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人家尽枕河9第三直河的支流之白塔子巷河鹤舞桥接驾桥

2023-01-08 07:33阅读:
人家尽枕河9
——苏州老街巷之九

我楚狂人
一、苏州的直河及其主要支流9
(三)第三直河4
3.支流3
白塔子巷河(鹤舞桥、接驾桥,与中市河的关系?)
百塔子巷河道消失得更彻底,基本没有痕迹。如果不是历史资料告诉我们皮市街口旧有鹤舞桥,几乎找不到历史痕迹了。
白塔东路以旧时白塔得名,原名白塔子巷。白塔东路东至东园,西至临顿路。原有东白塔子巷,其东有白塔子桥,故名。《红兰逸乘》:“白塔子巷,有白塔,雕刻佛像,今在人家壁中。”由此名白塔子桥,巷以桥名。卢熊《苏州府志》作白塔子巷,乾隆《苏州府志》作东白塔子巷,民国《吴县志》复作白塔子巷,《姑苏图》、《苏州城厢图》、《吴县图》、《苏州图》均标东白塔子巷。 白塔东路由原二门口、中由吉巷、东白塔子巷组成。文革前,本路已名白塔东路。路长846.7米,宽914米,1959年改弹石路面为沥青路面。白塔东路由东向西穿过临顿路即与白塔西路相接。白塔西路东起白塔子桥(东章家桥),接白塔东路,西出人民路,隔路与东中市相直;因路处白塔子桥(东章家桥)西,故名。原以皮市街为界,东段名西白塔子巷,西段名古市巷。西白塔子巷,疑即王鏊《姑苏志》所录“东古市巷”,同治《苏州府志》作西白塔子巷。《姑苏图》、《苏州城厢图》、《吴县图》、《苏州图》均标作西白塔子巷。“文革”时属“井岗山西路”。1980年,西白塔子巷与古市巷合并称白塔西路,以与其东的白塔东路匹配,古市巷巷名消失。路长780米,宽9
米,1959年拓宽后改弹石路面为沥青路面。
白塔西路穿过人民路,经东中市、西中市,即至阊门。这便组成了古城北部东西向的主干道,由东而西,分别是白塔东路、白塔西路、东中市、西中市。其中,白塔东路、白塔西路横穿古城东北部,东中市、西中市横穿古城西北部。
所谓白塔,是“苏州七塔”之一,据《吴门表隐》载,苏州城中曾有七座小型砖塔,多为宋代所建,其中两座早毁,两座毁于清乾隆间,白塔于1928年拓宽临顿路时拆除,濂溪坊的一座也于20世纪50年代加阔路面时拆去。现在仅存相门内甲辰巷一座砖塔,可以想见原先“苏州七塔”的风貌。
习惯上把白塔路的东端看作是东园门前的兴隆桥。
兴隆桥位于老动物园门口。动物园没有西扩之前,这里就是动物园大门。兴隆桥始建于晚清,当时为昌善局进出灵柩用。原为木结构平桥,1958年重修,1972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近年重修。
下面说一说与白塔子河相关的话题,即鹤舞桥与接驾桥相关记载。
白塔西路南侧原先应该有河道,可以曾经有过鹤舞桥、接驾桥为证。但是查不到这里的河道何时消亡,根据鹤舞桥、接驾桥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那么河道消亡的时间应该相近。
鹤舞桥原址在皮市街口。据《姑苏志》记载:“鹤舞桥,吴王夫差葬女,舞鹤于市,故名。”鹤舞桥原址位于古市巷口东,今白塔西路皮市街口。据《苏州市志》记载,该桥于1954年拆除。
次女胜玉的故事很出人意料,《吴郡志·卷十七·吴地记》又记载:夫差女胜玉出葬日,仙鹤舞,引群鸣于市,因号桥曰鹤舞。《吴越春秋》记载:吴王有女滕玉,因谋伐楚,与夫人及女会蒸鱼,王前尝半与女。女怒曰:王食鱼辱我!不愿久生,乃自杀。夫差痛之。葬于国西阊门,外凿池积土,文石为椁。题凑为中,金鼎玉杯、银樽珠襦之宝,皆以送女。乃舞白鹤于吴市中,令万民随而观之。还使男女与鹤俱入羡门,因发机以掩之,杀生以送死,国人非之。
胜玉的葬礼排场不小,有很多贵重的陪葬品:玉杯金樽、珠宝绸缎……还有二柄著名铸剑大师欧冶子铸的名剑,一柄名唤盘郢,一柄名唤湛卢。葬礼的高潮是“仙鹤舞”。几百头仙鹤在胜玉的灵柩上盘旋,鸣叫,于送葬者人手所持的白鹤相映成辉。这白鹤用竹子做骨架,白绢做身子和翅膀,人拉动牵线就翩翩起舞,象征死者的灵魂升天。
鹤舞桥的故事应该是夫差次女胜玉的事情了。
苏州古城有地名曰接驾桥,现在习惯上指人民路与东中市交会的十字路口。此地久无桥,但是地名长存。有资料说接驾桥是1956年拆除的,但是没有印象,毕竟1956年我才虚龄8岁。
接驾桥,有资料云是苏州历史最古老的桥梁之一。明代正德《姑苏志》桥梁上云:“承天寺东桥,相传吴王屈驾于此,名屈驾桥,今名阙家桥。”虽然没有像资料所说都亭桥那样讲明寿梦,无法断定是哪位吴王,可也至少说明此桥也得名于春秋时期。至于接驾桥之名,那是后起的,传说是康熙还是乾隆皇帝南巡到苏州,当地官员在此接驾,于是就改称接驾桥了。此事无资料证明。所以,老苏州把接驾桥说成“屈驾桥”或者是同音的“阙家桥”还是有来历的。
《平江图》把此桥称为能仁寺东桥,因在能仁寺东而得名,后能仁寺改成承天寺后,此桥也改称承天寺东桥。清代以来又因附会乾隆南巡、市民在此接驾的故事,改名接驾桥,沿用至今。
《宋平江城坊考》云:“按:能仁寺东桥,一名阙家桥,今俗讹接驾桥。‘阙’、‘接’ 音近不如‘结’、‘接’,疑‘暨家桥’之讹。”《平江区志》之《解放后平江区域内已废桥梁一览表》中将此桥的拆除年代定为“1956年”。
这里小结一下,接驾桥,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末期的吴国时代,因“吴王屈驾于此,名屈驾桥”,因近音误作“阙家桥”;后来因在能仁寺东而称“能仁寺东桥”,又随寺名改作“承天寺东桥”。清代以后附会接驾,因近音,误作“接驾桥”至今。此桥1956年拆除。该桥原貌就不知道了。
这里反复提到的能仁寺,即有名的重元寺,又名有仁寺、重云寺、重玄寺、承天寺、能仁寺,原址在接驾桥以西,都亭桥以东。相传是梁卫尉卿陆僧瓒在梁天监二年(公元502年)舍宅建,初名有仁寺,又附会说有祥云缭绕,故又名重云寺,唐改“云”为“玄”,宋初改名承天寺。元末,张士诚一度改建为王府。寺中有别院五,曰永安(后称梧昌)、曰圆通,等等。宋至和中改称能仁寺。寺前有两土山,故又称双峨寺,元至。顺间毁于火,至正间(13411368)重修。清代避康熙讳,改“玄”为“元”。今易地重建于园区阳澄湖畔。
重元寺因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守苏州留诗而名声大噪,诗云:
登重玄寺阁
始见吴郡大,十里郁苍苍。
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
俗繁节又喧,雨顺物亦康。
禽鱼各翔泳,草木遍芬芳。
请大家注意,这里还是称“重玄寺”,这就是唐代的寺名。韦应物所描绘的是接驾桥附近的旧寺,与阳澄湖边的新寺无关。
我这里反复说到重元寺或者承天寺或者能仁寺,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现称接驾桥的那座桥与这座位于都亭桥东的名刹关系紧密。这样,不禁引起联想:中市河并不是在都亭桥北侧终于第二直河,而是流经重元寺,流向能仁寺东桥(或称承天寺东桥),也就是说白塔子河与中市河是联通的。如果这样说,白塔子河应该在白塔子街的北侧。很想找一个在接驾桥附近居住的百岁老人问一问,当年的接驾桥是不是在白塔子街(或者应该叫做古市巷)的北侧?这恐怕不容易。
白塔子路街中段鹤舞桥和街西端的接驾桥,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消失,也就是说,这条河也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才消失的。那时候我还不满十岁,记不清了。
人家尽枕河9第三直河的支流之白塔子巷河鹤舞桥接驾桥
位于工业园区阳澄湖畔的新建重元寺,下同。托历史名刹之名义而已。
人家尽枕河9第三直河的支流之白塔子巷河鹤舞桥接驾桥
人家尽枕河9第三直河的支流之白塔子巷河鹤舞桥接驾桥
人家尽枕河9第三直河的支流之白塔子巷河鹤舞桥接驾桥
人家尽枕河9第三直河的支流之白塔子巷河鹤舞桥接驾桥
人家尽枕河9第三直河的支流之白塔子巷河鹤舞桥接驾桥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