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上塘和下塘7
——苏州老街巷之六7
我楚狂人
一、比较显豁的上塘和下塘7
3.桃花坞大街和桃花坞下塘2
桃花坞木刻年画
有点年纪的苏州人了解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从灶君像开始的,苏州人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烧柴灶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才逐渐从煤球炉——蜂窝煤——煤气罐——管道煤气一路走来的。而烧柴灶的年代家家灶上都有灶君像。每年腊月廿四“送灶”,灶君上天汇报一年善恶,家家要焚化旧灶君像。到年初再“请”新灶君像。这时候,是桃花坞木刻年画离苏州市民最近的了。
其实,桃花坞木刻年画远不止灶君像那样简单的单色或双色的印刷,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与天津杨柳青木刻年画齐名的民间工艺瑰宝。从工艺上来看,印制用彩色套版兼用手工着色,色彩多在墨线上套印红、黄、蓝、绿、紫五色。从内容上看,其题材有:武松打虎、白蛇传、西厢记、三美图、百子图、姑苏万年桥、苏州阊门图、花卉图、耕织图、大庆丰收年、拜月图、戏雪图、寿字图等
从传世的文物来看,木版画和木刻书籍差不多是同时产生的。起初,木版画主要用作书籍的插图,即绣象画,如“绣象全图”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木版画单独印行成为年画,大约是到南宋才出现的。苏州年画在明末已有完整的独特风格,当时被称为“姑苏版”年画。最早的年画传说是唐伯虎作的《风流绝畅图》。
清雍正、乾隆年间,苏州年画质量、销量空前提高,当时有五十多家年画铺,分设在阊门外山塘街一带,也有部分设在桃花坞报恩寺(北塔寺)一带,年产达百万张以上,少时也有十几万张,行销江、浙、鲁等地,并远达南洋一带。于是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与天津“杨柳青”成了我国南北两大民间年画的中心。从留存在画面上的材料看,当时苏州年画铺的名称,前期有“张星聚”、“张文聚”、“魏鸿泰”、“吕云林”、“陆福顺”、“墨香斋”、“春源”、“季祥吉”等;后期有“王荣兴”、“陈同盛”、“陈同盛”、“吴锦增”、“吴太元
——苏州老街巷之六7
我楚狂人
一、比较显豁的上塘和下塘7
3.桃花坞大街和桃花坞下塘2
桃花坞木刻年画
有点年纪的苏州人了解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从灶君像开始的,苏州人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烧柴灶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才逐渐从煤球炉——蜂窝煤——煤气罐——管道煤气一路走来的。而烧柴灶的年代家家灶上都有灶君像。每年腊月廿四“送灶”,灶君上天汇报一年善恶,家家要焚化旧灶君像。到年初再“请”新灶君像。这时候,是桃花坞木刻年画离苏州市民最近的了。
其实,桃花坞木刻年画远不止灶君像那样简单的单色或双色的印刷,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与天津杨柳青木刻年画齐名的民间工艺瑰宝。从工艺上来看,印制用彩色套版兼用手工着色,色彩多在墨线上套印红、黄、蓝、绿、紫五色。从内容上看,其题材有:武松打虎、白蛇传、西厢记、三美图、百子图、姑苏万年桥、苏州阊门图、花卉图、耕织图、大庆丰收年、拜月图、戏雪图、寿字图等
从传世的文物来看,木版画和木刻书籍差不多是同时产生的。起初,木版画主要用作书籍的插图,即绣象画,如“绣象全图”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木版画单独印行成为年画,大约是到南宋才出现的。苏州年画在明末已有完整的独特风格,当时被称为“姑苏版”年画。最早的年画传说是唐伯虎作的《风流绝畅图》。
清雍正、乾隆年间,苏州年画质量、销量空前提高,当时有五十多家年画铺,分设在阊门外山塘街一带,也有部分设在桃花坞报恩寺(北塔寺)一带,年产达百万张以上,少时也有十几万张,行销江、浙、鲁等地,并远达南洋一带。于是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与天津“杨柳青”成了我国南北两大民间年画的中心。从留存在画面上的材料看,当时苏州年画铺的名称,前期有“张星聚”、“张文聚”、“魏鸿泰”、“吕云林”、“陆福顺”、“墨香斋”、“春源”、“季祥吉”等;后期有“王荣兴”、“陈同盛”、“陈同盛”、“吴锦增”、“吴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