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大乘佛法的基、道、果:基础见地是世俗谛与胜义谛——基中观;修行道路是有相福德资粮与无相智慧资粮——道中观,通过修持道中观二资粮,将业力摧毁,证悟基中观二谛,认出本有的如来藏,令自心佛性显现;最终目的是获得果中观二身(法身和色身)果位。上士道就是这样实践大乘佛法的修持之道。


基于此而闻思、领会《佛子行》所阐述的大乘见地,对了脱生死将会有直接的帮助,我们把论典的精神融会于心并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能净化业力,所有的功德也都能逐步生起。


修二谛菩提心包括:修世俗谛菩提心和修胜义谛菩提心

第一、修世俗谛菩提心


分二:(一)入定修自他相换;(二)出定恶缘转为道用。


(一)入定修自他相换


颂词曰:
诸苦由求自乐生 圆满正觉利他成
是故己乐与他苦 真实相换佛子行


颂词直解:
轮回中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是自私自利、自求快乐而产生的;而慈悲与智慧皆圆满的佛陀果位,却是由无私地利益他人而获得的。所以,把自己的快乐和他人遭受的痛苦真实地相换,这是佛子的修行。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为什么要修自他相换。根本原因是快乐来自利他,而痛苦则自自利。虽然人人都希望自己快乐幸福,但真正能得到快乐、身心自在的人却寥若晨星。原因就是私心太重了,在私心的挟持下,就算有机会得到快乐自在,也被自私转化为烦恼痛苦。我们往往忽视了个中原委: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都跟因果息息相关。由于自私自利,使我们造做了无数的恶业,因此现实中必然会出现诸多不如意,苦多乐少。反之,若了解苦乐的因果关系,深知轮回中的烦恼、痛苦都是自私自利的产物,自然就会无私地帮助他人。伟大的佛陀就是利益众生的典范,他通过利益众生而彻底断除了业力锁链,超越了烦恼痛苦,圆满了所有的功德,获得了正等觉的果位。因此,为追随佛陀的脚步,将自己的快乐与他人的痛苦真诚地相换,就成了上士道行者的必然选择。


实修自他相换以入定的方式进行,入定并不仅仅是打坐、禅定,禅修的内容也不一定都是修空性,所谓的入定是指在座上专注于实修某一座法。比如,在愿菩提心的观修中,是停止一切杂念,将心平静下来,身、口、意集中专注于自他相换,这也就是止观双修的一种。出定的修持,就是下座后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面对种种不如意的对境时,将恶缘转为道用。


我们分三部分来理解颂词:1.修世俗谛菩提心的必要性和条件;2.修世俗谛菩提心的利益;3.怎样修自他相换。


1.修世俗谛菩提心的必要性和条件
颂词明确指出:世间、出世间的所有快乐都是由利他菩提心的功德所产生的;今生和来世大大小小的一切痛苦,全都来自自利的心态和行为。自私的破坏力强大,不仅使我们在轮回中深受痛苦,而且阻碍四无量心和菩提心的生起,导致我们得不到诸地菩萨的功德和遍智佛果。为了铲除自私及其根源——我执,所以要修菩提心。其中,以方便降伏我执的方法就是修世俗谛菩提心;以智慧根除我执的方法就是修胜义谛菩提心。本论修世俗谛菩提心的方法即是入定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以及出定时恶缘转为道用。


修世俗谛菩提心的目的是引发胜义谛菩提心。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中的萨热哈巴尊者讲到:如果凡夫想证悟胜义俱生智,必须依靠忏罪、累积资粮和成就上师的加持,除此以外还试图寻找其他方法都是愚蠢的。可见,为了证悟胜义谛菩提心,累积资粮十分必要。累积有相福德资粮的众多方法中,修世俗谛菩提心是最殊胜、最快捷的方法,所以初发心佛子必须精于菩提心的修持之道。


那么,生起菩提心的条件是什么呢?首先要具备大乘种姓,其次还要守持清净的菩萨戒。大乘种姓包括两种,一是自性住种姓:一切有情可以成佛或成就体性身的能依之住处,即染污心的真如法性。二是习所成种姓:佛性依靠造作可成佛身,依靠以闻思修为缘的造作而增长广大的性质。其外在表现就是心地善良、调柔谦和,对众生的慈悲自然流露,对大乘的空性智慧向往欣慕,这样的人受持菩萨戒并实修,则容易生起菩提心。而失毁菩提心的条件是:舍弃有情和佛果,也就是舍弃慈悲和智慧。这两项缺失任何一项,即舍弃了菩提心的根本。


2.修世俗谛菩提心的利益
我们从修持的利益与不修的过患两种角度来了解修世俗谛菩提心的利益。


总体而言,修持菩提心的利益是离苦、得乐,正如《入菩萨行》所说:“是故当尽心,勤行众生利,牟尼无欺言,奉行必获益。”“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除获正觉乐,必不逢今苦。”如果我们能依照寂天菩萨的言教,尽心尽力地去修持菩提心利益众生,一定能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如果能从往昔就一直奉行菩提心利益众生的事业,今生必定不会遭受痛苦。


我们深陷众多痛苦烦恼之中的原因,就是有你、我、他的分别,随后又反过来加固了对自我的执着,直接表现就是最在意自己,越在意自己烦恼反而会越多,这一点我们反观自心就能深刻体会。如果把对自我的执着减少,烦恼就会同时减轻;对自我的执着越重,承受的打击和痛苦就越难以忍受。而修世俗谛菩提心,不但能解决当前所承受的困扰,而且短时间内即可减少我执与自私,最终依靠胜义谛菩提心就能灭尽烦恼。所以,修菩提心能带来最为现实的利益,是现代人的心理医生和心灵妙药,是最佳的净业窍诀,同时也是聚集广大福慧资粮最有效的方法。既可自利又可利他,最终能获得智悲双运的佛果。


不修菩提心的过患,正如《入菩萨行》所说:“汝虽欲自利,然经无数劫,遍历大劬劳,执我唯增苦。”我们若不修菩提心,痛苦和烦恼会越来越增长,其未见的过患如《入菩萨行》所说:“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如果我们没有修持菩提心,不但不能成就佛的果位,而且在轮回中也无法得到快乐;其可见的过患,《入菩萨行》说:“后世且莫论,今生不为仆,雇主不予酬,难成现世利。”不用说后世得不到安乐,就是此生中也无法获得快乐。


现代社会,尤其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被无尽的烦恼所束缚,表面上打扮得光鲜亮丽,内心世界却隐藏着无数的痛苦担忧,充斥着挣扎和恐惧。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太自我了,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我而造成的,拥有一百万又想有一千万,有了一个亿,还想要一百亿......欲壑难填。之所以不知满足,就是因为我执和分别妄念,惯于攀比和缺乏安全感。所以,修菩提心就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了——把自己所有快乐都送给别人,把他人所有不好的都吸纳到自己身上,以此把自我放下。我执是无形的,同时也是无常的,我执不具有任何本具的自性。正因如此,才能够通过修行把它断除。只要生起一切众生都能幸福快乐的菩提心,为自我着想的心力就随之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身心自在和安乐。


3.怎样修自他相换
世俗谛菩提心入定的修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修自他平等的菩提心;第二,修自他相换的菩提心;第三,修自轻他重的菩提心。这三种学处次第渐进、拾级而上,这一系列修持都是要在座上入定而修的,如是在心中反复串习,才能逐步生起菩提心。


先修自他相换我们还做不到,首先要从自他平等开始实修。比如从自己的家人开始,对自己的父母长辈或配偶,希望他们和自己平等,我们不希望自己有烦恼,同样也不希望他们烦恼痛苦,这种快乐要相互分享。并且,仅仅在座上思维观修、懂得道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座下实践。


刚开始修持菩提心,并不是走路、坐车,或者边工作、边做事就能随意进行的,初学者很难做到身体在上班,心里在同步修行。所以,需要寻找一个静处专修。首先在诸佛菩萨前献供——供香、供花、水供、顶礼、祈请之后,以毗卢七支坐法开始禅修,以前行发心、正行无缘、结行回向三殊胜摄持,在寂止状态中禅修菩提心。


(1)修自他平等的菩提心
在座上入定时思维,我们不但没有慈悲心和利益他人之心,反而对他人生嫉妒、傲慢、嗔恨,甚至会伤害其他众生,这都是由于不能视自我与他人平等所导致的,其真正的根源,来自自他的分别执着。分别不仅带来不平等的错误见地,更令行者无法生起无二智慧,没有智慧的生命是无明且痛苦混乱的。


鉴于此,行者要令自他解脱轮回之苦,必须从两方面了知平等的原因:


从世俗谛而言,六道众生获得安乐、避免痛苦的渴望没有任何差别。寂天菩萨说过:“首当勤观修,自他本平等。避苦求乐同,护他如护己。手足肢虽众,护如身相同,众生苦乐殊,求乐与我同。”意思是,首先应当精勤观修,自己和他人本来平等,避免痛苦和希求快乐是我与众生的共同愿望,所以应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其他众生。一个人的手脚等不同部位虽然众多,但是把它们都当成自身的一部分来保护却相同;同样,众生的苦乐感受虽然各异,但是,追求快乐的意愿却和我完全相同。不管是你的怨敌还是亲朋好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得快乐,希望所有的不幸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这个角度而言众生都是平等一致的。因此,既然我们希望得到快乐,为什么不让所有的众生都得到快乐呢?怎能希望敌人不快乐并当他们不幸的时候却心生欢喜呢?这种既不利人更不利己的心态是毫无逻辑的,佛子的心中不应出现这样的污垢。


从胜义谛而言,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生命的究竟本性平等无别。通过这般深深思维自他平等,可以一视同仁地对待自他一切众生,断除珍爱自己、嗔恨他人的狭隘分别。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