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苏州子城与城市安防

2024-01-14 07:40阅读:
苏州子城与城市安防
张长霖
(本文发表于《苏州安防》2023年第4期,获《苏州安防》优秀文章奖)
说起苏州子城,很多苏州人都茫然,即使很多老苏州也不知道苏州子城。其实苏州这样规模的大城,存在子城是历史的必然。
一、子城与苏州子城
古代中国的城镇建设,通常有外城和内城两圈城墙,外城称为“郭”,内城才称为“城”,又称“隍”。孟子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就是一座小城的规模。而一些重要城池,如诸侯都城往往还有最内层的子城,又称“宫城”,北京的紫禁城就是著名案例。现在的城市,其“郭”基本无存。据说世界最大城池南京城的“郭”长达120多里,现在也已经看不见了。所存的古城墙基本上都是“城”也就是内城城墙。至于子城,往往是战争争夺的最后焦点,大多被破坏了,实例反而留存无多。而重要城市的子城则是最内层的城防系统,这是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作为多年的诸侯国都城,苏州当然有子城。苏州城为吴王阖闾、夫差的都城,是春申君封地的都城,是西汉初年荆王刘贾的都城,是三国孙吴的第一个都城,是元末割据势力张士诚的都城,有子城才是合理的。
《越绝书》和《吴越春秋》,把苏州的子城称之为“小城”,《越绝书吴地传》这样记载:
吴小城,周十二里。其下广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门三,皆有楼,其二增水门二,其一有楼,一增柴路。
东宫周一里二百七十步。路西宫在长秋,周一里二十六步。秦始皇帝十一年,守宫者照燕失火,烧之。
伍子胥城,周九里二百七十步。
这就是有关苏州子城的最早的记载。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子城就是宫城,有“东宫”和“路西宫”;有“门三,皆有楼”,也就是说城墙防御设施是完备的;其三,苏州子城在秦始皇年间
没有一下子被平毁,而是“秦始皇帝十一年,守宫者照燕失火,烧之”。
历史上苏州不是都城的时候,都是郡城,这里就是守臣的官署,郡守官署旧址就在现在的苏州公园所在。也就是说,苏州子城就是苏州城防的指挥系统所在。
那么,苏州子城为什么连苏州人也不知道?这是因为朱元璋。朱元璋消灭了他的主要对手之一的张士诚之后,彻底平毁了苏州子城,此后一下子荒废了七百年,直到民国年间子城地块才得以复苏,但是没有人提及“子城”。
那么,苏州子城有什么安防价值?下面我们根据苏州历代方志、文学作品和实地考察,对苏州子城进行一番考证。
二、苏州子城的范围及护城河
整理众多资料,我们可以确定苏州子城的城址。我们的办法就是确定子城的护城河。
苏州子城的范围可以确定,因为它的护城河的位置可以确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护城河。
子城东护城河,南起第三横河(道前河),与甫桥西街(按:即今凤凰街北段)相傍,北入第二横河(干将河)。这条河在大跃进年代逐步淤塞,进而填没,河道位置在甫桥西街与甫桥西街下塘之间,也就是现在的凤凰街北段和甫桥下唐之间。
子城南护城河借用第三横河(道前河)的一段,根据方位,应该是西起石家湾,东到南仓桥,中间经过平桥。石家湾到南仓桥一段,河道的痕迹已经完全看不出来了。子城南护城河前的平桥还完整埋在地下。
锦帆路原为子城西城濠,古名锦泛泾,又称锦帆泾。相传吴王与宫女乘锦帆之舟游乐于此,故名锦帆泾。称锦泛泾,以两岸桃李在春日花开时,倒影水中如泛锦而得名。原先的锦帆泾,南起第三横河(道前河),与石家湾河道对直。北入第二横河(干将河),在言桥附近。
后锦帆泾两岸民居日多,河道逐渐壅塞,成为一条臭水沟。民国年间填河筑路,仍保留了锦帆旧名。所以现在看得出锦帆路的地势要低于体育场,这就是填河筑路的痕迹。现在的锦帆路南起十梓街,北至干将东路,路长470米,宽8米,1986年改弹石路面为沥青路面。
子城北护城河借用第二横河(干将河)的一段,即西起言桥,东到甫桥的这一段。也有人把这一段叫做玉带河。有“草桥在玉带河上”的说法。
三、苏州子城的城墙和城门
根据《越绝书·吴地传》“门三,皆有楼”的记载,苏州子城有完备的城墙,有三座城门。但是,由于朱元璋平毁苏州子城很彻底,城墙的痕迹基本难以寻找。民国时苏州子城地块全面复苏,这是全新的规划,更没有原先城墙的余地了。现在我们面对曾经的苏州子城护城河,已经很难想象其城墙的位置了。
但是,我们在记忆的深处还是可以找到子城城墙的痕迹。1951年,体育场扩建,推平了原体育场北部荒地及演武厅、白骨塔等土墩高地。1953年,在体育场北部,又将锦帆路东围墙内的土墩高地推平。这两次扩建,都提到了推平“土墩高地”。我们与填河成路的锦帆路的方位做一比较,就可以发现,这些“土墩高地”应该是苏州子城城墙最后的痕迹。当然,今天已经看不见了。
苏州子城的城墙是找不到了,那么子城的三座城门呢?当然更加找不到了。不过,叫人意外的是,这三座城门的位置还是可以基本确定,因为这三座城门前的桥梁的位置还是找得到的,那就是苏州很有名气的平桥、通关桥和草桥。根据这三座桥的位置,子城的三座门应该是南门平桥、西门通关桥和北门草桥。没有东门。子城就是三座门。
其一,平桥。子城正门为南门,位于平桥,即今五卅路和平桥直街交界处;子城西门在通关坊东口,也就是锦帆泾上的通关桥的位置;子城北门在草桥,与平桥对直,现在的五卅路就在子城的中轴线上,其向南,就是如今的平桥直街。
平桥是一座很特别的桥,桥身为拱桥,桥面平缓无石级,便于子城车辆进出。此桥也因桥形而得名。唐称州前平桥,南宋称府前平桥,1958年填河,桥亦湮没,拱券完整存留地下。
通关桥(金母(姆)桥)
通关桥是金母(姆)桥的俗称,因在通关坊而得名。通关坊就是子城的西出口。其实这个桥名已经表明方位“西”,五行说“西方庚辛金”。该桥跨锦帆泾。通关桥(金母(姆)桥)在锦帆泾填河成路的过程中消亡。
草桥
草桥,是苏州子城三座城门外的桥梁中仅存的一座,位于五卅路北端,跨第二横河。唐《吴地记》、宋《吴郡志》、明《姑苏志》等均有着录。宋《平江图》标注“草桥”。意为简陋之桥。草桥始建于唐。宋《平江图》标注“草桥”。历代均有修建。1994年改建干将路时重建。
从平桥到草桥,是子城的中轴线,也就是现在五卅路的走向。《越绝书吴地传》所谓子城“东宫”和“路西宫”的“路”是不是这条路?待考。
四、苏州子城曾经的水系
现在的子城地块几乎看不见河道了,这在“人家尽枕河”的苏州显得有点突兀。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子城也存在自己的水系的。首先是上文提及的东、南、细三面的护城河都被填没了。这一下子就让这一地块干涸了。其次就是玉带河了。这里细细探讨一下苏州子城的玉带河。
不少材料说与甫桥西街傍行的子城东护城河为玉带河,又有资料说草桥跨玉带河。又有人把玉带河称之为“万寿宫玉带河”,好像很乱,我们这里不妨整理一下。
何谓“玉带河”?这个“玉带”是什么意思?所谓玉带,通常是指用玉装饰的皮革制的腰带即革带。这种装饰革带用的玉制品,称为“带銙(ku,音垮),俗称玉带板。简单说,玉带就是华美的腰带,所谓古典小说中常有“玉带围腰”的说法。所以,根据这个说法,玉带河就应该是围绕某一重要建筑群的闭合的环形的河道,如北京紫禁城的护城河玉带河就是这样的。那么苏州子城的玉带河就应该是一个环。
根据上文,玉带河的北面和东面都可以确定了,那么南面和西面呢?根据史料,民治路本来有河道伴行,公园路也有河道伴行。都在民国年间填没拓宽成路了。这样,玉带河就可以闭合了,东段沿甫桥西街,南段沿民治路,西段沿公园路,北段就是第二横河(干将河)的一段。这样,“万寿宫玉带河”这个名称也就可以成立了,这个环是环绕万寿宫的。
问题又来了,万寿宫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以前的玉带河应该环绕王宫或者州府官署,其地址主要都存在于现在的大公园,那么那时的玉带河走向又如何?待考。
玉带河是子城的内河水系,而水系也正是城市安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水城市如何活下去?

苏州子城在清代初年出现了复苏的现象,苏州子城的全面复苏还是要到民国年间,所以,这里就成了民国建筑的集中地。
苏州子城地块是复苏了,但是这里的城市安防的价值也消失了。子城城墙没有了,护城河基本消失了,连玉带河也基本消失了。这或许是很少有人再提“子城”这个旧称的原因吧,毕竟已经没有“城”的形态了。
苏州子城与城市安防
苏州民治路万寿宫,清前期建筑,下同。苏州子城复苏的最早建筑。
苏州子城与城市安防
苏州子城与城市安防
苏州子城与城市安防
苏州子城与城市安防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