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明代清流概说8明末党社运动之东林简史

2023-09-15 07:10阅读:
明代清流概说8
——说清流之五

我楚狂人
四、东林、复社与明末党社运动1
明朝中期整个世界正处于大变革阶段,欧洲处于进入近代国家的前夜,一个影响世界历史的大航海时代正在开始。这个阶段,中国明王朝出现了一个思想界的繁荣期,我以为是我国思想界的一次狂飙运动,即以王阳明学说为主要代表的思想运动。但是这一思想狂飙与清流能不能挂钩,我一直吃不准。我以为不能,这是高于清流的思潮。至于万历年间出现的以徐光启为代表的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思想先驱与清流更是本质上的不同。明代清流还是以东林党为主要代表的党社运动。
明末清初党社运动,历来研究者甚多,其中以梁启超的弟子谢国桢先生的专著《明末清初党社运动考》收集的资料最为丰富,可以作为参考。下面,我借助谢国桢先生的这一专著,结合自己多年的阅读,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东林党1
东林党,应该说是具备了清流的所有特征,也就是典型的清流。东林党是纯粹的士大夫政治群体,有严重的朋党性质;东林党掌控舆论,有着高度的话语权;东林党的斗争对象是宦官集团,即所谓魏忠贤“阉党”;东林党的斗争方式主要就是朝堂上力争,争话语权,争权柄,等等。所有这些,与东汉清流的特征如出一辙。
其一,东林简史。
我们来看一看东林党的简史,看看他们的清流特质。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直到明朝灭亡,共经历近40年时间。
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东林书院顾宪成撰联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以看做是东林党的政治宣言。
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
,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赃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张居正改革被废弃后,明王朝的种种内外矛盾日益尖锐。
面临这种国事日非的形势,一些知识分子发出了关心国事、改革弊政的呼声。东林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登上政治舞台。
回顾东林党经历,主要进行的斗争有争国本、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争京察等。
所谓国本之争几乎是东林党所有斗争的核心事件,几乎就是宋仁宗朝立储之争的翻版。
“国本”,指皇帝的继承人。国本之争,是围绕于朱常洛为皇帝继承人的问题而展开的,具体内容这里就不细说了。东林党是嘴贱觉得朱常洛拥护者。
福王朱常洵到封地之后,郑贵妃集团仍谋夺取皇位继承权,一再策划谋害太子朱常洛,因而发生了明末著名的宫廷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梃击案发生于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五月。一天,有个男子手持枣木棍,从东华门直奔内廷,闯入皇太子常洛居住的慈庆宫,打伤了守门的侍从,一直闯到前殿檐下才被抓住。神宗亲自出面,在慈宁宫召见群臣,下令立即将张差斩首,又把郑贵妃宫内参与此事的两个太监在内廷打死,草草了结了这件大案。
红丸案就是光宗离奇死亡案。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病死,皇太子朱常洛继位,是为光宗。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光宗得病,宫廷医生崔文升进了泄药,光宗服后病势加重。鸿胪寺丞李可灼自称有仙方,光宗服了他进奉的两颗红丸后,不出一天,在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初一日突然驾崩,于是廷臣大哗。首辅方从哲还拟旨赏赐李可灼白银五十两,更激起了朝臣的责难。东林党人杨涟、惠世扬、高攀龙等先后上书,指出故意用泄药的崔文升是郑贵妃心腹,责问方从哲为什么加以庇护。还联系梃击案,声称张差谋逆,是郑国泰主谋。由于郑氏集团和方从哲的阻挠,此案未予追究,直到1624年(天启四年),朝廷才判处李可灼遣戍,崔文升贬谪到南京。
移宫案发生在光宗刚刚继位时,郑贵妃为了控制他,将自己宫中的李选侍(选侍是没有封号的宫嫔)送给光宗,很得光宗的宠爱。光宗死后,由十六岁的皇长子朱由校继位,李选侍也应立即迁出宫内正殿乾清宫。李选侍企图挟制朱由校以弄权,仍与朱由校住在乾清宫,不肯迁出。她还让心腹太监盗窃宫中珍宝去贿赂首辅方从哲;又放出空气说皇长子年幼,宜由李选侍以太后身分垂帘听政。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人指出,皇长子已经成人,并揭露说,这是“将借抚养之名,行专制之实”。惠世扬更大胆指斥“李选侍原为郑氏私人,丽色藏剑”,并指责方从哲通过内监得贿,同她勾结。在这场争议中,郑贵妃、李选侍、方从哲不仅理亏,而且他们当时还没有掌握最高权力,所以东林党人终于占了上风。李选侍移出了乾清宫,朱由校在东林党人支持下,摆脱了郑贵妃、李选侍的挟制,于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初六日即位,是为明熹宗。
争京察是指在围绕皇位继承权进行争斗的同时,东林党人同反东林各派展开了尖锐的权力之争。这表现于许多方面,主要是争“京察”。京察是明代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规定六年一次,称职者予奖或晋升,不称职者处罚或斥退。争京察就是争朝廷的人事大权。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的京察,由东林党人、吏部侍郎杨时乔主持。他在京察中提出要处分的人,有几个是首辅沈一贯的党羽。沈一贯的党羽钱梦皋等人受到包庇,未遭处分,而杨时乔反被严旨斥责。不过,东林党人和其他一些朝臣一再奏劾沈一贯遍置私人、欺上瞒下,沈一贯也被迫谢病不出,于次年退休。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京察时,东林党人、大学士叶向高主持朝政,这一次,齐、楚、浙、宣、昆等党一些人物被罢了官。但在南京则出现了另一种局面。原来明朝明成祖在1421年(永乐十九年)从南京迁都北京以后,仍在南京(时称留都)保留了一套中央官署。这次在南京主持京察的,是齐、楚、浙党方面的官员,他们排斥了所有支持东林党领袖李三才的东林党一派的人。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京察时,方从哲秉政,齐、楚、浙等党多居要职,于是又排斥了东林党人。终万历一朝,东林党人大部分时间不掌握朝政,所以在京察中基本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他们支持熹宗继位后,才受到重用。1623年(熹宗天启三年),当时东林党人叶向高是首辅,赵南星则以左都御史身分参与主持京察,他痛斥齐党亓诗教、楚党官应震等人,坚决罢了他们的官。
这几次斗争,都贯穿有东林党与楚党、齐党等官僚派系的党争。 “东林党”形成的时候,另一批官僚,也逐渐形成按籍贯划分的几个“党”,它们是:山东人的齐党,湖北人的楚党,安徽宣城人的宣党,江苏昆山人的昆党,而以浙江人的浙党声势较大。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先后出任过内阁首辅。他们在当权期间,依附皇室、勋戚,交结宦官,不断排斥官员;齐、楚、浙、宣、昆等党的重要人物都官居要职。他们为牢固地保持自己的权位,以攻击东林党为首务,东林党人则一再抓住对方的弊端加以参劾,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明末党争。
由于东林党人开放言路指责朝政,触动熹宗时专权的大太监魏忠贤,魏忠贤开馆纂修《三朝要典》,在霍维华的基础上纂辑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有关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大案的档案资料,打击东林党,同时造编《东林点将录》等文件上报朝廷,1625年(天启五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次年,东林书院被拆毁。东林党人也遭到打击,杨涟、左光斗等许多著名的东林党人都遭到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杀害。
1627年(天启七年),崇祯帝即位,魏忠贤被贬南直隶凤阳府看守皇陵,后魏忠贤畏罪自杀,阉党成员被革职下狱乃至处死,自此,阉党集团被彻底剿灭。正因如此,东林党人余人才免遭打击。1629年(崇祯二年),崇祯皇帝下令为遭到迫害的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并下诏修复东林书院。这个阶段,东林党成为朝堂的主流派。
东林党的简史大致就是这样。
明代清流概说8明末党社运动之东林简史
有关东林的图片,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明代清流概说8明末党社运动之东林简史
明代清流概说8明末党社运动之东林简史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