不均齐、幽玄、不完全或者译作残缺之美、闲寂等等特点。但从根本上说,我赞同设计师黑川雅之的观点,他认为,生活与艺术创作是为了缓解内心的不安,是为了获得安心感。至少,《雪月花辑》是从这个角度来选题的。
黑川先生认为,母体内的胎儿是最安心的,一旦离开母体,人就会遇到烦恼,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加,不安便增加。就如同佛教讲的“苦”,或多或少存在于所有人的人生。如何从“苦”中“解脱”出来?这是佛
教乃至人类永恒的主题。
但这不是专栏的主题,而且我也没有能力阐述这种大本元问题,我们只是围绕禅意生活,主要是在日本的生活与艺术中寻找一些案例进行分析,用案例来表述日本审美;通过发现生活中的美来获得安心感。
蔡元培、王国维提倡用美育起到宗教的作用,其实,尽善即尽美,尽美即尽善,在终极之处两者融为一体。于是,禅意生活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发现生活中的美,在这个意义上禅成为美的宗教。
日本文化偏重形而下,型的文化,尤其追求能使人与物之间产生幸福联系的审美。在这种文化意境中,人与物不再是二元分离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存在可以亲近的方式,尤其是通过巨匠的眼光和作品来感受。
可以说,《雪月花辑》是日本美的发现之旅。每一篇小品文都仿佛是旅途中的发现,最后把一个一个案例集合起来,既可以形成一些整体印象,也能感受每一件事物不同的细节。
其中,最有意味的是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的审美,比如怀旧的未来、绝望与希望交织、熟悉又惊奇等都有着东方辩证思维的特点;尤其是“隐”的表现形式,是东方文化的一个精髓。
正因为“东方”,就有了中日共同的原点,彼此在文化深层之处能够引起共鸣,而日本在文化传承以及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上又有许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所以,了解日本文化对我们中国人非常有启发。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