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8胥母山、胥山、胥江、胥口

2023-10-26 07:43阅读: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8
——苏州的远古记忆之一

我楚狂人
二、胥母山、胥山、胥江、胥口
我在前文已经多次强调,大禹治水,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三峡,都是“神迹”,而在太湖流域则是“人事”。你看啊,一位大神,独自扛着一把大斧头,砍砍砍,几斧头砍出一个伊阙龙门,几斧头砍出一个三门峡;一个大神,化身为巨熊,拱拱拱,几下子拱出一个三峡。这不是“神迹”吗?但是,在太湖流域则不同,大禹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蛮干,而是有自己的团队,有自己的计划和策略,这就是“人事”——人干的事情。而大禹的团队的重要成员,有“胥”,有“巴解”。胥与胥江有关,巴解与巴城有关。这里先说胥与胥江。
上文已经说到过胥江,这里我强调一下我一贯的观点,一是,胥江是以禹的助手舜臣胥命名的,不可能是伍子胥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伍子胥没有这样狂妄。二是,胥江是娄江的上游,合起来就是“三江”之一。但是胥江的名字有可能是伍子胥定下的,从此胥江与娄江分别命名。
胥母山又名莫釐山,俗称东山。即今江苏吴县西南洞庭东山半岛的主峰。洞庭东山原系太湖中小岛,元、明后始与陆地相连成半岛。《越绝书·吴地传》: 阖闾 旦食于纽山,昼游于胥母,即此。《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长洲县: 莫釐山 谓子胥尝迎母居此,故名。《史记正义》称之为莫釐山。
这是一个疑问,伍子胥的母亲能够幸存?阖闾时代已经迎入吴国?还以山命名?很不可信。我以为还是与“胥”有关。
有关“胥山”的记载云:胥山又名庙诸山、仆射山。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四十里,太湖东岸胥口之南。《史记伍子胥列传》所载:“……吴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憐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史记
•伍子胥列传》的观点是胥山因伍子胥而得名。
但是,也有不同观点,有人以为:姑苏山,本名故胥山,盖胥者舜臣名,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吴,故名山为故胥。历代音转而为姑苏、姑余。
根据现在流传的有关大禹江南治水的传说,这在当时是一场人类与自然的惨烈的决战。“胥”的功绩与昆山巴城的“巴解”的功绩相仿佛。再说,“胥”作为人名,在上古也非少见,并非子胥专有。如稍早于伍子胥的时代,晋文公就有臣子名“胥臣”。
我本来就在怀疑,伍子胥建阖闾大城,辟胥门,凿胥江,动辄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作为一个臣子,未免太过出格了。如果是假借古人名字,又与自己的名字相合,就可以理解了。
问题在于,现在胥山到底是那座山,又搞不清了。这情况与香山差不多,今天胥口附近并没有叫做胥山的小山。如果按照乡人所说,清明山下的胥王庙是在原址重建的话,那么清明山就是胥山了。胥口东西两座山,西面是香山嘴,东面就是清明山。只能存此一说而已。
在姑苏山众多猜想中,胥山是被说得最多的。基本上的说法是这样的:姑苏山,本名故胥山,盖胥者舜臣名,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吴,故名山为故胥。历代音转而为姑苏、姑余。因之,姑苏台,又名姑胥台,简称为苏台、胥台。后来山又因台得名,亦有称山为胥台山者。从吴语的音韵来说这种说法无疑是最顺理成章的。但是我有怀疑,那是因为胥山的位置。但是姑苏台是吴国重要的政治中心。东汉袁康、吴平所著《越绝书》载,阖闾秋冬治城中,春夏治姑胥之台。也就是说姑苏台是吴国的夏宫。又有众多记载:胥门外有九曲路,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以望太湖,中闚百姓。”那么姑苏台建在太湖边胥江口就不合适了。吴国的主要敌国是楚和越,尤其是越国连年征战不休。而越国进攻吴国的途径就是越过太湖进入越来溪,进胥江直攻阖闾大城。那么地处胥江口的胥山就是吴越之战的前哨阵地了。把夏宫安排在这样的险地显然不合情理。所以在《姑苏山考》中我不主张胥山就是姑苏山。
有关“胥”的印记大约就在胥江、胥口这些地名,和胥母山、胥山这些历史地名了。其实这些地名的核心还是胥江,也就是说,胥的治水功绩在胥江——“三江”之娄江的上游。所以,胥承担的任务很重大,就是疏浚太湖的东泄通道。“三江既入”,胥与有功焉。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8胥母山、胥山、胥江、胥口
胥门与胥江,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8胥母山、胥山、胥江、胥口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8胥母山、胥山、胥江、胥口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8胥母山、胥山、胥江、胥口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