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
——年俗之小序
我楚狂人
王安石有《元日》诗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或许是我国知名度最高的春节诗了。这首诗第一句就说爆竹,这似乎就是春节的最显著特征。事实也是,那些年,即使最贫困的日子里,春节总少不了爆竹。特别是改革开放刚开头的那些年,除夕夜的爆竹真的是震耳欲聋。春节晚会的新年钟声响起,整个中国都在如春潮一般的爆竹声中。这时候,人们在爆竹声中大声地互相恭喜,祝福新一年的好运气。
近几年很多地方禁放,耳根似乎是清净了,但是年味呢?没有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没有了空气中浓郁的硫磺味。总觉得年味淡了。今年我国春节申遗成功,各地都在申报子项目,那么爆竹呢?当然节日防火很重要,但是能不能想点办法,既有爆竹,又有安全。科技发达至今,我想会有办法的。
从小就有一个疑问,爆竹为什么叫做爆竹?与竹子有关系吗?还真有。原始的爆竹就是经燃烧而爆响的竹子。
据《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