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叶江南的社会转型与明王朝的应对4
——苏州人心目中的朱明王朝之十二
我楚狂人
一、明朝中后叶江南的社会转型3
2.行会组织的产生
手工业工人规模化队伍的形成,自然就会出现相应的行会组织。如我们在很多小说中常常见到的“漕帮”。
漕帮这名字顾名思义,跟漕运有关。明清两朝,南粮北调,六百多年间的漕运,都是通过大运河直达皇城。每次运粮,都要征发大量人手,比如兵丁,跺工、水手、纤夫,这些人能够有编制端铁饭碗的很少,要雇佣大批“临时工”。早明代这样的“临时工”已经规模化产生。苏州是漕运的重要节点,跟着漕运讨生活的队伍当然庞大,这些临时工一年奔波八九个月,但工钱只有六两银子,仅够糊口,去应聘的舵工、水手等,主要是山东、河南的流民,外乡人以多欺少,抱团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我查找相关资料,没有发现明代有真正的漕帮组织,漕帮组织真正形成还是在清朝前期。但是从冯梦龙小说中我们发现,跑运输的船民已经有了初具规模的互助组织和牵线搭桥的中介人出现。也就是说,明代中后期已经出现了漕帮的雏形。
再说苏州最具规模的织机工人队伍。我们通过冯梦龙的小说,明末苏州戏剧家李玉的《清忠谱》等戏剧,以及相关的地方史料,我们发现织机工人是有组织的,葛成、颜佩韦都是公认的织机工人领袖。他们主持公道,解决纠纷,起到了后世工会领袖的作用。我们虽然没有看到织机工人组织的正式形成的史料,但是所有上述资料,足以证明,织机工人的行会组织已经实际存在。
再说苏州颇具地方特色的玉器行业。苏州的玉器制作独树一帜,被称为“苏作”。明代苏州已经形成阊门内专诸巷为中心的专业市场,附近的周王庙也就成为玉器工匠聚会的场所,到清代正式形成玉器公所。这一行会组织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
当然,其他的行会组织也已经逐步形成,这就证明,苏州的市民意识在明代中后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