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唐寅与宁王案2宁王必反

2024-11-19 07:20阅读:
唐寅与宁王案2
——话说唐伯虎之五

我楚狂人
一、宁王必反
宁王朱辰濠必反,这几乎是朝野共识。这不是一个意料之外的事件。为什么说宁王必反呢?我有以下看法。
1.历史渊源
从历史渊源看,宁王系列一直以为朱棣家族亏欠了宁王,起源在于靖难之役。朱棣起兵之初,首先解决的不是正面来犯的李景隆几十万中央军,而是突袭解决背后的宁王。这是一场决定胜负的豪赌。
朱权(1378527—14481012日),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于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封号宁王。二十六年(1393年)就藩。这是镇守长城要隘诸王之一,公认其兵力和统兵才能仅次于朱棣的强藩。与附近的四哥燕王朱棣一向友善。其部下蒙古精骑朵颜三卫本来是朱棣招降的,与朱棣有袍泽情。当时朱允炆已经对朱权施压,要求朱权对朱棣施压,让朱棣腹背受敌。而朱权态度暧昧。
朱棣起兵之初,接受姚广孝计策,留姚广孝辅佐王后徐氏和世子朱高炽带一万兵固守坚城,自己带主力北上突袭宁王。
建文元年七月二十二日,宁镇都督刘真、陈亨、都指挥卜万引大宁兵,出松亭关、驻沙河,将攻遵化。当年九月,江阴侯吴高进攻永平,燕王前往营救。吴高退兵,朱棣于是从刘家口抄小路直趋大宁,诈称是因为穷蹙前来求救。
朱权邀请朱棣一人骑马入城,朱棣握住朱权的手大哭,诉说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求他代为起草奏章谢罪。朱棣居住数日,朱权都诚恳相待,全无防备之心。北平精锐部队则埋伏城外,官兵也渐渐入城,暗中勾结三卫部长及诸守军。朱棣这才告辞离去,朱权到郊外为其饯行,伏兵趁机而起,将朱权拥往前行。三卫弓广骑
及诸守军,一呼云集。守将朱鉴抵挡不住,力战而死。王府妃妾世子均随入松亭关,回到北平,大宁成了一座空城。朱权进入燕军之后,时常为朱棣草拟檄文。朱棣对朱权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但是,朱棣夺取帝位之后当然不会平分天下,朱棣继续削藩,夺去诸王兵权,宁王朱权移封南昌。朱权终日韬光养晦,并建造书斋一间,弹琴读书于其间,因此,朱棣在位期间,朱权未遭祸患。
明仁宗时,法禁稍有缓解,朱权乃上书说南昌并非他的封国。仁宗回信说道:“南昌,叔父从先皇那里受封已达二十余年了,不是封国,那又是什么呢?”
宣德三年(1428年),朱权请求明宣宗将靠近南昌城的灌城乡土田赐给他。宣德四年(1429年)又议论说宗室不应确定品级。明宣宗十分生气,对朱权颇有指责之意。朱权便上书谢罪。当时朱权年纪已老,有关官员大多相互倾轧,以显示自己的威权,而朱权则整日与文学士互相往来,寄托自己的远大志向,自号臞仙。朱权曾奉命编辑《通鉴博论》二卷,又写成《家训》六篇,《宁国仪范》七十四章,《汉唐秘史》二卷,《史断》一卷,《文谱》八卷,《诗谱》一卷,其他记载、编纂数十种。
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权去世。
由此可见,宁王一系自第一代朱权开始,始终对朱棣一系有怨恨,总觉得朱棣亏欠了自己。霍乱的根子已经深种。
2.个人野心
到了朱辰濠已经是第四代宁王了,但是宁王系列的野心到此时更加炽烈。是不是以为明武宗正德皇帝有点像顽童,以为好对付?其实朱辰濠也没有什么新花样,无非还是首代宁王朱权玩剩下的一套,要求增加护卫,也就是要兵权;要求扩大赋税征收地域,也就是要财权。但是,朱辰濠更加过分的是,收买皇帝近臣作为内应,蓄养亡命之徒行险,劫掠过路商贾增加非法收入。
宁王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了。
3.贤王之名
很有讽刺意义的是,朱辰濠一方面在干那么多见不得人的阴暗勾当,一方面又在有心经营着自己的贤王之名。
自朱权开始,宁王好文学成为招牌,朱辰濠也以延揽天下名士养望。实际上,通过经营贤王名声,一方面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为了争夺人才。这个问题,我们下一部分详细说。
根据上述几点,我们以为,宁王必反果然在苦心经营十多年之后,宁王造反了,初期声势颇盛,一度占领安庆,直逼南京。但是明武宗似乎很高兴,封自己为大将军,准备亲统大军平叛,满足一下自己建立武功的乐趣。但是,还没有等到明武宗准备定当,眼疾手快的王阳明已经三下五除二拿下了南昌,擒获宁王,战争结束了。弄得兴抖抖的明武宗很是扫兴。
野心勃勃的朱辰濠最终只是一个笑话,但是朱棣与朱权的旧账也就这样戏剧性的了结了。
倒霉的唐寅卷入了这样闹剧中。
唐寅与宁王案2宁王必反
新修的唐寅故居,下同。有点过了,唐寅是寒士,有时候还要朋友接济。
唐寅与宁王案2宁王必反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